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探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究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组研究的形式对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生产的初产妇进行研究观察,依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对88例产妇进行分组,分别为独立组和协同组,每组各有44例产妇。对独立组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协同组的产妇则采取家庭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分析两组产妇经护理后的分娩结局及对产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对两组产妇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可知,协同组的顺产率、产后住院时间数据均优于独立组;协同组的95.45%优良率明显优于独立组79.55%的优良率,对两项观察指标数据使用软件分析可知其结果均为P<0.05,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家庭协同模式对产妇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初产妇的顺产率,且有助于促进产后恢复,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 家庭协同护理 常规护理 初产妇 分娩结局 产后恢复
  前言
  经相关研究可知,在产科中采用优异的护理措施对产妇的分娩、恢复的影响都存在较为显著的效果,所以选用何种方式对产妇进行护理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1-2]。本文中对我院部分初产妇实施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研究过程予以分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选用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进行分娩的88例初产妇采取分组观察形式进行研究,分组依据为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独立组和协同组,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此研究均处于知情且同意的状态下。在独立组44例初产妇当中,年龄最高的为34岁,年龄最低的为21岁,平均年龄为(24.59±3.46)岁。在协同组44例初产妇中,年龄最高的为35岁,年龄最低的为22岁,平均年龄为(25.48±3.65)岁。经对两组初产妇的年龄、孕期等情况分析可知,其数据差异分析数据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将其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独立组
  对该组初产妇在入院期间给予常规措施进行护理,主要方式包括有分娩知识宣教、定期安排产妇进行分娩前检查、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等。
  1.2.2 协同组
  该组产妇在独立组的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协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主要方式列于下方:
  护理人员可针对产妇实际情况,对产妇及其责任家属进行单独分娩知识指导,指导饮食、心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并建议家属协助产妇进行育儿,记录产妇生产后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其家属进行改善指导,以保证减轻产妇生产后育婴的疲劳和心理压力。
  生产前可带领产妇及其家属对产室等地方进行参观,以便熟悉其生产和医疗环境。可根据产妇的实际要求,安排家属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全程陪同,可对产妇分娩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持作用。护理人员还可与产妇家属共同制定产妇的产后恢复方案,对饮食、运动、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促进产妇在产后快速恢复。
  护理人员可定期在院内举办联谊活动,建议产科内的产妇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可在联谊活动中加强各个产妇与其家属之间进行友好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产妇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让产妇及其家属在活动中加强育儿、恢复经验的交流,能让产妇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中全面地完善产后恢复及育婴的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
  将产妇的顺产率及其住院时间并将其进行记录,作为分娩结局的观察指标。对产妇产后恢复的观察则选择以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主要观察项目为睡眠、哺乳等方面,需将其回访所得进行记录和分析。若睡眠状态良好、哺乳顺利则为恢复状态优秀,若偶有失眠状态、哺乳较为不顺则为恢复状态良好,若经常失眠、哺乳困难则为恢复不良。恢复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数据需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将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选用(%)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值X2的形式对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选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的形式对其进行检验,若分析结果表现为P<0.05,则以此结果为参考标准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结局
  据表1数据可知,独立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有明显的劣势,且据分析可知其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产后恢复情况
  分析表2数据可知,独立组79.55%的优良率明显低于有95.45%优良率的协同组,且对其分析可得结果为P<0.05,数据差异显著。
  3 讨论
  在初产妇的生产过程中应用家庭协同模式进行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加强与其产妇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实施[3]。通过建议其家属更为密切地参与到产妇生产过程中来,提高产妇对生产的心理支持,使其家庭氛围更为和谐密切。且在此护理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以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对相关分娩、育婴知识有更全面地了解,使其在分娩过程中能高度配合,形成良好的分娩结局[2-3]。还能通过家属协同的方式,减轻产妇育婴的心理、生理上的压力,对产后恢复起到有效的作用。
  对两组产妇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可知,协同组的分娩结局观察数据皆优于独立组;且可见协同组的95.45%优良率优于独立组的79.55%,观察各项指标数据分析可知其结果为P<0.05,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由上文可知,在对初产妇的护理重采用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可对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恢复起到较为良好的效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积极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展玲.产后延续护理干预对产妇生理机能恢复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6,10(17):199-200.
  [2]侯香.产科家庭一体化产房产后母婴护理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0):192-194.
  [3]贾琳丽.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4):211-212.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产科中选取126例初产妇进行研究,并根据其生产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3例,行常规护理+盆底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3个月随访后,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41例(65.08%)盆底肌力≥3级,多于对照组的20例(31.75%),且其性生活满意度为73.02%,
【摘 要】 目的 讨论护理干预对于孕产妇助产效果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12月收治的96例孕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采取传统护理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助产效果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产程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产后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孕产妇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方式,
【摘 要】 目的:分析系统化心理护理对梅毒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梅毒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疗效。结果:护理4周后,干预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50分为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分值越大,心理状态越差。  1.4.2 疗效评定 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