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永远年轻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子
  2009年的秋天,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的杨必成教授,收到了英国“大不列颠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寄来的一份邮件,该中心检索、评估了他的学术成果,授予他“2009年世界顶尖科学家”(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2009)荣誉证书。
  冬天,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记载:2003-2007年发表论文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教授名列第二。
  2010年的春天,“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在编缉出版的“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译:21世纪的伟大创意)一书中,记述了杨必成在数学研究领域中的不平凡事迹,并授予他“Man of the Year 2010”(译: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
  夏天,中国教育界联合会向他颁发了2010年度“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稍后,《环球聚焦》杂志社评选他为“2010贡献中国年度人物”。
  短短不到一年,国内外舆论界给予杨必成的赞誉接二连三。然而,“荣誉得来非造化,几经拼搏始登堂”。多年来,一个因文革浩劫中断学业、在广袤大地里辛勤劳作的农夫,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经历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旅途。特别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他历天灾——脑袋遭雷电击伤;经人祸——脑袋被棍棒打成脑震荡;入“另类”——被定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归“另册”——被当作严加管教的对象。
  然自古以来,逆境,可以将一个人彻底毁灭,也可以使一个人从浑浊、昏庸、卑微中历练得更加精明、高贵和强大。当心怀梦想面对压抑时,杨必成以一种不屈不挠的青年气概,劳作之余,脑痛过后,农家茅屋,煤油灯下,钻研起《高等数学》,笃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终于,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盼来了神州春天的故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东风。他肩负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承上启下的科学文化责任,闯进了抽象、深奥的数学迷宫,除了在那飞扬着粉笔灰的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传道授业外,更依托农夫的韧劲,笔耕不辍地搞起了“家庭副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里,惕励不懈地探索着数学奥秘,终于当上了大器晚成的论文“专业户”,迈上了一条从农夫到园丁到数学家的追梦之路。
  “数坛不尚假文章,不拼焉能上殿堂”。自1986年以来,杨必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已发表了260多篇数学论文,并出版了三部共100多万字的数学不等式理论专著。当初,一个在数学迷宫里四处碰壁的“独行侠”,一个生性鲁钝、以勤补拙的“拓荒牛”,而今,已培养、带领着一支在岭南地区颇具特色的数学研究团队,闯进了国际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
  不久前,杨必成中学时的同窗挚友,诗人吕烈医师为他填写了一首词:
  
  忆当年,疾风横扫,青春抛作残絮。世人都说深山好,争奈把春耽误。留不住,只能走。一川迷惘无头路。志存高处。见倔强杨君,直追奋起,霄旰听鸡舞。时光转,盼到东方欲曙。多年沉积今吐。棘园草就惊天赋。赢得掌声无数。擒猛虎。敢争拼,喜君乘胜三通鼓。宏篇如注,算道说生成,休提侥幸,是历尽辛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追梦数学之旅吧。
  
  二.寻梦:少年立志
  红海浩瀚接空蒙,孕育鲲鹏博大风,
  上接凔溟波浪卷,扶摇天际骇鱼龙。
  波涛万里有长滩,刺向汪洋止凤山,
  山麓杨门书苑第,钟灵屡屡出其间。
  在解放战争初期隆隆的枪炮声中,1947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杨必成出生于广东省粤东沿海边陲小镇汕尾(1988年设立为地级市)的一个贫穷小知识分子家庭。那时恰逢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人企盼“民主建国”之时,父母亲就为他取名必成,寓意“建国必成”;此前,他的大哥出生于1938年的抗日战争初期,参加救亡运动的双亲为其取名必胜,祈求“抗战必胜”。哥俩的两个名字搭成一个对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汕尾镇是个背山面海的海滨渔港。在小镇的西南边,隔海相望的是一条由海沙冲积而成的天然防波堤,人称“沙舌”。沙舌外,是一望无际波浪翻腾的太平洋;沙舌内,是风平浪静、千杆林立的渔船避风港。小镇的东北边,有个面积22平方千米的咸水湖——品清湖,湖畔有个小山头叫“凤山”。杨必成的家,就在凤山脚下的妈祖庙、天主堂、文亭校中间的一个叫“送合围”的杨姓宗族围屋内。
  杨必成的父亲杨耿仪(1916—1987),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悲剧式”人物。幼时5岁丧母,得其祖父溺爱。祖父杨克是个文盲,虽然生意上很成功,但也曾吃了不识字的亏,因此就决定把孙子培养成文化人。父亲在汕尾读小学毕业后被送到海丰县城读中学,毕业后回汕尾文亭小学教书,于1935年与母亲经自由恋爱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父亲作为有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与母亲双双加入地下党组织。他担任过海陆丰县委的青年委员,组织“青年抗敌同志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汕尾沦陷时,全家逃难乡下,组织上通知父亲北撤,因一家老弱病残近10口人在异乡逃难,拖累太重,他无法跟随组织撤退,不得不自动中断了党组织关系。父亲在解放前累遭国民党政权的追捕、迫害,四处逃亡,10年不能教书,家庭由母亲苦撑,1949年初在香港“海陆丰公学”教书时,通过地下党组织批准回惠州重新参队。解放后,虽日子安定点,但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均因“离队脱党”这一“历史问题”受到冲击,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再调动到教育部门当教师,1959年又在海丰师范学校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清理出队。文革期间更受到批斗摧残。父亲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因无法摆脱家庭拖累而报国无门,中年时期因历史问题抬不起头,长期失志落魄,他深感此生难有作为,便把全部的心血放在培养十多个子女身上,特别是对杨必成,更是贯注了深切期望。
  杨必成的母亲郑芸(1914—2003)于民国初期出生于汕尾郑姓家族——一个贫穷的海员家庭。旧社会重男轻女,穷人家出生的女婴,因养不起,按本地习俗,只有两个去向:送人家当童养媳,或当弃婴扔到“涵头”(旧社会汕尾海边一个妇女寻短见投海及扔弃婴的地方,现在的市区“鼎盖山”边)。可母亲出生于虎年,按封建迷信说法,属虎的女孩子命硬,没有人家敢收留她当童养媳,加上当海员的外祖父常年酗酒,母亲一出生就遗传下先天性残疾——深度近视和跛脚,就更没人家肯收留了,扔掉吧,善良的外祖母不忍心,就把母亲养下了。童年的母亲身体薄弱,在郑姓族亲的接济下,被送到了教会学校读书。幸亏当时汕尾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要在汕尾推广西医,他们看到母亲的跛脚,就提出要为她做矫形手术试验。果真,经过外国医生几个月的科学治疗,母亲的跛脚奇迹般地被治好了。也因此,母亲从小就培养了热爱科学、追求知识,反对封建迷信,不求神拜佛的信念。在杨必成印象中,母亲一辈子从没向神明烧过一柱香,这在沿海地区封建迷信盛行的汕尾妇女是很少见的。
  母亲是一个历尽坎坷且不图名利的革命者,早年参加过大革命,在海陆丰苏维埃四个月政权失败后,跟随未婚夫林君杰(红军49团副团长、后牺牲)上山打游击,大革命失败后隐姓易名,逃过了国民党的追捕,与堂姑郑继斯(宋时轮将军夫人)在县城的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抗日战争时期,她经堂叔郑重同志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参加青抗会、组织汕尾镇妇抗会、并参加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组织,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汕尾解放后,她受党组织委托,帮助军管会接管了汕尾小学,并担任了解放后汕尾镇第一任中心小学(即文亭小学)校长。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含辛茹苦养育了11个孩子,拉扯着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又是一个职业女性,教书育人,当一名尽心尽职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祖国的接班人付出毕生辛劳。体弱的母亲,长期肩压着家庭、工作两副担子。父母亲坎坷的经历,正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及教子有方,造就了儿女们的出息,养育的4男7女,均秉承父母亲行善积德的正直本性,大部分为中共党员,有2个大学教授,其余均在公务员、医生、教师、经商等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活泼好动是孩提时期的天性,杨必成特别爱玩,放学后,爬上凤山顶放风筝、捉迷藏;退潮时,蹲在港沟里摸抹蟹、抓小鱼;星期天,跑到“芦篼丛”里拆“虎仔”,斗“小虎”(注:一种会斗的小虫);间或下象棋、打乒乓球,又爱捉弄人,显得不甚安分。
