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信贷增速飙升至25.4%,而M2增速则仅有13.5%。
5月6日,央行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了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5%,与上期持平。该操作量较5月5日的1300亿元大幅缩量,至此,本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回笼2200亿元,延续了上周的净回笼态势,连续两周均为净回笼。不过市场利率低位徘徊,说明市场资金相当充裕。所以尽管央行还在净回笼,但是利率是低的。可以肯定除非发生重大意外,央行将只能长期维持低利率,因为庞大的债务,让其不敢让利率上涨一步。
一季度信贷增速过快,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我们只是看到了央行公布的一季度新增信贷,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实际的新增信贷要远远高于公布的数据。根据交通银行连平的研究,从去年开始的债务置换,让商业银行的信贷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在增加。
2015年,被置换的地方债务种类涉及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信托、BT等,其中高成本的非银行贷款置换会优先于银行贷款。2015年已完成三批累计3.2万亿元置换计划。
2016年是各地在限额内自主安排债务置换规模,还可置换未到期的存量债务,2016年置换的债务可能超过实际到期规模2.8万亿元。从剩余11.14万亿元存量非债券债务来看,若要在三年内置换完毕,平均每年将置换3.71万亿元。有机构测算,2016年实际新增信贷可能会达15万亿元左右,这个信贷增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那么过高的信贷增速对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信贷增速已经超过了M2的增速,按照往常,信贷增速和M2的增速是大概保持一致,但是三月信贷增速飙升至25.4%,而M2增速则仅有13.5%,两者之间的差距从去年6月的7.8%扩大至12%。按照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及股票策略主管张智威测算,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银行信贷实际增长规模为41万亿元人民币,M2同期增长为23.7万亿元人民币。剔除外汇资产1.7万元亿人民币的流出影响,两者之间的差也有15.5万元亿人民币。这一数字为2015年中国GDP的23%。这部分资金去了哪里?实体经济增长滞后于信贷增长,大量资金被用于金融领域加杠杆,资金的实际效应也在2009年之后明显减弱。
政府为了维持目前的债务,进行债务置换,则必须加速放贷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回购,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但是这却让实体经济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形成从去年以来的资产荒现象,资金不得不进入金融市场去加杠杆,因为基础资产收益率太低,许多资产都是负债端的收益率和资产端的收益率倒挂,资金只有加杠杆才能维持不亏损,于是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加杠杆。这个加杠杆及其脆弱,必须有央行不断维持向市场注入资金,银行维持高速放贷,将利率维持在低位。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从去年年中开始,M1突然走高,超过M2,到今年3月末M2余额144.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1.8个百分点。在定期存款利率过低的情况下,债务置换的现金和信贷资金被企业和个人以现金或者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持有。
但是这个模式如果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实体项目收益率低下,则金融资产收益率会越来越低,最终的缓解方式是本币贬值,但是这却引发更直接的风险,事实上,对于信贷增速央行已经进入非常逼仄的空间里。据说亚洲危机前的泰国和韩国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当然各国情况复杂,最终如何走向还看经济的进一步演进。
5月6日,央行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了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5%,与上期持平。该操作量较5月5日的1300亿元大幅缩量,至此,本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回笼2200亿元,延续了上周的净回笼态势,连续两周均为净回笼。不过市场利率低位徘徊,说明市场资金相当充裕。所以尽管央行还在净回笼,但是利率是低的。可以肯定除非发生重大意外,央行将只能长期维持低利率,因为庞大的债务,让其不敢让利率上涨一步。
一季度信贷增速过快,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我们只是看到了央行公布的一季度新增信贷,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实际的新增信贷要远远高于公布的数据。根据交通银行连平的研究,从去年开始的债务置换,让商业银行的信贷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在增加。
2015年,被置换的地方债务种类涉及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信托、BT等,其中高成本的非银行贷款置换会优先于银行贷款。2015年已完成三批累计3.2万亿元置换计划。
2016年是各地在限额内自主安排债务置换规模,还可置换未到期的存量债务,2016年置换的债务可能超过实际到期规模2.8万亿元。从剩余11.14万亿元存量非债券债务来看,若要在三年内置换完毕,平均每年将置换3.71万亿元。有机构测算,2016年实际新增信贷可能会达15万亿元左右,这个信贷增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那么过高的信贷增速对经济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信贷增速已经超过了M2的增速,按照往常,信贷增速和M2的增速是大概保持一致,但是三月信贷增速飙升至25.4%,而M2增速则仅有13.5%,两者之间的差距从去年6月的7.8%扩大至12%。按照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及股票策略主管张智威测算,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银行信贷实际增长规模为41万亿元人民币,M2同期增长为23.7万亿元人民币。剔除外汇资产1.7万元亿人民币的流出影响,两者之间的差也有15.5万元亿人民币。这一数字为2015年中国GDP的23%。这部分资金去了哪里?实体经济增长滞后于信贷增长,大量资金被用于金融领域加杠杆,资金的实际效应也在2009年之后明显减弱。
政府为了维持目前的债务,进行债务置换,则必须加速放贷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回购,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但是这却让实体经济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形成从去年以来的资产荒现象,资金不得不进入金融市场去加杠杆,因为基础资产收益率太低,许多资产都是负债端的收益率和资产端的收益率倒挂,资金只有加杠杆才能维持不亏损,于是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加杠杆。这个加杠杆及其脆弱,必须有央行不断维持向市场注入资金,银行维持高速放贷,将利率维持在低位。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从去年年中开始,M1突然走高,超过M2,到今年3月末M2余额144.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1.8个百分点。在定期存款利率过低的情况下,债务置换的现金和信贷资金被企业和个人以现金或者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持有。
但是这个模式如果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实体项目收益率低下,则金融资产收益率会越来越低,最终的缓解方式是本币贬值,但是这却引发更直接的风险,事实上,对于信贷增速央行已经进入非常逼仄的空间里。据说亚洲危机前的泰国和韩国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当然各国情况复杂,最终如何走向还看经济的进一步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