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系统解剖学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来源 :解剖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幕课、在线开放课程、“金课”方兴未艾。网络课程更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1]。但是,学生自控能力差,成为妨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2]。另外一些有效的探索也提出了教学辅助不足,维度不够的弊端[3]。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医学基础课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e通过调控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小肠黏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8只小鼠分为对照组、SAP组、SAP+人参皂苷Re组和SAP+人参皂苷Re+LY2784544组(n=12)。通过腹腔注射雨蛙肽溶液(禁食12 h后,100μg/kg×6次,注射间隔60 min)的方法建立SAP模型。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e(4 mg/kg,每日1次,连续7 d)。通过腹腔注射12.7 mg/kg LY2784544来抑制JAK2/S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准医生”的重要教育基地,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包括教授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目的:通过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探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功能对单胺氧化酶A(MAO A)的影响及其可能通路。方法:取生后48 h内的SD大鼠前额叶,经反复消化沉淀后,对神经元进行纯化并培养,48 h后,分为地塞米松(DEX)组、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GR激动剂DEX、GR抑制剂RU486和等体积相同溶剂干预,继续培养48 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Sp1、Krüppel样转录因子-11(KLF11)和MAO A表达情况。结果:DEX干预后,前额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沉默介导RAS/RAF/MAPK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口腔鳞癌患者32对肿瘤组织样本和癌旁非癌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FGFR4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正常口腔上皮细胞HOEC和口腔鳞癌细胞(HSC-2、CAL-27和SACC-83)中FGFR4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基因沉默技术下调FGFR4表达,利用qRT-RCR和免疫印迹检测SACC-83细胞的FGFR4表达的变化,克隆形
目的探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潜在的微小RNAs(miRNAs)分子标志物,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并阐明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2个SACC的微阵列芯片数据,通过R语言进行分析差异的miRNAs与mRNA。应用Fun Rich 3.1.3软件对差异miRNA进行转录因子富集分析以及预测差异miRNAs的靶基因。对SACC中差异miRNAs的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由于术语繁多,结构复杂抽象,教学学时又不断压缩,所以成了学生心目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即网络化或者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1]。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解剖学教学中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的方式多采用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的融合[2,3],但对数字解剖的应用不足。本教学团队探索
目的: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成人颅骨,由1位口腔专业教师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管外口长、短径分别为(8.43±1.45)mm和(5.99±0.87)mm。颈动脉管外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茎乳孔、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横径最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1]。可见,鲁迅青年时期接受的医学教育,与之精神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而鲁迅所说的“医学上的知识”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解剖学的知识”。在鲁迅的各类著作、书信与日记中,提及“解剖”者,凡34篇、67次,“解剖学”这一课程名称出现的频次也远高于其所学的生理学、组织学等其他课程[2]。故“鲁迅与解剖学”这一研究场域,值得学者们深入的研究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过程中,发现其左侧存在双输尿管并伴有左、右双髂外动脉迂曲变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标本左肾形似蚕豆,长13.5 cm,中央宽7.4 cm,厚3.5 cm。双肾盂移行为双输尿管,两输尿管在肾门处相距3.4 cm,由肾上极发出的输尿管长25.7 cm,起始处外径2.7 mm;由肾下极发出的输尿管长22.5 cm,起始处外径4.5 mm。
应用文献法,我们回顾与分析了人体骨矿的民族/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对形成这种差异的遗传学、生活方式、骨结构和代谢等方面原因进行探讨和归纳,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