  在“送合围”附近,杨必成家里还有个四百平方米的旧宅基地,原来是个老当铺,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掉了房顶,剩下断墙残壁,童年的杨必成就住在这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家里人把空地翻了,种些蔬菜、蕃薯及香蕉等作物,养些鸡,形成一个小菜园。杨必成放学回来,便忙于浇水、种地、养鸡。也因此,使他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使童年必成萌发当数学家梦想的时间是在1957年的秋天。那年,他的大哥杨必胜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哥之所以能考上北京大学,除了学习认真刻苦外,还得益于当年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我的母亲》,当他在考场上看到此一题目时,好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就感情充沛,文思涌流,顺理成章,也就高分入选了。沿海小城镇培养了高材生,亲朋戚友们都来家里道贺,鼓励哥哥必胜在中国最高学府里学到真本事。那时必成读小学5年级,可心里也萌生了以大哥为榜样,长大后考上大学深造,当一名象华罗庚那样出色的数学家,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98年冬,杨必成经不懈努力,追上了儿时之梦,当上了大学教授。当他于第一时间从广州赶回汕尾探亲,向老母亲报喜时,母亲在高兴之余感慨地说:要是你父亲还健在,能看到你有今天的成绩,该多好啊!如果说,哥哥必胜在母亲的影响下,凭着高考中《我的母亲》一篇好作文考上了北京大学,走上了人生一个新起点,那么,弟弟杨必成,却在多灾多难的父亲影响下,拼搏了50年,了却了父亲生前的宿愿。
  “知子莫若父”。读初中时,父亲发觉杨必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就长时期不停地鼓励他,提出了儿女中“文科必胜、理科必成”的培养目标。
  以后,不管杨必成在生活道路上如何失落,甚至在他患了脑病、头部受到人为棍打、脑袋遭受天灾雷击等三次脑重伤以后,在生活的道路上已被逼得频临绝境时,父亲还是不停地为他注入“强心剂”,鼓励杨必成无论如何得挺住,坚持下去。中年时期的父亲只有两个信念:一是坚信自己的“历史问题”定会得到澄清落实,因此从被清理出队以后,在负屈的20多年时间里,他不间断地向组织写报告,要求落实政策;二就是“望子成龙”,坚信儿子杨必成定会成为大器晚成的数学人材。
  看得出,重名声的父亲是把他的灵魂都注进了儿子的心灵深处,如影随形,成了杨必成人生道路中的原动力。父亲梦寐以求的,就是希冀有朝一日儿子能为壮志难酬的老父争口气。终于,在1977年底,恢复高考的那一年,父亲大喜过望地盼到杨必成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盼到1982年,他的历史问题也终于得到组织上的平反、落实,享受了离休待遇。令人遗憾的是父亲没过几年舒心日子,还没来得及看到儿子杨必成出科研成果,就在1987年因大半生心累过重,患了心梗病过早地去世了。
  
  三.断梦:苦其心志
  “天将大任降斯人,劳乃形骸炼乃心”。1958年的秋天,小学毕业后,杨必成考入汕尾中学读初中。第二年,逢审干运动,在海丰师范学校教书的父亲,被清理出教师队伍,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依靠。1961年秋,杨必成初中毕业后参加了中考,虽成绩优异,但政审时受到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终于落榜而无法升读高中。14岁的他过早地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帮助母亲挑起了维持家庭生计的担子。
  父亲被清除出队后,全家成十口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母亲一人身上了。其实,汕尾镇是个小地方,普遍的文化程度偏低,能读到初中毕业出来找工做事就很不错了,似不应存在什么遗憾和失落。因此,上山砍柴草、下海挖贝壳,就成了少年杨必成的二项首选职业。开始是为解决家庭的烧柴问题而上山砍柴割草,通常下半夜起床,跟着邻居妇女们走20多里路,天亮时赶到与陶河公社交界的“芦列坑”村后的观音山上,大约割了3个小时的山草,收拢放散让太阳晒,休息时吃点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中午过后,把晒得半湿不干的草捆好,就挑着草担沿着弯曲的山路往家赶。
  穿过田间小路,挑到东家冲村后的公路边时已疲惫不堪,这时路虽宽了,挑担换肩容易,但得爬陡坡,一步一步耗尽吃奶的力气,要连续爬上东家冲岭、赤岭等几重坡,到了“荷包岭”,虽离家还有几里路,但却可喘一口气了。
  “采薪百里歇荷岭,望到乡关气力舒”。“荷包岭”是汕尾广大搞运输的苦力者对他的美称!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交通落后,汕尾镇搞短途运输的工具就是单车和风轮车,通常是单车早出晚归来回跑100多公里,到惠东高潭、海丰公平等地载柴、炭、山货,风轮车到十公里外的东涌、红草、陶河等地农村贩运蕃薯、蔬菜、建筑材料。一千多斤物资堆在风轮板车上,一人拖车头,一人在后面推,平路还可以,上坡就难了,推到半山坡,停又不能停,上又太难,偏偏回汕尾的路,从步边的“油甘径岭”开始,一路都是又上又下的陡坡,千辛万苦捱到最后一个山坡,这时候,挑夫们都会停下来歇歇脚,言不由衷地说上一句:苦力钱进荷包了!才一路下坡回汕尾,久了,“荷包岭”就成了这个山坡约定俗成的地名。那时,少年杨必成也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挣钱的困难。改革开放后,每当他从广州回汕尾探亲,汽车驶到该路段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随着家乡城市建设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从步边的高速路口进入市区一路宽阔平坦,陡岭已夷为平地,“油甘径岭”、“东家冲岭”、“赤岭”“荷包岭”,这些记载着汕尾百姓行路难的地名,都被逐步存入历史的记忆库。
  走出家门,沿着凤山边及鼎盖山边走二、三百米,就到了海边“涵头”,再坐上渡船过屿仔小岛,在小岛的东南边,有一条向品清湖延伸,退潮时浮出海面、涨潮时被海水淹没的浅海滩涂,叫“红线”。走进社会的杨必成,经常在这里伴随着潮起潮落,当起了挖贝壳的“弄潮儿”。通常是等海水退潮时,走在滩涂上,拿着一条2米长的钢筋,用力慢慢地插入泥土,探向深处,如果钢筋碰到障碍,且带有沙沙的声音,就证明里边有贝壳;如果钢筋一通到底,就证明这个地方的贝壳已被挖过了。探到有贝壳的地方,就得趁着退潮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费尽力气挖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坑,要挖到近一人高的时候才见贝壳,一个人在坑下,一个人在上边,将坑里的贝壳连海泥一起挖上来堆成堆,一口气挖完后,海水已慢慢涨潮了。然后就蹲在海水里洗贝壳,将混着泥土的贝壳装进小箩筐里,左右摆动,用脚拼命地踩,再把洗好的贝壳装进萝筐里,搬上小岛渡船运到岸边,然后挑到“鼎盖山”边的灰窑边,烧灰的工人量斗收购。杨必成个小,力气不大,通常每次挖贝壳,收获比不上大人,但亦可得到一块几毛钱的收入。
  一年后,在母亲的活动下,杨必成到她教书的汕尾第二小学当上了校工。每天敲钟、派报、扫地并看管学校门户,间或碰到个别老师生病什么的,他就被叫去当临时代课教师,给小学生们讲故事。
  在做校工之余,他酷爱下象棋。教他下象棋的启蒙老师就是大舅郑云湘(又名郑敦厚)。云湘舅家住在汕尾中巷口(现友谊路),大舅在家门口摆张桌子为人代写书信,没事就与人下棋。大舅的性格挺奇特,下棋的时候目空一切,落子快老想赢,偏偏杨必成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服输的劲头,就跟大舅较上了劲。跟大舅学了下棋的基本功以后,就到书店买了一本棋王杨官麟编写的《中国象棋谱(第一集)》,经常琢磨、研究,使他的棋艺大增,并学会了下盲棋,大舅也就不再是他的对手了。杨必成棋风稳健,算度严谨,这段学棋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思维,为他以后长期、高效地搞数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智力基础。
  云湘大舅也是一个悲剧式人物。青年时期参加大革命,担任汕尾镇苏维埃政权的工会主席,大革命失败后流亡香港。1942年1月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委派,参加了护送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儿媳经普椿,文化名人柳亚子,及其女儿柳无垢等的救援工作,在海上漂流了七天七夜后抵达海丰。事后,有感于大舅的真心救助,何香凝老太太画了一张老虎画,柳亚子先生书写了“爱国”二字条幅,送给大舅。大舅把这二件珍品挂在客厅里,供人欣赏。文革期间,云湘大舅被关、斗、打、活活迫害致死,家中两副珍品字画也因此流失。直到1987年,大舅才得以平反昭雪。
  杨必成父亲于1959年从学校被清洗回家后,他不会做重体力劳动,也不想当小商小贩,更不愿在经济困难时期偷渡香港,连累家人,只能在家里帮母亲维持点家务。直至1963年,才由汕尾镇政府照顾安排到群联小学当民办教师,总算有了一份较安定、低收入的工作。哥哥读了5年大学,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助教。他顾不上找对象建立家庭,把大部分的工资收入寄回家里支持弟妹读书。父亲此时又开始为杨必成的前途操心了,在当年的秋天,当他打探到中学放宽入学限制及政审要求,社会青年也可以参加中考报读高中时,就作出了决策,要杨必成辞去校工,复习功课参加中考。此时,已16岁的杨必成,经过了二年的劳动生活锻炼,品尝到谋生的艰辛,已懂事了。看着过早苍老的双亲,看着下面还有五个弟妹要读书成长,自己在小学当敲钟工,每月好歹有18元收入帮助家庭,如果放弃了这份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太重了,还是犹豫不决。而固执的父亲不这么看,两年前,他为自己的问题牵连到孩子无法升读高中而痛心疾首,他也认定了,培养子女就要让孩子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争取到外面闯荡才可能出息,“文科必胜、理科必成”的信念,已成了父亲的教子宗旨。困难是暂时的,在他的苦苦劝导下,杨必成动心了,权衡利弊后,辞掉校工,经过一个月的复习,于1963年秋,他顺利地考上了汕尾中学高中。
  
  四.续梦:柳暗花明
  能“重温旧梦”,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入学后,杨必成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除了温习好各门功课,应付各科作业以外,他还坚持课前预习数学,以锻炼自己的脑力及对新知识的阅读理解能力。当时,在北京大学任助教的大哥给他寄回了华罗庚等数学家为中学生写的一套数学课外读物,使他如获至宝。特别是华罗庚的传奇经历及动人事迹,更激励着他,增添了他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与兴趣。
  读高二时,在一次题为《长大了干什么?》的作文中,他尽情挥洒笔墨,写出了“将来想当数学家”的良好愿望,结果挨了语文老师的一顿批评,说他动机不纯,有成名成家的“不良思想倾向”,要他务必重写。杨必成对此感到不解,但还是重写了“长大要当农民”的作文,该文得到90分。
