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的个案访谈及其思考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如自主、自强、自立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等,但同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价值观并没有消失,有的人甚至在这些错误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腐化堕落和犯罪的道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不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对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发展中的青少年难免会产生困惑和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价值教育将帮助学校教育更好澄清和确定正确的价值,关注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方式,过高质量的生活。
  
  二、 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现状的调查
  
  1.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价值教育开展状况以及相关情况,具体了解被调查者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看法:首先,在众多基本核心价值中,哪几个核心价值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第二,学校是否开展过价值教育相关活动,以怎样的形式开展的,效果如何;第三,价值教育可以通过那些形式开展;第四,价值教育要传达哪些内容;第五,在学校中开展价值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了解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把握和认识了学校价值教育总体情况;另一方面,明确了在学校中开展价值教育的注意事项等,为在实践中开展价值教育奠定基础。
  2.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通过设计访谈提纲(见附件1),选择适合本研究的被访者逐一访谈,在对访谈记录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结果。此外,在对个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开展小型座谈会,进一步了解被访者的想法。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班主任老师、课外活动管理老师、任课教师等共12位教师。在12位被访教师中,教龄分布于2年36年之间,包含了老、中、青不同阶段的教师。
  3.调查结果
  (1)学生应具有的核心价值
  在“生存、健康、幸福、友谊、助人、自尊、尊重他人、知识、自由、自我实现、良知、豁达与远见、整体感、惊奇、感激、希望、独立与超然、谦恭、爱、儒雅与和善、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诚实、公正、无私、和平、正义、秩序维持、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 等基本核心价值中,每位被访教师选择了24个基本核心价值,集中于“自尊、合作、尊重他人、责任、自制、诚实、宽容”7种基本的核心价值上。
  对于自己的选择,被访者也给出了解释。如,01号被访者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很多对于自尊理解不够,做的就更不够了。现在很多孩子以为面子就是自尊,于是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求老师要给自己一个面子。但是时间久了,便不去想别人给了自己面子,自己也需要反思,而是一味的要求别人,忽视了自尊的真谛。生活价值教育可以多从这些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12号被访者在谈到自己选择了“合作”这个核心价值时,指出:“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意识,而合作是今后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班上有些孩子,从来不和大家一起做值日,我问他为什么,她理直气壮的告诉我说她不习惯和这么多人一起做事,我虽然关注她,给她讲很多道理,但是惭愧的是,由于工作头绪太多,到现在,她还是经常不参加集体劳动。我是觉得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的意识,觉得自己与别人无法共同完成一件事,这是很可怕的。”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认为学生应具有尊重他人的基本核心价值。02号被访者认为:“中学时代正是学生自我意识萌芽并开始发展的阶段,学生开始认识自己,并开始思考人生的道理,这个时候也开始承担责任。”03号被访者说到:“许多学生没有对自己负责的思想,更没有对集体、对学校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导致学生学习、生活没有内驱力,总觉得自己是在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没有责任感,缺乏自我管理,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的现状
  所有的被访者都谈到,学校一直在开展价值教育,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包括班会、参观、政治课渗透、学校德育广播等形式。内容上,主要是以强化学生道德素质为主。具体操作中一般是服从上级,如教委下达的指示,因此,价值教育的开展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
  被访者认为,由于价值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德育活动中,缺乏新鲜和活泼的东西,学生多数已经对一些活动习以为常了,很难引导学生从常规德育活动中吸取和思考新的东西。结果,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价值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虽然,学校老师和领导努力强调和教育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要学会尊重等,但是学生们课下日常的行为,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收效甚微。孩子们还是会偶尔将自己吃的火腿肠外皮掉在楼梯上,却不主动捡起来,也还是会有孩子在课上吃东西,不尊重老师。当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也不是圣人,他们总是会在各种行为上表现出不足,我们也一直都在努力。
  (3)对开展价值教育活动的建议
  在开展价值教育活动的建议方面,访谈者主要从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谈了看法。总的来说,访谈者愿意在适当的时间开展一些价值教育活动,他们认为,与其教师苦口婆心的讲,不如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要起引导作用就好。
  在价值教育活动的形式方面,被访者认为可以不受传统德育活动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如09号被访者认为:“我校校本课程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开展价值教育活动中,可以考虑开发价值教育校本课程,吸引学生参与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多一些亲身体验。”又如,11号被访者认为“可以通过有计划的、长期不间断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时间上可以利用晨检等,将一些限制学生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如此一来便一举两得了。”再如,06号被访者指出:“可以以价值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像演讲、辩论、讲座等形式,将价值教育的原则和内容渗透其中。”被访者根据自己的了解,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很多建议。总的来说,被访者认为,价值教育在学校可以不拘泥于什么形式,但是必须多样化且长期坚持,如此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正如,11号被访者所说:“价值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不用采用统一和固定的形式,时间也可以不固定,这些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教师要认可学生选择的形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与学生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相信每一次活动,学生都会给老师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在于活动要细水长流。”
  在价值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被访者认为,内容的选择不要追求全和多,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核心价值来进行活动。05号被访者便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如果让我现在在我的班级开展生活价值教育活动,我会选择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自尊,一个是责任。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利用3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结合主题开展活动,我只是一个观察者。我看到的好的和不好的问题不会在这30分钟里提出,而是以后的生活中提醒学生回想和应用每个30分钟内自己的认识和决定。我现在也在考虑以后可以在班会的时候开展生活价值教育活动。”
  (4)开展价值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指出的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可以说不论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是管理学生的德育,或者是价值教育,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二,价值教育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加重负担,不要另开炉灶,而是作为常规活动取代一些没有必要的灌输,比如说班会,不要强求教师讲规定好的条条款款,而可以把时间交给学生。07号被访者指出:“现在有时候班会时间都是学校统一规定好的主题,预先规定好的主题不一定是现时最急于解决的问题,而且,全校统一的主题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班级。但是由于是学校的规定,所以班主任老师只能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些距离学生很遥远且学生不关心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既然价值教育活动不能另起炉灶,那么便要注意与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合理的结合。12号被访者谈到:“价值教育活动在学校中被冠以什么名称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在具体工作中,考虑到并应用价值教育的原则。”
  第四,价值教育活动要避免陷入枯燥、古板的规定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学校自身对于课程等有了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价值教育活动作为主题性的活动,也可以以固定的课程形式开展。
  第五,价值教育活动要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空间,03号被访者说:“现在有一些学校自主选择的课程,比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师便可以参考教材,随便选择章节内容,我觉得价值教育活动可以借鉴一下,当然不一定要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也不一定要有教材。只是觉得如果还是一味地传达规定的东西,那么价值教育活动便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价值教育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自然在传达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的自主空间。
  4.分析及结论
  通过对12位教师的访谈及座谈,从学生应具有的核心价值、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的现状、对开展价值教育活动的建议、开展价值教育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归纳了访谈的结果。根据访谈结果,可以这样认为。
  首先,价值教育活动在学校中的开展具有可行性。一方面,价值教育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并实践核心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真发展。另一方面,价值教育活动在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是受到教师的认可的。此外,在理论上,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知道,人类的一切劳动、生产活动、社会实践、创造发明等都是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为动力,以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目的的。离开了人的需要,就不会有人的各种实践活动,而需要又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即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这一基础可以使我们得出价值是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中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积极意义的抽象。有人认为“价值理论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中各种价值现象的普遍概括、提炼和上升,人们把生活中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称为‘好的’、‘有价值的’,把对象客体对自己的积极意义抽象为‘价值’,而这些都是由人概括的,都是对人而言一开始就具有属人的含义,是人的自我设定,是人的自为特性对人以自己为中心、必然地为我的存在方式的反应。”[1]价值教育活动正是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因此,价值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可行的。
  第二,价值教育在学校,至少在本研究所选择的学校,已有开展的经验和基础了。主要是以德育常规活动为主,但是效果不佳。因此,价值教育要改变原有活动的枯燥形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赢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工作密切结合,避免孤军作战。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越来越占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价值教育应紧密结合三者,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学生基本的核心价值,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价值教育活动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形式多样的、成系列的、开放式的主题活动。在价值生活中,“现在永远也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手段,唯有未来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只是在希望中生活”[2]。价值介入人的生活世界,意味着人不再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被动地生存,而是按照人的理想改变和人化世界。由此,价值教育应适应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以适应学校生活的姿态出现。特别是,要给与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往往被“突然推入一出正在开演的戏剧之中,而他的人物被限定为只能沿着别人的话题随声附和”[3]。价值教育活动正是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教会学生在伙伴身上学习东西,事实上,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从同伴、朋友那里学习到了很多,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部分”[4]。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有时效果会比教师教授学生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在价值教育活动中,不同时期要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不同基本核心价值,在某一时期内,所选择的核心价值不宜过多,重点围绕若干个核心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相关活动。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青少年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发展;认知发展;道德发展;自我同一感、自信、自尊发展;青少年家庭关系的发展;伙伴关系与青少年文化;青少年性、早孕、婚姻;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以及与青少年发展密切相关的青少年危机等”[5]。在青少年发展的不同时期,其需要的核心价值是会变化的。价值教育活动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发展特点,在不同的时期,为学生提供不同核心价值的选择。
  
