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渡船;能有利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填补了小学生表象贫乏的空缺,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电化;学生
  多媒体的应用,使学校的教育走向了数字化、摸拟化、多媒化,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微机应用的推广,计算机迈入了教学领域,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电化教学的主力军,将会在教学中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数学教学结合,不仅代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革新,建立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学的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教学方法因之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单调划一。如何协调教学活动和数象抽象性间的联系呢?而计算机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象、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的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心理特点,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而计算机的应用恰能针对这个认知特点,协助教师创设导入情境,活泼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程序调动,借此形成演示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现实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各种概念公式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一张嘴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增添了一位形象教学的得力助手。例如在讲三角函数周期性时,辅以屏幕上动态曲线的演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计算机的辅助,为启发式教学注入新活力。对居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兴奋状态,产生了情境效应。对于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老师来说,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搭配、布局、材料上的优势,精选范例,组织材料,使教学准备阶段日趋于和谐统一。多媒体教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增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理解和练习。例如:《球的表面积》,若将图形都画在黑板上,很费时,但用电脑只要很短时间就能展示出来,并且图形之间的连续变化一目了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电教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也能借助电教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表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跳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奠定基础,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内涵及解题方法,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令数学改革前景一片光明
  实践证明,电脑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的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法,向着学生积极参与式的教法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电脑多媒体教学有极大的潜力,它是现代教学形式的一般表现,它不仅能通过声、光、图象、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先进教学形式的使用,会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掌握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化设备的愿望。这是对学生追求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素质的一种培养。
  计算机介入教学,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不能取代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通过合理地运用这种现代手段,将会为数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余地,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自己探讨解题,自己去发现、归纳规律的教学方法,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成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应注意的事项。   【关键词】 初中数学;民主氛围;积极探讨     “尝试成功”教学模式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早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通过阅读和积累,孩子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人物对话,与伟大心灵交流,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通过广泛积累,他们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名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美文、诵
期刊
【摘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动态视频色彩鲜艳、音响效果生动等独特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实现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小学数学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积极探讨 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出现了空前绝后的长足发展,这都归根于新理念的指引。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语文活动课全面的利用起来,甚至开展的不够到位。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大力开展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活动课;思维训练    语文活动课融合了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
期刊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现代裸堂教学对整个教师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理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学生被动学习, 课堂气氛无活力,师生间无情感交流。现代裸堂教学要求:教者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
期刊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问的方式;有激发性     我认为组织教学能力的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入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在双手从事精细的灵巧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
期刊
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