Cu(Ⅱ)-脱乙酰壳聚糖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

来源 :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whwa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R,ESR和XPS的测试结果表明,脱乙酰壳聚糖(简记CS)膜在铜氨水溶液浸渍过程中Cu(Ⅱ)既与CS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u(Ⅱ)-CS配位聚合物,也产生吸附作用.ESR谱示出CuCl2·2H2O与Cu(Ⅱ)-CS膜中的Cu(Ⅱ)均含有一个单电子,可以利用XPS的Shake-up效应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所得结果为4.又以同样的方法研究Cu(Ⅱ)-聚乙烯醇(简记PVA)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发现Cu(Ⅱ)是以低自旋状态的dsp2杂化空轨道与PVA的羟基氧配位,其配位数也是4,这与资料所报道的一致,从而间接地验证了此方法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配位数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研究了含芘荧光化学敏感器分子被ctDNA猝灭的荧光光谱. ctDNA分子对该化学敏感器中芘的激发单体, 激基缔合物都有猝灭作用. 对激发单体的猝灭速度顺序为: 化合物(2)>化合物(1
As new catalytic materials, amorphous alloy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1980s. Rapid solid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techniques to prepare amorphous
本文首次报道三元体系Cu(NO3)2-CO(NH2)2-H2O(30℃)和La(NO3)3-CO(NH2)2-H2O(25℃)的等温溶度及饱和溶液、折光率,绘制相应的溶度图及折光率-组成图。体系中发现有组成为Cu(NO3)2·4CO(NH2)2、La(NO3)3·2CO(NH2)2·3H2O、La(NO3)3·4CO(NH2)2·H2O和La(NO3)3·6CO(NH2)2 的4 个新化合物相,且均为同成分溶解的化合
8~13 MeV 中子能区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的测量数据至今很少。联合使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的常规多探测器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和相继创建的非常规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进行了10 MeV中子
酮基布洛芬为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的一种,其药效与立体构型有很大关系[1].生物法催化的动力学拆分是获得单一对映体酮基布洛芬的有效方法之一[2,3].最近,我们发现在利用
为提高反应堆物理计算的效率,研究了高阶谐波的双正交性和其通用计算方法--幂迭代法加低阶谐波消除法,推导了节块Green函数法(NGFM)下谐波消除法的简化格式,最终提出了NGFM下
芳香族氨基甲酸酯(ArNHCO2R)是制备芳基异氰酸酯(ArNCO)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通常需用光气与芳胺反应,且生成大量HCl.因此,人们致力于发展一些无需光气参与的反应过程,如催化芳胺氧化羰基化生成芳氨基甲
对向量最优化问题 (VOP)minf(x),g(x)≤0,h(x)=0在不假定可微的情况下,得到了其存在严格局部有效解的若干充分条件.
用高分辨NMR研究了NaCl、NiSO4、CuSO4、Fe2(SO4)3和Cr2(SO4)3对水溶性铑膦配合物HRh(CO)(TPPTS)3[TPPTS:P(m-C6H4SO3Na)3]分子结构的影响.31P(1H)和1HNMR谱显示,于室温下在HRh(CO)(TPPTS)3中加入的NaCl或NiSO4对配合物的特征31P(1H)和1HNMR谱峰无明显影响;当加入CuSO4后,配合物的Rh—H质子峰强度弱化明显,进而消失,且原
详细研究了三种重要植物激素:生长素吲哚-3-乙酸、吲哚3-丁酸、赤霉素GA_3、GA_4及激动素6-苄氨基嘌吟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10min内完成上述5组分分离;分离效率为5×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