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开始康复干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开始康复干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出生后14 d、有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35分的新生儿(225例)作为脑瘫高危儿纳入研究对象,剔除失访、死亡及被诊断为其它疾病患儿11例,最后完成本研究214例,其中男117例,女97例。根据患儿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时的月龄分为Ⅰ组(42例)、Ⅱ组(47例)、Ⅲ组(37例)和Ⅳ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月龄≤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包括住院康复干预和家庭康复干预),以住院康复干预(2~3周)-家庭康复干预(4~6周)-住院康复干预(2~3周)的模式进行,在患儿整体发育接近或达到正常发育水平时,则停止住院康复干预改为单一的家庭康复干预;将未接受正规康复干预仅接受家庭康复干预的63例脑瘫高危儿作为家庭康复干预组(Ⅴ组)。住院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合理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物理因子疗法、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认知训练、引导式教育、支具及矫形器;家庭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订详细、规范、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教会家长正确执行运动处方及简单的手法治疗,并要求家长在家庭完成康复干预,每日1~2次按运动处方做运动同时进行手法治疗,每次35~45 min,每1~2个月到门诊定期复诊。分别于脑瘫高危儿出生后3、6、12、24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检测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能力,并记录各时间点GMFM评分;统计各组住院总时间以及临床诊断为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例数;统计各组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一般、差)例数,计算各组预后优良率。

结果

①月龄3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依次明显增高,分别为(5.00±1.89)、(6.80±1.55)、(8.44±1.26)、(11.10±1.72)和(12.70±1.64)分,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龄6个月时,Ⅰ组、Ⅱ组、Ⅲ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39.10±7.95)、(40.60±3.68)和(43.40±3.84)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低于Ⅳ组[(49.90±3.32)分]和Ⅴ组[(52.40±1.4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龄12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177.20±16.92)、(172.10±13.81)、(157.50±18.93)、(163.00±9.04)和(178.50±4.72)分,其中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Ⅴ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Ⅱ组、Ⅴ组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月龄24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依次逐渐降低,分别为(218.64±16.07)、(211.10±13.14)、(201.80±11.54)、(193.20±12.33)和(185.40±10.74)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组住院总时间最长,其次为Ⅰ组和Ⅱ组,Ⅳ组住院总时间最短,Ⅴ组未住院;Ⅰ组住院总时间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组和Ⅱ组的脑瘫发生率(38.10%和29.79%)明显高于Ⅲ组(21.62%)、Ⅳ组(12.00%)和Ⅴ组(3.17%),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的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7.14%和10.64%)显著低于Ⅲ组(56.76%)、Ⅳ组(68.00%)和Ⅴ组(36.51%),除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Ⅰ组至Ⅴ组在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率依次显著下降(Ⅰ组88.10%、Ⅱ组78.72%、Ⅲ组62.16%、Ⅳ组48.00%、Ⅴ组31.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脑瘫高危儿及早进行正规康复干预尤其重要,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最佳;出生后3~6个月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次之,但仍较理想;而在出生后6~12个月和出生后12~24个月才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依次显著递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HI)组及GB组,每组30只。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其中GB组分别于术后0 h、24 h按每千克体重10 mg经腹腔注射GB。各组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包括术后6 h、12 h、24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s)对去卵巢大鼠骨细胞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PEMFs治疗骨质疏松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去卵巢组(OVX组)、去卵巢+阿伦磷酸钠药物治疗组(ALN组)、去卵巢+脉冲电磁场治疗组(PEMFs组),每组15只大鼠,按文献方法,Sham组切除双侧卵巢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内LINGO-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每组24只,各组再按观察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3、7和14 d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运动训练组采用跑台跑步法进行跑步运动训练。各组大鼠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RT-PCR法检测LINGO-1 mRNA的表达,Wes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Lumbar discectomy is commonly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LDH). As estimates of pain after surgery include individuals whose pain never res
期刊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盆底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凯格尔(Kegel)模板训练及配合盆底康复器(阴道哑铃)实施盆底功能训练。每周治疗3次,每次30 min,15次为1个疗程,间隔2周,继续治疗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
目的观察康复踏车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和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则在康复踏车训练的同时增加功能性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FMA-L)、Fugl-Meyer平衡功能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Polyneuropathy is a common condition, with related impairments including neuropathic pai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revalence of long-term opioid 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po
期刊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老年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SCI老年抑郁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采用氟西汀+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氟西汀+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假rTMS治疗。2组患者入组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临床大体量表(CGI-S)评定,治
目的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头前倾和胸椎后凸等异常姿势,通过颅颈角和上胸椎角测量,观察其与肩痛是否有相关性。方法将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肩痛组和对照组,肩痛组为脑卒中合并有肩峰撞击综合征且有肩痛症状的患者,对照组为物理检查阴性且无肩痛的脑卒中患者。通过坐位下矢状位头颈部及上胸部照片,分别进行颅颈角和上胸椎角测量,比较两组之间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肩痛组患者颅颈角较对照组小,上胸椎角较对照组大,差异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