  其实,率真的他,读高中时,除了学习认真外,对“人情世事”还是不太懂的。那时候,学校里有个小菜园,每个班都分有几畦菜地,杨必成凭着他之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练就的品性,就把班里菜地的挑水、浇菜、施肥等劳动都包办了,弄得其他想争取表现的同学没机会发挥。那时候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家都热心于做好人好事,杨必成更不例外了。班里买了一副理发工具,由他保管,他学会了理发技术,课余时间就抢着为同学及老师们义务理发,也弄得班里其他想做好人好事的同学没机会插手。可不知怎的,不管他如何“积极”,就是入不了共青团。由于他独立性强,且得理不饶人,往往“入不了群”。课余时间下象棋,一人斗全班同学,只想赢不懂让棋,大家都认为他好出风头。有时,班里同学向他请教弄不懂的数学习题,杨必成解说了一二遍后,人家还弄不明白,他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男同学还能忍受,女生们被他数落后就受不了,偷偷哭鼻子。因此,杨必成虽学习成绩出众,但不懂得弯翘,处事天真,在与同学相处中,人缘不算太好。
  不但对同学,对老师也是这样。有一次,学校的林志远副校长来班里给同学上语文课讲杜甫诗词。“初生之犊不怕虎”,当他觉察到林校长对其中一个诗句的解说出现偏差时,就马上站起来,指出了里面的不当之处,弄得林校长下不了台阶,还争辩起来。这样一来,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就给耽误了。还有一次,读高三时某数学老师在复习课时提出了“任何椭圆都是相似形”的观点,杨必成听后,就急着同他当场理论起来,同样弄得大家很不愉快。杨必成后来说过,在文革初期,红卫兵写大字报说他“走白专道路”,看来并不真的冤了他。
  为学最方便的途径莫过于结交良师益友,当时教他们《三角》的马乃腾老师,上课认真投入,板书工整,语言清晰,循循善诱,且待人和风细雨,杨必成十分尊重他,常向他请教数学问题,并不时得到马老师的帮助与赞赏,这使杨必成对数学更着迷了。
  他学习上的进步还得益于与同班同学吕烈的互相提携。吕烈父母与杨必成父母是老同事,两家住得近,三年的高中生活,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烈家里学习。二个人一边学习一边讨论作业题,并把前苏联编的高考《试题汇集》的几千条数学习题做了一遍。有时对某道练习题有不同解法进行争辩的同时,也共同探讨着今后的人生。吕烈同学天资聪颖,悟性高,品位也高,他文、理科成绩全面发展,杨必成却偏重理科。在学习上互相促进的结果,使他俩成为班中的“双子星”——学习的佼佼者。毕业那年填报志愿,学校把仅限一名填报清华大学的入学志愿安排给了吕烈,把仅限一名填报北京大学的入学志愿安排给了杨必成,当他们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抱着不辱使命的心态,办好体检,照好毕业相,殷切期待着数天后的高考时,文革浩劫开始了,国家遭难,覆巢之下无完卵,杨必成与广大学子一样,求学美梦顿时化为泡影。
  
  五.噩梦:动乱年代
  1966年秋,文革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是非颠倒。学生们年轻、纯真而又灵敏的心理天平倾斜了,狂热地投身于“有秩序的激动”和“有组织的混乱”之中,同室操戈打派战。杨必成也不例外,与同学们一起写大字报、批斗所谓走资派的学校领导,走出校门“破四旧立四新”,一心要砸毁旧世界,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这时,杨必成父亲从群联学校又被清理回家,母亲被定为“黑帮”遭批斗游街、进了学习班,家也被抄了。不久,杨必成也被作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上了大字报,(在学校被内定为“右派”学生)。在狂风暴雨似的文化大革命浪潮冲击下,他的情绪时而低沉时而焦躁,难辩是非,写大字报与家庭划清界线,在批斗老校长的大会中违心地发言,都还脱不了干系。追求进步却“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
  也许是失去了精神支柱,也许是急火攻心,1966年底步行“串联”到广州时,他看了几天大字报后就感染上脑膜炎症,被送进广州海珠医院急诊,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星期,幸好有好朋友李卓杰同学悉心照顾,才顺利出院。回家前一天,杨必成鬼使神差跑到位于北京路的“古藉书店”,挑买了几本折价的《高等数学》旧书。
  大串联回来后,他参加了汕尾地区的学生组织,投入到捍卫彭湃烈士声誉及维护海陆丰革命历史的斗争洪流中去。1967年,在汕尾地区“八.三O”武斗镇压群众的事件前夕,他与同学们到郊区的盐町头村避难,大清早民兵来围乡,开头还没什么大动作,可龟山顶上的机关枪一响,达达达达刺耳的声音像催命符,他就跟着人群没命地沿着盐町小往东新联村后的山里跑。被挑动进城的民兵们端着枪棒在后边追,情况十分危急,待跑到了“硫璃径岭”半山坡,他看到郊区后寮村的一个小男孩实在跑不动了,在路边大哭,杨必成不忍心顾着自个儿跑,只好背起他慢慢地爬坡前行。一会儿,民兵们就围上来了,把他们五花大绑地捆送下山,押往郊区城内村(原香洲公社所在地)。在进入城门后,灾难来临了,手持棍棒及枪托的民兵从后面乱棍直往他们身上打来,不一会儿,他的脑袋也被暴徒重击了二棍,一下子满脑金星,晕头转向中幸亏有一个教师模样的人扒在他背上护着,并高声喊:别打了、别打了,把他推进了路边临时关押人的小屋子。当晚,他被押解回汕尾第三居委会“礼拜堂”旁边的第四小学里,关审了半个月后才放了出来。
  由于治疗条件差,身体上的外伤易医治,脑部的内伤却难侍候,留下脑震荡后遗症,要命的是晚上头痛得无法入睡,心里万念俱灰。期间不堪忍受迫害,与几个同学乘车跑到汕头市,向地区军管会请愿,中途却脑病发作晕倒在地,被送进汕头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后才回汕尾。
  无奈,于1968年1月,家里只好把他送到广州姑父家住下来寻医治伤。在广州,有个姓简(名行简)的“右派”医生颇有名气,是姑父的老朋友。姑父冒着风险偷偷带他去简医生家看病,简医生为他详细诊断了病情,先理好他的睡眠,再用药把脑伤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让杨必成服了9剂中药。经过贵人简医生的悉心治疗,总算基本平息了他频繁发作的“顽固性头痛”(注:但脑伤后遗症却折磨了他20多年才痊愈)。
  大武斗以后,海丰到处大搞所谓群众专政运动,双亲都被抓进了学习班关斗,杨必成因医治脑病躲在外地,又属学生要犯当然不敢回家了,就投靠到肇庆军分区他大姐夫家养病,间或到肇庆农科所当临时工。在大姐家避难近一年,他把姐夫家里满柜子的中国二十四史等藏书看个够,也练点毛笔书法,并思考着今后的前途问题。1968年中秋,是夜月全食,杨必成在肇庆想念家乡亲友,情绪低沉,他赋诗一首寄给友人吕烈。现录如下:
  全食中秋夜色微,繁星争耀广寒逝。
  天涯异客消然叹,明月团圆在几时?
  那时候,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千方百计离开令他伤心透顶的家乡汕尾。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他就通过大姐夫的关系,到肇庆市郊高要县小湘公社大红大队大红村插队务农,求个一日三餐自立,政治上不会受太大岐视就算了。可是,他户口在汕尾,在异地农村生活不能算正式入户。这时候,即1969年初,汕尾家里母亲被从学校开除出来,父亲也在群众专政学习班里被放出来,连同两个小妹妹、全家被遣送到弟妹当知青下乡的山村里,杨必成虽离开汕尾,但户口也随家迁到了海丰公平平龙山区。他在异地插队8个月后,终于搞到了当地公社和高要县同意他在那里插队的“迁移证”,于1969年底,天真地怀揣证明书回海丰办理迁移手续。来到位于公平公社平龙大队径仔背村的深山沟,当看到劫后余生的双亲和弟妹们,全家人百感交集。
  说实在的,海丰农村也是人多地少,村里巴不得少几个人分口粮,所以,一开始办转点插队手续还挺顺利。汕尾这边的居委会、镇里、家庭插队的村里、大队、公社都一一盖印办好了证明书,可一到县知青办就被卡住了,“此人不能走,属于严加看管的对象”,不管怎么辩护都没用,已被归入“另类”、编人“另册”了。(注:杨必成于1981年秋在大学读书时才收到一张由汕尾镇政府寄来的“平反通知书”)。
  
  六.迷梦:蹉跎岁月
  历经了文革初期“关、斗、打”的灾难,全家虽已伤痕累累,但能与双亲、弟妹们在偏僻的山区相依为命、过平静的苦日子,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全家下乡在平龙山区的径仔背村,这里四面环山,背靠与陆丰县交界的乌面山岭,交通极为不便,因要淌水过几条较宽的坑沟,故连单车都无法行驶。该村是个革命老区,解放前村子被日本鬼子、国民党军队放火烧了三次,房屋都很简陋。全村不上二百人,除了耕种二百来亩土地,种植水稻、蕃薯、花生等农作物以应付交公、余粮及填饱肚子外,主要的副业收入就是卖燃料——上山砍柴割草,挑几十里路翻几座大山到二、三十里外的可塘墟、公平墟出卖,换点钱购买日常用品。杨必成想:“穷则独善其身”,在这世外桃园里与世无争地过日子,也就算了。于是就当起了为全家八口人“理家事”的家长。
  杨必成与其他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上山砍柴草、墟日挑100来斤重担爬“三个山凸”,翻过乌面山岭,走几十里山路投墟,卖了柴草买点鱼盐酱油回来。刚回村时,杨必成从肇庆农科所带回来几斤水稻良种“胞胎白”,在村里试种后效果良好,第二年全村稻田都种了新品种,获得了好收成。四乡八里的农民都挑着稻谷来村里换良种,一百斤良种换一百二十斤稻谷,因此村民们都对他产生了好感。生活苦是苦,也算是安定下来了。同村中还有十多个同病相怜的汕尾知青,患难之交见真情,他们相互鼓励,相携着度过了那段艰难凄苦的岁月。
  在农村,杨必成学会了所有农活,为维持好家庭一日三餐、粗衣淡饭,他也成了搞家庭副业、种自留地的能手。通常是:早上上山砍柴草,上午出集体工,中午搞点自留地,下午又出集体工,傍晚就在山坡里烧炭。先挖好一个直径约1米的小圆坑,点上火,然后掌握着火候,把晒干了的树头、木柴一层一层堆上去,形成一个小金字塔,让木头烧了约半个小时,火候差不多的时分,就把准备好的草皮沿着四周一张张封上,然后层层叠叠地围上去,再往火堆里泼些水,叫“闷水炭”,最后抹上湿田泥,以免漏气。到了第二天下午,再把草皮去掉,把烧好的木炭小心地装进麻袋里,通常一次只能烧80斤左右的木炭。开头没经验,老是烧成夹生炭头,或烧过头了成为木灰,以后熟能生巧,也就能烧成质量好的响炭。经常五天投一次墟,他与同伴挑着柴炭到集市出卖。
  有一次,同村有个名叫伟托叔,一个公认最吃苦耐劳的老实农民,同杨必成商量,说把木炭再多挑二十里路,挑到陶河公社的“都塘墟”,卖给铁匠铺,也许会有好价钱,两个人一起去有伴。合计停当,他们早上三点钟起床,吃了早餐就各挑一百多斤木炭上路了。40多里路翻山越岭挑了5、6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已精疲力竭,捱到铁匠铺,可人家一看木炭,只说一句话:不要。他俩又饥又渴,目瞪口呆,好说歹说,放便宜给人家还是不要,只能自认倒霉,人生地不熟,奈何!他俩不得不再咬紧牙根拼尽全力往回挑20里路,将木炭寄放在可塘墟熟人家,向人家借点钱吃了点心,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杨必成一边走一边唉声叹气:一千多年前唐诗里的“卖炭翁”,是用牛车把木炭载到城里去的,而今我却用肩膀挑着木炭一步步地爬山来回走,比卖炭翁还倒霉啊!
