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三年展:另一种秩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jin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夏天,当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简称ICP)策展团队开始策划第四届三年展时,日本福岛刚发生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及海啸,中东几个国家正陷入动乱,世界各国仍处在2008年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余震之中。 刚开始,他们打算将本届三年展的主题定为“混乱”。然而,在回顾2003年举办首届三年展以来当代摄影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并仔细研究当下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摄影家近年来创作的新作之后,他们意识到摄影在过去近10年已发生巨大变化。 首届三年展题为“陌生人”,所介绍的摄影家作品包括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亚(Phillip-Lorca diCorcia,1951~)在世界各国大都市街头捕捉的行人照片、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1959~)在沙滩上拍摄的未成年人泳装肖像,以及乔尔·斯滕菲尔德(Joel Sternfeld,1944~)在公共场所用相机记录的陌生人影像,虽然这些作品均是观念先行之作,但仍属于纪实摄影的传统范畴;当时大部分摄影家仍使用胶片进行创作。
  如今,绝大部分艺术家和摄影家均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采用数码技术,或是使用数码相机进行前期采集影像素材,或是后期利用数码软件编辑和修版,或是通过扫描仪将胶片影像数码化之后处理输出,摄影家在电脑屏幕前花费的时间不少于在相机前拍摄的时间。同时,黑白摄影暗房基本消失,柯达公司已停止生产大部分胶片,胶片摄影成为艺术家为了对抗数码技术而采取的一种姿态和策略。数码影像则无处不在,每天都有海量的数码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新一代摄影艺术家大部分是在数码技术出现之后长大,他们是用指尖思考,遨游在网络的虚拟空间,漫步在各种新媒介和新技术之间,兼用静态影像和动态录像,并将摄影与绘画、雕塑、装置及其他媒介杂糅混用,打破了各种传统视觉艺术的疆界。
  因此,经过两年多的案头调研,走访世界各国艺术家工作室,参观各大博物馆的相关展览、当代艺术博览会和研讨会之后,策展团队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数码革命已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国际摄影正出现一种新秩序。所以,他们决定将本届三年展命名为“另一种秩序”。如果说传统摄影主要是通过摄影师之眼的观看和相机取景器的截取,将混乱的现实世界变成一种具有秩序的画面,那么,国际摄影中心于2013年5月17日开幕的本届三年展入选艺术家的作品确实表明,数码技术和因特网催生的“后摄影(Post-Photography)”已出现“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又共同构成了一种后摄影时代的新美学,使得当代摄影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为图片编辑的摄影家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将各种社交网站当作储存和交流影像的平台,不少摄影家也开始将因特网视为世界上最大的影像资料库。他们大量下载有趣的图像,并如同图片编辑一样,将它们分门别类归档,之后,再挪用这些图片进行创作。受198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艺术家仍大量通过“挪用”的手法,将别人拍摄的现成影像当作自己创作的素材。他们与上一代艺术家主要从电影、电视、报刊及广告借用图片的渠道不同,这一代艺术家所能采集图片的空间更大,因特网成为了他们收集、编辑、归档并再创作的重要场所。
  美国年轻艺术家道格·里卡德(Doug Rickard,1968年~)便是这方面的领跑者。他不仅翻拍谷歌街景(编者注:谷歌街景是谷歌地图2007年5月推出的一项服务,由专用街景车进行拍摄,然后把拍摄的360度实景照片放在谷歌地图里供用户使用)上的图片创作了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题为《新的美国图片》(A New American Picture),反映出美国2008年爆发的“大衰退”所造成的后果,并探讨美国社会仍存在的种族问题以及技术与隐私等问题(详见本刊2013年第2期《道格·里卡德:虚拟在路上》)。2009年,里卡德还创建了一个名为“这些美国人”(These Americans)的网站,从因特网上收集二战之后至1980年代拍摄的各种有关美国人的照片,并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标题下(如种族/宗教/动乱/城市/犯罪和性等)展示,之后,将它们编成不同的限量画册发售。)
