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社会的休闲活动与文化传承——以云南省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为例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省元江县羊街乡的哈尼族山地社会中,有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叫棕扇舞,它从哈尼族传统的祭祀仪式演变而来。棕扇舞的传承有文化变迁的力量,也有时代的推力,然而这种传承体系却过分依赖于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事实上,棕扇舞的传承一直有着古老的山地文化传统,那就是山地社会的节庆休闲活动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天然联系,因此,休闲活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山地社会中活态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
其他文献
不同产业集群间的“融合”造就功能完备的经济带,而之间的“挤出”效应将形成特色区域经济圈。考察长江经济带在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时,能否依靠其与金融业集群间的融合作用,使
从华工入墨开始,中墨形成合作共赢关系。20世纪初期两国建交。墨西哥革命爆发后,出现排华现象,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两国关系从合作走向排斥。但当时的国民政府无力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梳理《申报》的新闻报道,可以解读近代中墨关系发展的脉络。反思历史,强国才有外交。
发展理论认为结构转型导致了增长,增长理论认为增长带来了结构转型,理论的冲突源自于分析框架不同。新增长理论中单部门增长模型借鉴了发展理论两种技术两种生产方式的假定,从而模型中关于技术选择的问题在本质上等同于结构转型但无法在形式上讨论;多部门增长模型更进一步讨论了结构转型的三种动力,试图整合发展理论,但是依旧无法模型化从马尔萨斯陷阱向平衡增长阶段的跨越。统一增长理论借鉴了演化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能够完整描述经济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平衡增长的全过程,但在结构转型的处理上又向新增长理论的方法论回归,虽然在融合增长理论和
1842-1919年时期,德语文化圈中的知识分子个人与文化共同体、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为突出。作为这种矛盾与冲突引发的现代性焦虑的生成物,这一时期的德语作家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启蒙大发现时期的二重性的中国空间形象。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顽固而又滞后的中国政治空间、虚无而又充盈的中国哲学空间、浪漫而又情欲化的中国文学空间。此时期的德语作家企图以这种对于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的二重性空间的想象去解决神性祛魅、人性异化的时代弊病与精神困境,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想象,都未能使德语作家如愿获得
自然法在政治法律乃至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自然法的起源及其在源头处的性质至今仍然没有厘清。确切讲来自然法观念由廊下派首先提出,尽管这观念与先前哲学存有某种联
"明歌"是生成并传承于布依族第二土语区的一种集体性歌唱行为。其演唱特色的形成,不但有赖于传统的社会文化习俗等外在因素,而且有赖于其语音语调特征等内在因素。"明歌"不仅是布依族的一种娱乐形式,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明歌"演唱活动对布依族的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经济发展、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在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赋作中,甘泉宫作为西汉政治的一道重要景观,彰显的是西汉政治的缺失。甘泉宫某些建筑物的修造确实与武帝的仙意私欲有关,但甘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军事、宗教方面,这早在秦代已然。武帝为一统的汉政权缔造了至上神太一,甘泉宫于军事、宗教的重要地位决定它奉祀的神灵是太一。甘泉泰畤自武帝以后至西汉后期,成为皇权神圣的见证。西汉后期掀起一场甘泉泰畤之祭与南郊祭天的制度之争,持后论者以为甘泉之祭不合古礼。扬雄《甘泉赋》的写作正是这场制度之争的产物。扬雄以赋的形式表达个人立场,主张罢甘泉泰畤之祭。这也影响
红花草是早稻的主要肥源。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田油菜面积的扩大,红花草播种面积有所减少。1970年前后我县红花草的播种面积达3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0%,近几年只稳定
中国还在夏商之世便已经有了城市的萌芽,以后的城市发展,一直走在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上。然而,在某些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古代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果就当今中国城镇发展的状况加以观察,西方学者的论点无疑是站不住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多种途径,而我们对当今国家与地方城镇化的研究,却不可陷入这样的误区。对于城镇化的历史演变,只有从国家特色与地方特色这两方面去认真进行观察,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理性思维的形成,取决于主体对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深层认识论域的博弈。通常情况下,既受限于主体对环境的主动与被动观测的合理性思维,又受限于主体的自动思维与控制性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