  艰苦的农村生活历练,培养了他百折不挠的毅力,日后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从容应付,毫不气馁,并且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努力开拓新的领域,所谓艰难玉成是也。
  1971年的夏收时节,村里收了花生,上面规定一定要按计划卖给本地大队的榨油厂,可偏偏那里价钱稍低。经过了解,邻近可塘公社可北大队的“牛皮地”榨油厂,收购花生的价格略高一些。因此,村里两个生产队长决定,组织全村劳力,把花生偷偷挑到“牛皮地”榨油厂去卖。那天天蒙蒙亮,全村劳力就出发了,每人一挑,翻过乌面山岭的“三个凸”,来到“牛皮地”村,把几千斤花生卖完,已是中午。六月天说变就变,来的时候阳光灿烂,一过午时,就响起了西北雷,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没办法,大家都跑进了加工厂低矮的房子里避雨。屋里人太多,挤在一起,杨必成跟队长蔡木相,村民蔡佛胜三人只好站在门坎边,门坎上安装着一个有线广播器。大家一边避雨一边聊天,雷声带着闪电一声声地在天边炸响,刚聊到这种雷在野外可能要伤人时,忽然轰的一声,一团火球沿着广播线滚到广播器,在杨必成等站立的门口炸开了,只觉得天旋地转,杨必成被击到十多米外的地上昏死过去,蔡木相被雷当场击死,同村的蔡佛胜被炸成重伤。情况紧急,同去的知青叶文海等到外边请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将他们俩送到海丰医院(原彭湃中学校址)抢救。
  雷伤连同几年前被打伤的脑病一起发作,杨必成的脑袋疼痛难忍,打针吃药都不见效,每晚吞下安眠药后,还是痛得不能入睡。但总算保住了一条命,在海丰县城的“五坡岭”边纪念文天祥的“方饭亭”下,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回到村里。后得知,雷击事件后,上级发话了,生产队违规偷卖花生,发生了意外事故,死的人不算因公而死,伤的人也不算因公负伤,所以,医疗费用自理,医疗期间没参加生产队劳动,也不能计工分。可怜跟他年纪相仿的队长蔡木相,一位朴实、能干的小伙子,死后却遗留下年轻的寡妇和3岁的男孩。杨必成在自认倒霉的同时,也在自我解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72年秋收的时候,大队来了通知,要杨必成进大队的“学习班”,原因是私宰生猪。事情还得从3个月前说起,农村里,农历的五、六月是双夏大忙,要一边抢收一边抢种,农闲时五天赶一趟墟的规矩,这时候都禁止了。从早干到晚,中午集体挑饭到田头,傍晚太阳下山前,每人还要挑一百斤稻谷走十二里小路到大队交公余粮,工时很长,肚里又没油水,干活都没劲。社员们就一边干活一边唠叨开了,刚好杨必成家里有一条养不大的“石头猪”,养了一年多才90斤,而公社食品站收购的生猪要110斤以上,大家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杨必成兄(村里男女老少都对他这么称呼),把你家里那一头养不大的猪杀了吧,赊给队里,每户分一点猪油,队里搞突击时也可以加菜,别怕,这里“山高皇帝远”,上面不知道的。杨必成想来也是,转月队里卖了余粮,多少可以还点钱保猪本。说干就干,几个小伙子放下农具,赶回村里,杀猪、过称、分肉,放一点肉和饭煮,挑到地里头,大家吃个痛快,皆大欢喜。
  其实,在那个“一大二公”的年代,村里每年都会发生好几次偷宰生猪事件。均是在农忙时节,早上,队长就在村口喊开了:不准牲畜到地里糟蹋粮食,看到了当场打死,后果自负。然后,事先约好的一家人就偷偷地把想杀的猪赶到稻田或蕃薯地里,几个小伙子在地里你追我赶,把猪打死。然后猪的主人,通常是妇女,就站在村口骂开了:杀千刀的,下手这么狠,赶出地头就行了,何必打死。骂了一通以后队里就组织大家一起杀猪分肉了。以后如果上边来查的话,队长和当事人就乱解释一通,事情也就过去了。没想到杨必成却被“秋后算帐”,到了学习班里他百般抗争,说明原因,结果落下个认错态度不好,延长了在学习班里被看管学习的时间。
  说来也很无奈,在那个搞阶级斗争的年代,整个平龙大队大都是贫下中农,二十三个村子只有一二户地富成分,因此斗争对象很少。每当上边来了抓阶级斗争新动向的政治任务,大队里也总是把角仔村的一个偷鸡摸狗的小偷,水背村一个富农成份的农民,揪在一起开批斗会,天天是老面孔,大家也烦了。路线教育工作组进村的时候,也想闹出点新花样,抓点新动向,揪了南坑村富农成份的张仁义在水库工地里进行审查,无奈此人天生胆小怕事,被工作队拍桌子训了一顿以后,以为大祸临头,半夜里从学习班偷跑出来,跳进水库里自杀死了。可怜家里的老婆孩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杨必成虽然进了“学习班”,大队的公安员跟他挺熟,只是偷偷劝告他“识做”点,别硬顶。“好汉不吃眼前亏”,最后只得认罚了事。
  繁忙的农活、清贫的生活,使他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民,从形象到气质都变了,转眼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段时间以后,村里及邻村几户农户家长觉得杨必成是个诚实可靠的人,都有意把女儿许配给他。杨必成想,娶个村姑养儿育女,一辈子当农民也就算了。他把家里下乡后盖房子剩下的木料,请了一位木匠,做了一张坚实、牢固的老式杉木眠床,以实际行动做好了娶媳妇的准备。可也许是在农村里劳累过度的缘故吧,他又黑又瘦,精神上的失落使他不苟言笑、满脸沮丧,形象不佳,二十五、六岁的人却显得有点苍老。说实在的,全家8口人一起在山村生活,工值低,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是个穷家庭,山村女孩子根本看不起,认为他是酸文人,没有情趣,又没有前途,不是过日子的料。“有意栽花花不发”,月下老人那根缘份的红线根本牵不拢,他自作多情地碰了几次壁以后,就作罢了。
  平龙大队位于公平水库上游地段,东部沿山脉与陆丰县西南公社交界,南部与海丰可塘、城东公社交界,西北部为公平水库,范围宽广、土地贫瘠,全大队约二千人分布在23个自然村,大队驻地茅坡村设有平龙小学,径仔背村离大队12里山路。那时候,本大队和同村的汕尾下乡知青吕通、李卓杰等都陆续被上调到学校当民办教师,除了每月有三百分工分外,还有几块钱作生活补贴,比当农民干繁重的农活强多了,知青们都把争取当民师作为“跳出农门”的初始阶段。刚好那时大队要办初中班,缺数学老师,校长赖汉来是个极惜才的本地青年人,经原来同村的知青好友吕通同学的美言推荐,知道杨必成数学基础好,赖校长找他商量,说民办教师已没指标了,先来学校代课,以后慢慢再转民办。杨必成听后激动不已,认为如能到平龙小学当代课教师,就可一边充实自己的数学基础,一边谋求进取了。可他的希望落空了,平龙小学把抽调他当代课老师的申请报告送到公平公社文教组,文教组的领导说:不能批,此人“政治不纯”,让他当农民还要严加看管。杨必成失望极了,争取当个代课教师还这么难,看来想平静终老于山村也不容易。
  山区农村的生产力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水平,唯一能代劳的就只有生产队里几条瘦骨嶙嶙的老黄牛,队里穷得连水泥、石灰都没法买到,晒稻谷的只有黄泥禾町,也叫“牛屎町”,晒稻谷前需用牛粪和水调和后抹在土町里,让太阳晒干后才能把稻谷洒在上边晒。天旱了连水车都没有,只能用吊桶提水灌田。杨必成想,拼死累活的干无所谓,穷日子过也无所谓,政治上受歧视,个人尊严累受损害,就真受不了。他的内心深处总不服气,总想与命运抗争,寻求精神上的籍慰。这时候,他的父亲,一个在村里为生产队捡粪积肥的老人,在他最低落的时候给了他鼓励,父亲说,社会会变的,你还年轻,路还长,你有数学头脑,想要争口气,就得有真本事,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你就做好大器晚成的准备,争取50岁后才“出头”当高中数学教师吧;自古以来,天无绝人之路,爸老了,今后还得靠你为爸争口气,为家庭争光呀。
  父亲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想起了几年前在广州串连时,从古籍书店里买回了几本《高等数学》,就急忙找出来,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在煤油灯里读书,演算《高等数学》的习题,间或跑到城里请教高中时的数学老师。知青同学们嘲笑他,都落难到如此地步了,还异想天开地学习“屠龙本事”。可他认为,即使生活到了极端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找出活下去的勇气,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更何况现在还可做到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他平静下来了,不怨天不尤人,农忙之余,就自我陶醉地在数学迷宫里忙碌,幻想着美妙的未来,倒也自得其乐。就这样,他自学了《微积分》及《高等代数》,且做了大量分析习题。他还利用早晚时间阅读了很多中外小说名著,特别是看了《牛》 与《马背上的水手》等外国小说后,使他深受感动,他觉得要象牛与杰克·伦敦一样,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1973年夏种农忙过后,因家里小妹患病,杨必成就借故带着小妹上路求医了。在新会县三姐家安置下妹妹以后,就顺便到肇庆高要县,去原来临时插队的地方看一看,看有没有可能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再到那里当农民。可那时大姐夫已调到梅县军分区工作,“人走茶凉”,加上户口没办法迁来,根本不可能插队。想回家吗,虽然跟双亲、弟妹们在一起,也有苦难家庭的温暖。可是,年青人有自尊心,回来何用?“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豁出去闯荡一番吧!为谋个自食其力,经人介绍,他到了肇庆市郊的鼎湖山上修路工地里当民工,那里有一些家乡人在当小工头。修路活累是累,整天抬大石头,他干惯了农活也无所谓了。大概干了一二个月,也能当个小工头了,正想一步步谋赚钱门路的时候,碰到了工地上清理盲流,杨必成因没有证明纸,属于来历不明的人,在乌合之众的修路队被解散后,就被作为盲流抓进了当地的收容所,七转八转被押送到海丰收容所,关进去以后就不让出来。关了一个多月,才被送到公平公社保卫组,又关了几天,幸亏同村知青王盛伟四处活动,公社才允许把他放出来。他无望地回到了山村,身体被关了一个多月以后,极度虚弱,整天感叹:眼望青山难出笼!