  入选本届三年展的加拿大艺术家罗伊·阿顿(Roy Arden,1957~)也创建了一个称作“太阳底下”(UNDERTHESUN)的网站,其中有160多个影像档案,收藏了过去150多年以来的各种图片,并将它们用于他的装置、雕塑、拼贴和录像等作品中。这次展出题为“作为意志和再现的世界”录像作品,便是他将约1万张图片编辑成96分钟的录像,按照画面中出现的不同英文字母顺序编排,这些看似随机却有一定秩序的图片,共同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由此可见,当下一些艺术家不再到现实世界使用相机来拍摄创作,而是像影像的“拾荒者”一样,收集和挪用别人拍摄并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公共空间的图片。这些图片只是私人记忆的影像记录,对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可能具有意义,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没有背景说明的情况下,如同一堆“影像垃圾”。而对于有心的艺术家来说,经过翻拍或重新编排,能发现这些影像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新的暗喻和意义。这种不用相机而是通过编辑的创作手法与传统摄影仍存有一定关联性—实际上,无论是通过取景框构图,还是在胶卷冲洗之后的样片选择,编辑能力均是决定一部摄影作品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所以,当下许多摄影家同时又发挥图片编辑的作用。
  谷歌地图与摄影的可能性
  全球化和因特网打破了国界,网民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互动。界定国界范围的地图本是主权和稳定的象征,但在这个各种权力结构受到质疑的时代,地图也成为艺术家探讨的主题,地理概念也需要得到重新界定。虽然谷歌推出的街景地图能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对政府所要控制的机密和个人的隐私产生挑战。同时,谷歌地图也为艺术家提供新的摄影可能性。
  获得今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无极奖(ICP Infinity Award,国内通译为“ICP无限奖”)艺术奖的荷兰摄影家米什卡·赫纳(Mishka Henner,1976~)正是利用谷歌地图创作了几部摄影作品。本届三年展展出了他题为《荷兰风景》的作品(图01)。2011年,赫纳发现荷兰政府将“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上荷兰的一些敏感地区用马赛克遮挡。“谷歌地球”是谷歌公司利用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和航拍照片制作的地图,它能为公众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也对政府造成安全问题,因此,荷兰政府要求谷歌公司将这些地区屏蔽。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使更多人知道这些敏感地区,产生与政府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截然相反的作用,最终政府改变了这种做法。赫纳用方构图截取的这些图像,仿佛是艺术家自己航拍的照片,再加上后期制作的马赛克,让人联想到抽象画的美感。他还截取其他一些没有屏蔽的画面,显示荷兰这个低于海平面的国家,通过人工围海所获得的土地,正受到气候变化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威胁。他将这两组照片并置,不仅收集了荷兰政府因反恐而采取干预措施的历史记录,而且探讨荷兰政府对谷歌地图采取这种干预措施产生美感的可能性,同时,也提示这种政策的荒谬性。   另一位入选本届三年展的美国艺术家特雷弗·帕格兰(Trevor Paglen,1974~)利用摄影将美国军方在谷歌地图上不愿公开的秘密活动地点视觉化。他的成名作是将高倍望远镜加在相机前,拍摄到美国西部一些绝密的军事设施。三年展展出他拍摄到美国无人驾驶飞机在沙漠上空试飞的画面(图02)。这些天空的画面乍看起来非常壮丽、诗意和抽象,但当观众仔细察看时,才发现有一个小如蚂蚁的无人驾驶飞机在画面的某一部位,立即会中断审美,继而可能产生不寒而栗的感觉。同时,此次还展出了他收集到的无人驾驶飞机在侦查目标并发射炸弹的录像。他将自己观看到的无人驾驶飞机静态画面与这种飞机本身观看的动态画面并置,让观众陷入审美与思考现代战争残酷性等问题的矛盾中。帕格兰将他军人家庭出身的背景与他获得的艺术专业硕士及地理专业博士学位的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媒介创作出的这些作品,能同时探讨政治/军事/地理/技术/伦理和艺术等问题。
  赫纳和帕格兰两位艺术家,是近年来利用因特网、谷歌地图、数码技术及其他技术创作成熟作品的典范。
  虚拟空间与不同群体
  因特网的虚拟空间不仅造就众多“宅男宅女”,同时也能引发各种特殊群体(community)的形成和聚集。随着因特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出现,人类的社会交往和关系发生巨变,新的网络语言、网络文化和网络意识形态也相继产生。强调自下而上互动的Web2.0,鼓励网民更多地参与、合作、联系、投入和讨论,维基百科(Wikipedia)、维基解密(Wikileaks)和微博及微信等均是这种“网络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的基础是“连通(connectivity)”,利用因特网平台提供的虚拟空间,促进不同时空中的网民建立具关联性的各种群体。因此,“群体”也成为当代艺术家探索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次展览现场有一个由5个显示器播放的录像装置艺术作品,画面显示有一个人不断赤脚踩车闸,另一个人在不断用脚踩黄瓜,还有一人不断将一个气球吹破(图03)。实际上,这是艺术家A.K. 伯恩斯(A.K.Burns,1975~)本人重演一个有恋物癖性心理障碍的群体在YouTube上播放的录像。她通过录制自己的上述动作录像,来再现和暗示该群体的性活动,并让观众也能间接体验到他们的生活。这种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正是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相互参与的文化。
  另一位摄影师卢卡斯·弗格利亚(Lucas Foglia,1983~)用影像记录了美国多个远离主流社会到偏僻地区自力更生的群体状况(图04)。他们放弃现代文明生活,自己种植谷物及蔬菜水果,饲养家畜;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或微型水电系统发电;自行开课教育后代,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他们也利用因特网建立自己的网站,交流生存的经验,这些人是具有网络文化的现代隐士群体。
