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产房助产专业实习生带教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产房带教质量。方法 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以“解决产房带教难点,提高带教质量”为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并贯彻实施,最后检验实施效果。结果 助产专业实习生对产房教学难点中的胎方位的正确判断率由活动前的12%上升至活动后的80%,分娩机转的掌握由活动前的8%上升至活动后的7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带教者的带教热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带教质量。结论 开展QC小组活动是提高产房带教质量、解决产房助产专业学生教学难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文查看链接
D(DO)执行阶段:(1)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意识:护士长是基础管理者,要注意对组员的培养。提高护士长管理意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组织组员多参加院内外学习班,并定期集中讨论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通过护士长对组员的指导,提高施教水平。(2)落实教学难点问题解决计划: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胎方位及分娩机转的抽象理论和操作不易掌握,我们首先要强化她们的理论知识,在讲解理论时用骨盆与胎儿等教学模型进行现场讲解,使其形成初步的概念,然后对初生婴儿头部进行实地感受,以认清胎儿颅骨的解剖构造,如颅缝的位置和大、小囟门的大小、形状及组成以及在产瘤形成颅缝重叠时如何准确而快捷地判断出大小囟门等。传授如小囟门较小(由三块颅骨组成)呈小三角形,能触及两顶骨且略高于枕骨,枕骨中央稍凸起;而大囟门较大(由两顶骨和两额骨组成)呈较大的菱形,顶骨与额骨平行;两额骨在产瘤形成或颅缝重叠时也能触及两骨质中间的不连续或凹陷,只要判断出大、小囟门的方位,即使产瘤形成不易摸清矢状缝也可以准确判断胎方位。老师在产程观察中行阴查时先检查,然后再由带教学生进行检查,并判断学生是否正确,如有误再让学生进一步检查,直到师生的认识达到高度一致;学习分娩机转时也在讲授理论时应用骨盆和胎儿教学模型进行实地现场讲解,让其有一定了解,并让学生在模型上进行重复的分娩机转训练,然后到分娩现场反复讲解分娩机转过程,最后带学生上台接生感受实践的过程,使感性认识升华至理性认识。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讲课分大讲课、小讲课以及现场讲解几个部分,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适当调整,教学中注重借助教学模型(骨盆与胎儿)进行示范操作,课后让学生自行在模型上练习,以便使授课时的知识及时得以巩固和加强。(3)定期组织示范带教模式训练,使成员带教方式与操作手法基本相通,而对不同个体又有针对性的个案教学。(4)提高教学者的沟通技巧:组织活动小组成员学习沟通技巧,因人施教。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