  捱到1974年,农业学大寨形成高潮,上级来了通知,要全村移民,腾出地方修建平龙水库。这时候,杨必成家庭的境况也有了转机,母亲落实了政策,补发了被开除5年的工资后办理了退休手续,与父亲的户口一起转回了汕尾。杨必成和弟妹们免除了后顾之忧,就安心地随村民移民到了坑口大队的下埔新村,重新打草开荒务农。期间曾经在水库工地当资料员的李卓杰同学的引荐,到平龙水库指挥部当了十多天宣传员,后被路线教育工作队发觉后,认为用此人不妥当,又被赶回农村。这时候,他已看破世情,觉得无所谓了,“初穷惊、穷久定”。
  捱到了1975年底,政府对知青安排有了新政策,杨必成在当了七年知青后被招工安排回汕尾镇,在中心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每月工资24元,总算有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每周15节数学课,教得很投入。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出现了转机,他更迸发了工作热情。不久,因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出色,他被调到新建的汕尾镇凤山中学任初中部数学教师。
  这期间,通过认真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探索,他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数学基础,并很快热爱上教师这一行业。但是,在个人生活方面,人情世事总是跟他过意不去,眼看着同龄的知青同学们个个都成了家,自己也年近30岁了,论条件,当了城镇居民,有了一份工资,家里也有不算宽敞的房子,比在山区农村里当农民时的境遇强多了。也许是老天爷认为他“苦其心志”还不够吧,热心的同学、同事们、七大姑八大姨,大家都为他穿针引线,介绍对象,可是女孩子们见到他总是敬而远之,一个、二个、三个都谈不拢。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人生艰难,个人尊严累累受损,当个“王老五”算了!
  经历了10年文革浩劫,很多年轻人白白荒废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也麻木不仁了。1977年秋,报纸上登出了在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开头,忙于教书的杨必成不太在意,认为自己没份,人贵有自知之明,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即使能考入围,也恐怕过不了政审关。那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根玄还绷得很紧,被涮下来岂不更难堪。杨必成心想,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直至报名期限仅存一天,父亲急不可待地催促他,要他务必报名参加难得一遇的高考。父亲说,这没什么丢人的,人生不怕没机会,最怕的是,机会到了却“狗肉扶不上盘碗”,药材铺里没后悔药可买。杨必成寻思,那就豁出去吧,于是便硬着头皮于当天下午走进汕尾镇招生办报上了名。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试题不算深。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杨必成已当了2年多的民办教师,对此题意体会深刻,容易发挥;而数学必答题都是十多年前读高中时学过的基础题,两条附加题则需应用大学《微积分》与《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这也是杨必成在农村劳动时自学过的。在考场上,他一气呵成,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把数学试题连同附加题做完。事后得知,他的数学必答题得满分100分,二条附加题各得50分,一共得了200分满分的成绩,成了广东省两名数学科满分的高考“状元”之一。“范进中举了”,杨必成考高分的好消息传来,满城议论纷纷,家住50里外海丰师范学校的黄炳良老师竟专程赶到汕尾杨必成家里求证真伪,这使杨必成确信自己快“转运”了。
  使他感动的是,当年高考录取时,汕尾镇党委网开一面,保护他过了政审关。由于父亲在1959年被开除出队后,档案被转来转去一时找不到,政审人员难以下结论,为此镇党委专门开会研究,党委书记叶乐同志发话了:是人材要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死档案找不到就用活档案,找一些老同志证明就可以了,有事由镇党委集体负责。这使他终于通过了高考录取时的政审关。
  需要感谢的是,家乡亲朋父老对他的一片关爱。读大学前夕,老革命同志林卓光老师赠送盘缠100元给他;翁域老校长、吕嘉、黄盛南、黄炳良等老人赋诗作词,鼓励他在高等学府里治学有成,不负众望。翁域老校长给他的临别赠言是:
  胸怀祖国,志为人民;
  攻城夺锦,战绩日新。
  知青老同学吕通的父亲吕嘉老先生写了一首诗勉励他:
  七律送杨必成君上大学
  欣逢盛世起英雄,物应其时各奏功。
  勋业待人才干备,高飞凭鸟羽毛丰。
  韶华易逝行应惜,科学难能关可攻。
  心要虚兮身要健,尖端有志自登峰。
  1978年的早春二月,作为文革前的“老三届”,已过而立之年的单身汉杨必成,荣幸地进入到恢复高考后大学里的“新三届”行列。他带着家乡父老和亲人的殷切期望,豪情满怀地迈进广州华南师范学院(注:后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大门,开始了新的追梦历程。算起来,从1958年考入汕尾中学初中到1978年圆了大学梦,他整整度过了近20年的漫长岁月,而在正常的情况下,6年就够了。
  
  七.缘梦:云程初发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运兴才有学子追求知识成材之机会。杨必成入读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时,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已过,而潜心治学的机会才姗姗来迟。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像其他幸运者一样,捱够4年本科毕业后找份安稳的教书工作,平平淡淡、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二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时机,把文革期间被耽误的十多年宝贵时间追回来,努力从师学习,为今后在数学道路上跋涉、拓荒,兑现儿时的数学家之梦而拼搏。他毫不动摇地选择了后者,并迸发出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期间,报纸上刊登了作家徐迟描写陈景润治学精神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刚踏入校门的学子们争先恐后地阅读,此情此境更增添了杨必成钻研数学的干劲。
  可是,读书期间,在“文革”时受伤的脑部病痛时时发作,似有万千蚂蚁啃骨头那样在咬戳,锥心入骨,痛苦万分,这对刚刚历经艰辛获得求学机会的杨必成来说,无异是“旧痛”带给他的新打击。但他认为,比起在文革时期那种心灵受创伤、尊严遭丧失的境遇,这点肉体伤痛的困扰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以一种执拗的劲头,顽强地跟自己的脑病作斗争,支撑着争分夺秒发奋苦读。4年的大学生活,除了应付常规的学习、考试外,他还专攻分析数学难题及数学史数学方法论,且乐此不疲。
  刚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校园,用“饥渴”来形容那代人的求学精神是最恰如其分的。每天天刚蒙蒙亮,校园各处就闪动着学子们的身影,到处书声琅琅诵读英语,晚上大家更是燃烛夜战。学生饥渴,老师也饥渴。歇了十多年的老教授们,何尝不是珍惜每一秒钟,迫不及待上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啊!