  胶片摄影作为另类摄影
  虽然数码摄影已取代胶片摄影成为主流摄影,但它却难以具有胶片摄影的“物质性”。这使得传统模拟摄影的底片变得更加珍贵,底片能作为证据的属性,也就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策略和手段。
  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1953~)是一位著名美国摄影家。他从1970年代便开始不断探讨新的摄影语言,与社会边缘化群体长期合作拍摄项目。自2003年起,他用5×7英寸胶片相机到许多国家拍摄偷渡移民的肖像,以及他们受虐待的伤痕和其他生存状况细节的照片,之后,他将这些照片的底片做成接触印像片,并在照片上留下编辑标记,或让一些偷渡客在上面留言。经过9年的创作,他不仅出版了一套4卷本的画册,还挑选600张如同手机相机照片的接触印像片,制作大型装置作品“证据”(图05)。“证据”不仅证明社会底层存在隐藏的偷渡客,还成为他们移徙故事的视觉纪念碑。
  日本艺术家武田慎平(Shimpei Takeda,1982~)出生在福岛县。在地震海啸发生之后的第二年,他前往受灾地区12个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收集被已关闭的核电站释放出的辐射污染的泥土,用特殊仪器测量它们的辐射程度,并将它们分别放在16张8×10英寸黑白胶片上,之后放入黑盒子中一个月,然后再冲洗被辐射曝光的底片。这个项目题为“痕迹”(图06),照片有一种特殊美,仿佛是布满星星和银河系的太空照片,但事实上却是受污染泥土中各种粒子释放辐射的结果。武田慎平说,他但愿不需要面对这些照片,但为了后代能了解这场灾难,他想留下这些具有痕迹的证据。它们不仅是记录灾难的宝贵历史文献资料,更是回归摄影利用光线与化学品反应产生影像的艺术品,能促使观众从审美中思考核电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
  戈德堡和武田慎平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均是数码时代利用胶片摄影作为另类摄影的杰出范例。
  照片的表面不再神圣
  传统胶片摄影的照片表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随着当代艺术家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媒介和技术,照片表面常常需要被割开、腐蚀或穿透,并加上各种不同的介质,如绘画的油彩、玻璃镜子、录像显示器和各种物体。这种创作方式的效果如同“拼贴画”,使得摄影获得更多的表达可能性。
  这次展出的美国艺术家艾略特·亨德利(Elliott Hundley,1975~)的作品“蓬托斯”(图07),其表面便布满各种贴上去的照片/文字/图片/图钉和放大镜等。他的作品看上去具有非常丰富的细节和装饰性。显然,亨德利是以古希腊悲剧的故事和个人的经历为内涵,来探讨爱情、背叛、欺骗和死亡等问题。
  日本摄影家田野壮平(Sohei Nishino, 1982~)深入世界几个大城市,创作出一组题为“透视画地图”的作品(图08)。他通常会在该城市徒步旅行一个月,走遍大街小巷,用黑白胶片拍摄上万张地标建筑的照片,之后将冲洗出来的照片选出约4000幅左右,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手工将这些照片拼贴成该城市的一幅地图,最后用大画幅相机再翻拍成一幅作品。在谷歌地图盛行的今天,这位艺术家却采用中世纪绘制地图的方法来制作一座城市的全景图,的确值得钦佩。   新闻报道摄影家的转型
  在后摄影时代,许多新闻报道摄影家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数码技术和因特网对新闻行业提出的挑战。他们尝试着各种新技术和新媒介进行报道,使得新闻报道摄影变得更加多元化。
  年轻的南非摄影家米哈伊尔·苏博茨基(Mikhael Subotzky,1981~)与英国艺术家帕特里克·沃特豪斯(Patrick Waterhouse,1981~)合作,在2008~2010年期间创作了关于南非一栋非洲最高的公寓大楼项目作品(图09)。这栋大楼原本是为了吸引白人居民而修建。种族歧视制度被推翻之后,许多白人住户搬到郊外居住,大楼的开发商破产后,它成了黑人和其他族裔居民的天下。两位艺术家采用类型学的方式分别拍摄了每个住户的房门、窗户和电视屏幕。之后,将它们按楼层的房间号分别并置起来,再用3个灯箱展示。该项目的最终效果仿佛是这栋大楼的解剖图,从外到里地展示其中居民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肖像、品味、家具、窗帘以及喜好的电视节目等。
  南非著名摄影家吉迪恩·孟德尔(Gideon Mendel,1959~)曾大量报道反种族隔离斗争,之后将注意力转向报道艾滋病对非洲的影响。自2007年开始,孟德尔跟踪世界各地因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水灾(图10),但他没有采用传统新闻报道摄影的方法去拍摄水灾现场,而是在水灾结束后数周才前往受灾国家,因为他发现在一些贫穷国家和地区,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洪水才会完全退走。除了用禄来胶片相机拍摄之外,孟德尔还使用iPhone和摄像机拍摄灾民如何在水中继续生活的状况,之后采用不同的方式传播这些照片。一方面,他使用苹果手机上6×6 英寸格式的应用软件将一些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另一方面,将动态录像与静态图像并置展示,以求达到多媒体拍摄、采访和传播的效果。
  从以上这两部作品来看,新闻报道摄影家正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而转型,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媒体地进行报道。
  后摄影时代与新美学