  三、 对学校开展价值教育的思考
  
  按照价值哲学的一般理解,价值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价值(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意义比较广泛。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从19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或价值学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向往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教育哲学教授、当代西方著名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理论家克里夫贝克对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说明,认为“价值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基础价值有助于实现人生幸福或者美好生活”[6]。价值是一个系统概念,在价值系统的构成中,主要包括基础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社会和政治价值、中介价值、具体价值。
  台湾中央大学黄藿教授认为“同知识、技能教育相同的是,价值教育也强调认知与实践。但价值教育更强调认知与实践并重、身教与言教并重。而知识教育的知与行就可以分开,知识教育偏重于认知能力,是理性的认识,是可以和情理分开的”[7]。因此,价值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利用对话式等非灌输的教育方法,注重教师、家长的言行示范和引导,将德育与心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活价值教育的实施方案,帮助青少年获得对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必要意义的核心价值,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从而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过更加有意义的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实现青少年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小平.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哲学研究,1997(1).
  [2] 赵修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3.
  [3] 万俊人. 普世伦理如何可能.现代哲学,2002(1).
  [4] Michael L. Jaffe. Adolescence. John Wiley
其他文献
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哲学精神,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生长
一、 问题的提出    现行的新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内容。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研究也较多,但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研究就相对较少、有关学生本地文化的就更难找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难免遇到文化障碍而影响交际,因此,语言学习中不仅要渗透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彰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