  杨必成就是这批求学大军中的一员,除了三餐和定时的运动外,余下的时间他都扑在学习上。当时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设有二个“师资班”,办师资班的目得就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向广东各高校输送后备教师。师资班的任课教师都是系里特别指派的佼佼者,实力雄厚,且多是名教授,平时考试也是单独命题。杨必成因成绩优异被选进了师资班,学习过程中,有些人因受不了这种处于高负荷学习的苦头,半途退出,杨必成却把他看成是人生一大幸事。可以说,师资班的学习夯实了他的高等数学基础。
  杨必成像多数学子一样,平日不爱闲聊也不爱逛街,独独爱在周末看一场电影。有一个周末,邻校暨南大学放映电影,室友却骗杨必成说不放电影,杨必成信以为真,吃过晚饭便像往常一样直冲图书馆,生怕去迟了“占不到位”。他聚精会神地解了一整晚微积分习题,等到他发现受骗时,室友们已从电影场哼着歌儿回来啦。杨必成恨得直跺脚,怒骂着给每人重赏一拳,逗得大伙前仰后合。
  在学期间,由于“微积分”已在文革下乡时自学过了,杨必成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及做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前苏联)的四千多道习题上;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数学史数学方法论有关的书籍,特别是徐利治的《数学方法论选讲》及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美),希望能加深对数学理论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当时,杨必成父亲当海丰一中老师时的学生,同乡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吕以辇研究员与他建立了通信联系。他来信告诫杨必成,不能光顾做习题,必须深入了解实数的连续性理论,才能掌握好分析学的基本思想。于是,他开始自学《实数的构造性理论》。在学期间,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多位教授的认真治学态度和渊博学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主讲《数学分析》的陈世明教授,他的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富于启发性,还告诉学子们如何通过整理学习笔记以加深对数学课程的理解。
  大学期间,他与同班王根强同学结成好朋友,王是潮州人,与他经历相似,比杨必成少5岁,亦喜好分析数学。他们经常讨论数学分析的习题解法及数学思想,互相欣赏,互相勉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他也常与同时考上大学的高中学友吕烈联系会面,吕烈在广州中医学院读书,汕尾家有双眼失明的老母及老婆孩子,生活负担较重。他们彼此交流学习心得,切磋社会问题,使杨必成得益匪浅。
  不久,杨必成被选为班的学习委员,常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沟通联系,增长了活动才能。他还积极参加一些大学生学习竞赛活动。例如,他曾获华师数学系“大学生数学论文比赛”第二名及系“大学生数学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且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由于经常失眠,杨必成晚上总是干脆爬起床来做数学题,直到疲劳想睡为止。用拼命做题这种方法跟大脑的病痛作斗争,似有点奇特。他做数学题有个癖好,即从不求教老师,都是自己反复求证解答,不懂的地方认真琢磨,直至得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为止。杨必成笑称自己是“做题机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他足足解答了近万条高等数学习题,并整理成笔记。这正切合了日后数学家苏步青所说的话:“要想成为数学家,必先要成为解题高手”。
  值得庆幸的是,读大学二年级时,爱神降临到他头上。偶然的机会,他去从化温泉疗养院看望正在疗养的姑丈,认识了广州海洋医院的实习理疗技士张敬宏女士。张敬宏老家是辽宁铁岭人,也属老三届下乡知青。东北姑娘容貌姣好,性格温柔,经接触后双方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这使得杨必成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里,经济上得到了张敬宏的帮助,精神上得到了张敬宏的呵护,身心健康上更得到她精心的护理。大学毕业前一年,1981年1月,他与张敬宏在广州登记结了婚。30年来,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养育一女,获中大统计学硕士学位,业已工作成人。张敬宏管好家里后勤,杨必成免除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搞数学攻关,精神倍感奋发。2010年,经“全国创建模范和谐幸福家庭指导委员会”等单位组织评审,杨必成一家获得“全国模范和谐幸福家庭”荣誉证书,此是后话。
  1982年1月大学毕业时,杨必成仅取得理学学士学位。本来,他希望能考上硕士研究生,或留在华师大数学系任教,都因为年龄大了未能如愿。
  按权威说法,年届30多岁的人了,已失去了继续深造成才的最佳时机。眼看着走“经院派”的道路治学圆梦已行不通,他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当助教。
  广东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一所成人本科高等院校,学院刚刚成立的数学系设有函数论、应用数学、几何代数、数学教育等四个教研室,杨必成在函数论教研室工作。开头,他担任了82级数学本科班的班主任,兼当《数学分析》的助教。初出茅庐,他精心整理教案,编印讲义,为本科学员系统讲述了40个学时的数学分析习题课,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微积分的微观与宏观数学思想方法,大受学生欢迎;为培养激励大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他常结合自己的实际给新生作“数学的学习探究方法”专题讲座。
  这期间,他于教学之余,以耕“自留地”的形式,继续摸索通往数学王国的道路。然而,在短短的四年大学中,仅读了纯粹数学及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要进入环环相扣、深不可测的数学迷宫,谈何容易。有多少次,他因不堪忍受脑伤的折磨,头痛失眠的苦恼,而产生了何必与自己过意不去、“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念头。善解人意的妻子也劝告他,适可如止吧。可冥冥之中,父亲那深切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他,青年时期坎坷、失落的情景也一幕幕显现在他眼前,为追梦绝不言弃的誓言又激励着他的斗志。
  在当了2年助教后,他又萌发了继续求学深造的念头。1984年秋,他不失时机地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脱产进修“基础数学”硕士生课程。在短短的一年半学习时间里,他刻苦攻读了9门“基础数学”课程(包括6门数学,3门英语)并获结业。贪学的他,还旁听了3门“拓朴学”硕士生课程。这为他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1986年,年近不惑的杨必成开始思考与分析有关的数学研究课题。在助教班结业时,他写下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内容是关于拓扑学的,在华师大左再思教授的指导、推荐下,发表在《高师数学教学研究》杂志上,这无疑对他是一个鼓舞,由此开始了他的数学研究生涯。就在这一年,中国数学会加入了“国际数学联盟”,开始了国际数学交流、研究和合作,为中国数学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打开了通道。
  从华南师范大学进修结业回到学院后,在无适合主攻方向的情况下,于教学之余,他又花了近二年时间,演算“助教进修班”中未做完的大量《泛涵分析》习题,且自学了《线性拓扑空间》一书,间或研读数学史数学方法论方面的书,并写出讲义,为90级的两个本科班上选修课,向学员们系统讲授微观及宏观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科研突破口。在学习世界数学史时,他常常为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那种对数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所感动。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就象接力跑,前人创造的成果,并不能立时见效,往往是多年以后才由后人所用,而每一代人都是在以前的数学建筑上添砖加瓦,一代一代延承下去。
  由于经验积累不够,加上文革下乡时遗留下的头痛失眠症不时困扰他,使他没有足够的精力阅读理解数学文献的精髓,加上还没有碰到好的课题,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科研难以深入下去,令他十分苦恼。每年苦挨着发表一篇论文,算是交差。看到时在韩山师院任讲师的大学同窗好友王根强(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应用数学研究论文时,好强的杨必成心里十分焦急。
  这段时期,虽然周围的环境也不乏困惑,脑伤病痛累累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信着春暖花开那一刻的到来,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深深知道,人最怕的就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他选择了“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拼搏”之信念,顽强地去克服困难,并默默地选择课题,等待时机的到来。
  1990年,杨必成盼来了良师,同乡的中科院吕雨辇研究员利用来广州中山大学讲学的机会,指导杨必成开展可和性的应用研究,并鼓励他脚踏实地治学钻研,使他重拾自信。1994年,他对级数求和的估值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试着解决了一些与幂和有关的古典数学问题,在吕雨辇研究员的指导帮助下,他首次在核心期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发表了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论文,这使他大喜过望。然如,天不从人愿,年长于他十岁的吕雨辇研究员,却患了“小脑痿缩”症,于1996年英年早逝,这使杨必成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令他分外痛心。
  1992年,杨必成经过十年的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底,他被评上了数学副教授。1994年底,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二十多年前的脑伤病魔,在对他进行漫长的折磨之后,竞慢慢地、奇迹般地消失了。随着,受伤前良好的记忆力及充沛的精力也神奇地恢复了,他发觉自己已不再失眠,头也不痛了,过去昏昏僵僵的神情一扫如空,有几年时间,早上4点多钟就能起床工作,仿佛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并产生了强烈的科研冲动。于是,他就到学院图书馆、数学系资料室及附近的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经过三个多月的耐心检索及细致分析,他终于把目光收拢到Hilbert不等式的论题上。从此,他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全身心地投入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四个攻坚阶段中去,奏响了数学研究的“四重乐奏”。
  八.追梦:四重乐奏
  股四勾三穷九九,精髓未明心已通;
  菊放东篱宜赏骨,兰滋九畹喜熏风。
  未攀怎识庐山贵,不拼蔫知热血浓;
  此是云程初发韧,鲲鹏万里必凌空。
  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国),数学界称他为“无冕数学之王”。远在1900年8月8日,他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演讲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0世纪数学家应努力去解决的23个数学难题(包括“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庞家莱猜想”等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他的演讲成为引领20世纪数学研究的重要指南。1908年,伴随着《实变函数论》的诞生,他又发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Hilbert不等式”,再一次引来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25年,英国数学家哈代(G. H. Hardy,华罗庚留学剑桥大学时的老师)引入一对共轭指数,成功地推广Hilbert不等式,史称“Hardy-Hilbert不等式”。1934年,哈代等在数学名著“Inequalities”(译名:不等式)中,归纳了100多篇发表论文的研究思想,使关于-1齐次核Hilbert型不等式的基本理论大致完成。在此以后半个多世纪,随着《泛函分析》与《算子理论》等近代分析学科的蓬勃兴起,该类不等式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本身却无甚变化,处于理论发展的“沉寂期”。
  1991年,我国知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在数学核心期刊发表了2篇论文,首倡了权系数的方法。徐从构造权系数入手,巧置分解式,对Hilbert不等式及Hardy-Hilbert不等式作了加强型的改进,还提出2个公开问题,征求加强不等式中内常数的最佳值。不期而至,Hilbert型不等式的研究序曲弹响了。
  1994年底,杨必成阅读了徐教授的2篇论文,他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利用改进的Euler-Maclaurin公式,解决了徐的第一个公开问题,求出了内常数的最佳值,并整理成论文。然后,通过华南师大的柳伯濂教授(必成读助教班时的老师),把论文转寄给时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的徐教授。半个月后,徐教授来信了,他称赞必成的分析技巧,并告诉他该结果已由湖南吉首的高明哲老师解决并已公开发表,信中还附上了美国《数学评论》对该文的评论。杨必成看信后对论文“撞车”深感失望,但亦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增强了信心,毕竟一开始所写的论文已上了“档次”。
  经历了多次的投稿退稿后,杨必成发觉,仅仅靠埋头苦干搞科研是不行的,研究的过程需要最新的资讯帮忙及同行的扶助。很快,杨必成学会了使用电脑及互联网以开展数学研究;在徐教授的热心介绍下,杨必成与高明哲建立了友谊联系,他还认识了湖南师大的匡继昌教授及江西师大的胡克教授,细读了匡教授的专著《常用不等式》,胡克教授及国外数学家的几本“解析不等式”专著,终于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又结交了不少学术界的新朋友,搞好该课题研究的信心倍增。