  从本届三年展可以明显看出,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家正充分利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媒介进行创作;因特网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平台,数码技术是他们的重要手段,贯穿在他们工作流程的每一阶段。他们游走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其作品也是介乎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他们大多放弃宏大叙事的手法,转向关注个人感兴趣的群体生存状况,更多强调个人的体验,叙事更加碎片化、离散化和日常化。
  他们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方式,主张与观众互动,证明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论断正深入人心;他们通过建立网站、博客和微博传播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各国的观众连通;他们还自己客串图片编辑/策展人/评论家和出版人等角色,自行出版限量画册出售或交流,策划展览并撰写评论;他们收集和挪用网络上的现成图片和录像,再现、重演或重做现成品变成主要的创作方式;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包括iPad、液晶显示器、银幕、多媒体、装置和录像、自行出版的画册等。
  他们较少背负“本国文化使者”的使命,更倾向于关注全球化之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内战冲突、种族歧视、金融危机、文化差异、同性恋、反恐和移徙等;他们的作品明显受全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所以,尽管当今世界处在混乱和巨变的过程中,但他们的视觉艺术作品都指向一个新秩序,探讨共同关心的主题,采用类似手段、策略和媒介,形成了后摄影时代的一种新美学。这种美学不是以审美作为首要的目标,而是需要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再审美”,并能促使他们参与思考当今世界的各种严肃问题。
  本届三年展将持续到2013年9月8日,共展出来自北美/西欧/北欧/非洲/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四大洲的14个国家(地区)的28位艺术家的摄影和录像作品,唯独中国大陆的摄影艺术家缺席。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媒介,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需要加入到国际摄影艺术家的行列,共同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和媒介,创作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作品,以便迎接摄影正进入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经济和新兴企业的迅速发展从而造成了很多的职业病危害,也使得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本文将对我国目前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
本刊讯2012年5月16日,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联席会议召集人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计量检测体系中出现了政府资源重复投入的现象.计量结构习惯了坐门等客的传统思维模式,不重视自身管理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缺乏责任感和主动性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性能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于2013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中国科学院的首套单机4K(4096×2160)显示分辨率的仿真投影系统.该系统主要由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我从硕士论文开始思考“中国法学的出路”问题,本文是我持续关注这一问题所做的推进性研究。在先前研究中,作为我重点考察对象之一的“本土资源论”把我引向了其背后的一个重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不仅仅是非遗传人,我对自己这一身份的认识非常坚定。  我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一个民间工艺美术世家。曾祖父史广和是清末辽西地区著名民间艺人,擅长寺观彩塑、壁画艺术。祖父史宝海习得家传技艺精髓,博学健谈,大多数时间在寺庙里从事彩塑工作。我从小跟随祖父和父亲研习彩塑、壁画技艺,在东北开始了彩塑艺术的家族传承。  清末民初,传统彩塑尤其是宗教彩塑的技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技艺还是艺术水平都
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体育运动水平也是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而排球运动作为重要的球类运动项目,已经受到大众欢迎.本文探讨了对
鄂州是文艺的,破碎的铜镜诉说着“破镜重圆”的凄美爱情故事;张扬个性的书法展示着鄂州独特俊秀的气质;精湛的民间工艺凸显着鄂州人用智慧编织出的幸福生活。 Ezhou is a li
对中国而言,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