  在与高明哲教授的交往中,杨必成常被他刻苦的治学精神及良好的分析技巧所感动。他比杨必成年长8岁,多年来身处逆境,但始终顽强拼搏,终于在Hilbert不等式这一课题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在最近十多年里,他曾连续三次应邀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发言(1998,2002,2006年)。在与他相识的两年后,即1997年,两人的合作论文《关于Hardy-Hilbert不等式的一个最佳常数》终于在国家权威刊物《数学进展》发表。1998年,《美国数学会会刊(PAMS》亦发表了他们的这类合作成果。该类成果解决了徐教授的第二个公开问题,也成了他们友谊的结晶。
  此后几年,国内不少学者应用权系数的方法以改进Hilbert不等式及Hardy-Hilbert不等式,得到了大量加强型的研究成果。杨必成把这一阶段(1991年~1997年)称为Hilbert不等式的“加强型改进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说明,通过巧妙配方产生权系数,并辅以分析技巧估算它,从而建立加强型的Hilbert不等式或Hardy-Hilbert不等式,这就是所谓权系数方法,它是推动Hilbert型不等式研究的重要方法。
  “箭挽弓玄知待发,兰居谷必成芳”。进入关键的第二阶段,1998年,受美国数学家,爱荷华大学的A. M. Fink教授启发,杨必成在美国SCI期刊《数学分析及应用杂志(JMMA)》率先发表了引入独立参数以推广Hilbert积分不等式的重要数学论文“On Hilbert’s Integral Inequality”(译名:关于希尔伯特积分不等式)。该文通过巧妙配方,用改进的权系数方法伴之以引入独立参数及Beta函数,创造性地把对-1齐次核Hilbert不等式的研究提升到对一般负数齐次核的相关不等式研究,从而拓宽了Hilbert型不等式的研究渠道。该成果自然地开启了对Hilbert型不等式的全方位、多角度探索。论文发表后,它在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美国《数学评论(MR)》及欧洲《数学文摘(ZM)》均对此文作了及时、详细的评论。由此而来,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及引用,并导致不少引入独立参数的最佳推广成果发表。
  同一年,美国数学家L.Debnath教授审阅了杨必成的多篇论文并作了润色修改,后来他们以联合作者名义在美国几个主流数学刊物发表。这样一来,杨必成的独立参数思想联系上Beta函数的论文终于在SCI期刊上及时登载,且一年里就达4篇之多。这一年,由于科研业绩突出,他顺利地被评为数学教授,并被吸收为美国数学会会员。至此,经过不懈努力,抗争天命,杨必成终于取得了科研突破。
  L. Debnath教授是一位美籍印度数学家,他有两个数学博士头衔,是美国《数学与数理科学国际杂志(IJMMS)》的创办人及主编。1998年,他审阅了杨必成的投稿论文,发觉结果与方法甚好,就给杨必成发来电邮,建议让他修改论文并联名发表(由他当第二作者)。杨必成欣然同意,随后,他们联名发表了近十篇重要数学论文。为帮杨必成了解更多科研信息,他还曾买些在美国出版的不等式新书寄送给杨必成。2002年,他们在北京“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愉快地见了面,杨必成还邀请他与中国参会的不等式专家高明哲、祁锋及赵长健等教授聚餐见面,讨论不等式的有关问题。至今,杨必成与他仍保持着真挚的友谊与合作联系。
  1999年至2002年,《数学学报》、《数学年刊(A)》及国外一些权威刊物陆续发表了杨必成的研究论文,他的独立参数思想很快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承认并赞同。他从连续到离散,从二重到多重,建立了一系列引入独立参数的等价不等式,以每年十几篇的速度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2003年,杨必成与希腊数学家Th. M. Rassias教授合作,在SCI期刊《数学不等式及应用(MIA)》发表了长达34页的综述论文,对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关于Hilbert型不等式的引入独立参数的研究作了系统小结。论文引来不少分析学家的关注,国外如克罗地亚等国家,相继建立起Hilbert型不等式研究团队,并邀杨必成加盟,或与杨必成等合作,发表该领域得研究论文。
  2002年8月,杨必成在参加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有幸亲聆国际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院士的谆谆教诲,并与之合影留念。还与高明哲教授登门拜访了对他们帮助极大的知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82岁高龄的徐教授告诫他:“在数学上或是在任何科学领域,要想只靠缺乏血汗成分的才智去获取巨大成功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句话,杨必成体会良深,并把它浓缩成“座右铭”挂在研究主页上,藉以勉励自己: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勤勉治学,执于探微。
  这一阶段(1998年~2003年),称Hilbert型不等式的“引入独立参数推广时期”。其特色是改进了权系数的方法并辅以引入独立参数,推广-1齐次核Hilbert型不等式为负数齐次核的相关不等式,并论证了常数因子的最佳性。
  “春江不等最佳式,大道风行遍五洋”。2004年春,偶然的机会,杨必成发现Hilbert不等式的引入一对共轭指数的最佳推广式并不唯一,出现了Hardy-Hilbert不等式的对偶形式,他把论文投寄到SCI期刊《匈牙利数学学报(AMH)》上,并及时得以发表。年底,经过反复研究探索,他优化权系数的方法,大胆引入两对共轭指数,配合独立参数,终于科学表示了推广的Hilbert不等式,彻底解决了最佳推广式的唯一性问题,其论文发表在《澳大利亚数学分析及应用杂志(AJMAA)》上。2005年,他应用第一阶段加强型的研究方法及参量化思想,构造了逆向的Hilbert不等式,由此开辟了Hilbert型不等式的新研究路径。
  2006年,受英国数学家K. W. Zhang用算子理论改进Hilbert不等式的论文影响,杨必成用算子范数表示Hilbert型不等式的最佳常数因子,在一般的双线性核上讨论了离散与连续两类空间Hilbert型算子的范数性质及在建立等价不等式方面的应用,并取得成功。计有包括《数学分析与应用杂志(JMAA)》及《数学学报(英)》在内的近八家SCI期刊陆续发表了他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
  2007年,杨必成在《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发表了一个实数齐次核的Hilbert型不等式。该文说明,并不是所有Hilbert型不等式的核都是负数齐次的,确实存在实数齐次核的Hilbert型不等式,这为拓展Hilbert型不等式的理论作了准备。
  至此,从-1齐次核到实数齐次核,从二重不等式到多重不等式,从Hilbert型不等式到Hilbert型算子,工夫不负有心人,杨必成终于在算子理论与Hilbert型不等式这一领域大大推广及改进了哈代等于1934年的发表工作,填补了该领域几十年的理论空白,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2008年7月,杨必成远涉重洋,应邀在“第五届非线性分析国际会议”(美国)作45分钟发言,系统总结参量化思想与抽象化算子刻画在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应用。作为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能够站在位于全球数学研究中心的会议主席台上,用纯熟的英语,向与会数学家们作了题为《非齐次核的Hilbert型算子及其应用》的邀请发言,获得了蓝眼睛白皮肤们的阵阵掌声,使他感到为国争光的无比自豪。这一攻坚阶段(2004年~2008年),称为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参量化与抽象化时期”。其研究特色是用一类特殊线性有界算子刻画Hilbert型不等式的等价形态。
  2009年5月,杨必成在权威期刊《数学进展》上发表了《参量化Hilbert型不等式研究综述》一文,以纪念Hilbert不等式诞生100周年。鉴于杨必成教授的科研业绩及学科影响,同年8月,他在“第四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期间,被与会代表一致推选为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长。
  “此生便是一头牛,不到黄河不扭头;问汝何能持远志,心中有数应无忧。”
  (叶良方诗)
  2008年以后,进入耳顺之年的杨必成,本可申请退休,颐养天年,但他梦尚未醒,仍牛劲十足地在数学园地里执着追梦。他以豁达的处世态度,协调好生活中的不等式、人生中的不等式和数学中的不等式等关系,以每年发表20多篇数学论文及一本专著的速度,向着数学王国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
  有了前面3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积累,杨必成开始著书立说,建立系统的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2009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长达47万字的理论专著《算子范数与Hilbert型不等式》;2009年底至2011年初,总部设在阿联酉的国际科学出版社(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Ltd.)出版了他的两部英文数学专著“Hilbert-Type Integral Inequalities”(译名:希尔伯特型积分不等式)及“Discrete Hilbert -Type Inequalities”(译名:离散的希尔伯特型积分不等式),其中,第三本专著由欧洲著名的数学家Th. M. Rassias教授作序。这三本书,均是以权系数方法、参量化思想及算子理论为主要工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述Hilbert型算子及其不等式应用的理论专著,内容覆盖了近100年来该领域各类发表文献及“Inequalities”的主要成果。第一本专著主要论述负数齐次核的Hilbert型不等式及其应用;第二本专著主要论述实数齐次核的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刻画;第三本专著主要论述实数齐次核离散的Hilbert型不等式及其算子刻画。后两本专著的工作分别推广了第一本专著的相关结果,其特点是利用Hilbert型算子系统刻画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这一阶段(2009年至今),称建立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系统化时期”。
  从上面四个阶段中可见,近百年来,Hilbert不等式的研究历尽沧桑,很可能是《泛函分析》等近代数学思想方法未能及时掌握应用的原由,Hilbert不等式并没有随着近代分析学的诞生、发展而顺利发展,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沉寂期”。其迅猛发展的主因在于最近20年,以杨必成为代表的中国学派成功地应用了权系数方法、参量化思想及算子理论,深入探讨各种形态的Hilbert型不等式,终于成功地弹响了研究“四重乐奏”,推广了哈代等早期建立的-1齐次核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形成新的、抽象化的实数齐次核的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
  
  九.解梦:树蕙培兰
  20多年来,杨必成长期从事“函数论”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复变函数论》、《组合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与《数学史及数学方法论》等多门数学专业课程。1999年10月,他通过竞争上岗,当上了数学系主任。至2007年7月,在当系主任近8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坚持教研与管理“双肩挑”的原则,继续拼搏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主持了“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对口支援广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三次国家级数学骨干培训,三次支援大西部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及三次省级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为培养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心血。
  2002年,他被选为学院党委委员,开会多了,压力也大,且血压偏高,气管常发炎,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以前的导师,华南师大的老教授们都善意地劝告他:搞数学的尖端研究太难,数学论文也发表了不少,该适可而止,歇一歇了。可这一时期的杨必成,已像一匹数学迷宫里的黑马,脱颖而出,“四面出击”,处于数学研究的“井喷”状态。他的信念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寻师而入、破门而出,以发表成果说话。
  杨必成善于组织科研活动。他曾邀请徐利治,匡继昌等数学家到数学系访问讲学;他也曾应邀到广州大学及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讲学;应邀到华南师大附中、汕尾中学等地为中学生作“如何学习与探究数学”的专题报告;应约为本学院新生及新教师作如何进行数学研究的报告;他曾受聘为华南师大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及2010年广东中考数学命题组组长。
  2005年2月,他发起并主持了“解析不等式讨论班”,通过系统的课题研究,帮助省内部分数学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他把自己的研究论文按发表年份编印成册(至今已18册),作为讨论班的教材发给学员使用,还搜集各种科研材料供学员学习,每二、三周一午,不定期为讨论班学员上课,把自己的科研思想及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并帮助学员审阅稿件。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该班的多数学员终于发表了科研成果,有些已评上教授、副教授等职称,慢慢形成一支解析不等式研究团队。
  2005年7月,杨必成成功主持了“第三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参会的有包括胡克、匡继昌教授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不等式专家学者,阵容鼎盛。同年8月,他在“第二届应用数学国际会议”(保加利亚)作了30分钟邀请发言。
  杨必成在数学系倡导了教学科研并举的好风气,十多年来,数学系的科研成绩一直稳居学院前列,他本人的科研积分也名列学院前茅,得到学院重奖与鼓励。多年来,“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基金”相继资助了杨必成的科研课题。在杨必成当数学系主任期间,作为教育学院重要的科研力量,数学系已被锻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大地上一支有影响的数学教研生力军。
  由于科研工作需要,多年来,他作为美国数学会及美国数学联合会会员,广东数学会理事,广东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及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长,还兼任德国《数学文摘》及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国际杂志“Journal of Inequaliti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编委及国内期刊《不等式研究通讯》主编。学会的杂事多,审稿及写作评论文章任务繁重,可他还是认真应付,努力完成,从不推卸责任。
  杨必成十分注意保持有节律的生活节奏,不管多忙,从不熬夜,也不在生病或休息不好的情况下搞数学研究工作。他早上一般6时左右起床,晚上11时上床休息。每天晚饭后,他还坚持边听音乐边散步一个小时;间或在夏天游泳,在春、秋天爬山。他常利用双修日及寒暑假的大量时间稿科研,当然,这以身体及脑力的处于正常状态为前提。他每晚也喝点小酒,以松弛白天工作后头脑的紧张情绪。因此,20多年来,他始终处于高效的科研兴奋状态中,并保持了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
  2007年,杨必成获得“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同年7月,已近“耳顺”的他终于御下了系主任的重担。如何把长期心里所想的东西写出来,把大量的发表成果归纳、提升成专著出版,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大任务。他潜心思考及整理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马不停蹄,经过了一年多的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长达47万字的数学理论专著《算子范数与Hilbert型不等式》,并于2009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发行出版。在书写该书的日子里,他每写完一章,必先在讨论班宣讲,以吸取反馈信息;还让部分老师们帮忙校对,提出修改意见。
  2009年底至2011年初,国际科学出版社“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Ltd.”先继出版了杨必成的2部英文数学专著。这样,短短3年多的时间,杨必成终于完成了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系统构建,并付之发表。2010年底,杨必成教授又收到了全球最具权威的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科学出版社的约稿函,特约他正写着的第四部专著“Hilbert-Type Integral Operators: Norms and Inequalities”(译名:希尔伯特型积分算子:范数与不等式)于5月份在该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利用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的理论探索若干类型的Hilbert型积分算子的性态及应用。
  三十多年来,杨必成教授不知疲倦,在科研、教学、管理、办讨论班及组织数学研究活动等方面屡建奇功。2005年10月28日,家乡的《汕尾日报》整版介绍了记者对他的专访录《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秘》并附上副刊部主任郑溢涛的编后絮语《精神的“青年气概”》;2005年12月15日,诗人吕烈在《汕尾日报》发表了《逐浪行》乐府长诗(116句),盛赞杨必成的科研精神;2006年5月,吕烈再赠诗杨必成,和已故吕嘉先生前诗 (见本文:六.迷梦:蹉跎岁月),仅录于此:
  七律重读吕嘉先生诗依韵赋
  赠杨必成教授
  当年耆英赋大风,为资勖砺语豪雄。
  卅年逆溯龙舟水,此刻先登泰岳峰。
  汗雨催开千里绿,思维独树一旗红。
  今日喜见蒸霞朗,告慰却难寻吕翁。
  杨必成教授的科研精神与业绩,近来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所属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自2010年10月以来,多个杂志从不同角度报导了他的科研事迹。其中,《科技中国》(2010,10:103)以标题《杨必成:追梦数学之旅》报导了他的科研历程;《中国科技财富》(2010,12(下):168-169)以标题《孜孜以求,事业“必成”——记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探索者杨必成》介绍了他的科研事迹;《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2:43-44)杂志社以标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治学,执于探微——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杨必成教授》披露了记者对他的访谈录,并把他的科研贡献说明及生活照片安排在该期封三,题目是《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理论数学专家杨必成》;《科技促进发展》(2010,9:67-69)以标题《惕励不懈铸辉煌——杨必成教授的数学研究之路》报导了他的科研精神;《中国新闻》(2011,2)以标题《“数”写精彩人生》披露了他的追梦情结;《中国科技成果》(2011,3》以标题《汗雨催开千里绿,思维独树一旗红——记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探索者杨必成教授》,盛赞了杨必成的科研业绩。正所谓:
  韬晦何曾甘寂寞,男儿大志立于堂。
  下乡知识穷颠扑,大学天资得发扬。
  力向高山开捷径,更从曲水泛流觞。喜看心血成甘果,撼世科研已百章。
  十.结语
  “老牛深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从数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杨必成教授,数学之美使他年轻,数学之旅使他超越梦想。
  生活中,杨必成的怀旧心理极重。2006年暑假,他回到家乡,在汕尾海珍酒楼与40年前一起高中毕业的老同学和老师们聚会。当他看到了当初的毕业合照,不由感慨万端,相片里:曾经有放飞的梦,曾经是烫热的风,是春天积淀其中,细搜寻,怎这般朦胧?谈话间,必成的好友吕烈即席赋诗:
  鬓角苍茫聚海珍,当年曾是激情人;
  历经世事千般假,未泯童心一点真。
  白水生涯笑依旧,红羊劫难记尤新;
  如今岁月蹉跎了,只怨春风不怨神。
  此时,满脑子数学公式、长期习惯于抽象思维的杨必成,灵感使他有了形象思维,也即席赋诗:
  风雨兼程四十春,天涯萦念是乡津;
  扬帆沧海凌天际,励我云山砍棘榛。
  松柏精神高万仞,书生意气斗千钧;
  探幽何惧风沙恶,一路相携有故人。
  每当回忆起往事,杨必成常常口中念念有词:“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注:孟子语)。2008年12月初,他又回到家乡,随着老知青们,来到四十年前的下乡地点——海丰县平龙山区,受到了乡亲们既朴素又隆重的接待。在与老农友们促膝谈心中,他头脑里又在反复演算着一道习题:如今60多岁了,奋斗了几十年,名、利之得失已无所谓,该歇歇脚享受人生了。可是,当他看到那些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老农民、老村妇们,照样在田里地头勤奋耕耘,他们“春不得避阴雨、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风冷、冬不得避寒冻”,四时劳作,且自得其乐时,头脑中顿时产生了“长记九龙山涧水,此生无怨见襟怀”的感觉。因此,他又定下了下一个目标:在未来数年,将数学论文发表到300篇,并最终完成《Hilbert型算子论》的数学理论专著,以此圆梦。不为别的,为数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乃是他生平的宿愿。
  追梦人,永远年轻。因为,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种数量,一旦有了这种品质,就永远不会失去。其实,多年来他最崇拜的,是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中,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而长期来时时鞭策他的,是华老生前以自己自学成功的亲身体验,为后人留下的这样一条字字玑珠的格言: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附注:本文所录若干首未注明作者的诗句,多数摘于吕烈诗集。)
其他文献
2010年8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电力报社、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办,天津市普迅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高峰论坛”在天津大礼堂成功举办。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天津市副市长王治平、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肖鹏、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主席、英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柴油车多给人一种冒黑烟、噪音高、震动大、污染严重的印象,当汽油机诞生时,人们信心满满地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认为柴油机将退出动力系统的历史舞台。但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电控喷油、高压共轨、废气再循环、共轨喷射、涡轮增压和废气后处理等技术的诞生与应用,传统柴油机的缺点得到了纠正,柴油发动机在排放、油耗、噪音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节能减排的优势非常明显。  有数据显示,在同等条件下柴油
期刊
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封页上有此书责任编辑薛岸杨的一句话:“这可能是中国人最需要的一本书”。看过此书后,我要接过这句话说,这是一本中国领导干部特别需要看的书。中国的领导干部一般说来作为“社会精英”,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是不是很高呢?《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虽然没有专门论及领导干部的思维问题,但我认为书中所揭示和批判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缺陷同样存在他们身上。作者站在中国发展命运的高度来思考
期刊
国务院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二)强化科
期刊
编者按  当今世界远不安宁。当美国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南中国海,甚至要在京畿要冲的中国黄海炫耀武力之际,自然需要尽快打造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但是,民族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主题下,软实力的较量已日渐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竞争模式。民族的崛起,需要并必定伴随着科学文化的繁荣。因此,面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更需要将科学知识看作是一种比强弩利剑更具持久性和更具渗透力的
期刊
厦门: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建成  8月25日,福建省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厦门市华荣电动汽车充电站宣告建成,30个交流充电桩投入运行。  厦门电业局局长万志军介绍说,未来几年,厦门电业将积极配合厦门市政府做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超前规划,稳步实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为厦门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步伐发挥积极作用。厦门市华荣电动汽车充电站位于厦门市中心,配备2台直流500伏/20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市场真正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和企业形象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希望做大做强的企业要不断地深化品牌内涵进行谨慎的品牌管理,除了依靠传统手段还必须利用各种强势传播平台,利用社会热点实施赞助是企业品牌培育重要环节。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许多企业赞助世博会,以期提升企业公众形象并从中获利。本文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分析公司在本次赞助中所取得的品牌联想效应。  关
期刊
在全社会推广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人人参与学习平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成人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主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的任务包括扫盲和文化补习、岗前和岗后培训、高等教育和中等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成人教育的对象包括走上社会的所有青年、壮年、老年。这些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实施主体,成人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
期刊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服装服饰。一个人儿时的服装服饰,到了青年、中年,甚至到了老年时还会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在童年的服装服饰里,我们开始了最直观的审美、情感以及认识世界。中国民间有着十分杰出的手工艺传统,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的老手工艺品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儿童服装服饰,不是成人服饰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将实物缩小的模型,孩子们需要创造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赋予一
期刊
摘要:该文通过对郯城县加强文化建设的做法及取得成效的论述,为各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帮扶 创新 机制     位于鲁苏交界处的郯城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9年11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强、秀美、和谐的经济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