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闺秀俞庆曾婚姻困境及自杀原因的诗词解读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俞庆曾是晚清闺秀诗人、词人,性极柔顺,而遭遇婚姻困境。舅姑辱骂,群小谣诼,从不还口、不自辩,致使其郁郁成疾,两次小产,月事不行。舅姑为让家族香火得到延续给丈夫买妾,又使她陷入悲伤之境。肺结核的折磨,更使她对未来绝望。于是俞庆曾在婚后的第9个年头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32岁的年轻生命,可悲可叹。而这些均在她的诗词作品、娘家亲人的悼诗及《绣墨轩诗词》序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俞庆曾;婚姻困境;自杀原因;诗词解读
  一、生平与创作
  俞庆曾(1865~1897),字吉初,德清(今属浙江)人,晚清女诗人、女词人。近代藏书家宗舜年继室。晚清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字曲园)孙女,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红学家俞平伯姑妈。
  俞樾《绣墨轩诗词·孙女庆曾传》言,庆曾生于同治四年,属牛,故小名曰牛。既长,内人姚夫人认为“牛非美名”,而牛性最顺,故改名曰顺。四五岁即识字,又数岁,喜诵诗。偶尔学作,亦多佳句。庆曾性极柔顺,虽婢媪辈,不忍拂之。与弟陛云嬉戏,从无违言,与众表兄弟姊妹相处,皆若胞兄弟姊妹。处室二十余年,从未闻一忿言,见一厉色。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十四(实为二十三周岁),归宗舜年为继室。初入宗家,颇得舅姑喜爱,后因亲族谣诼,渐受冷遇及辱骂,心情抑郁;婚后多年未能生育,婆婆为舜年买妾以继香火,却误买娼家女,因此女身患恶疮而一再推迟纳期。当公公追问此事时,婆婆诡言庆曾不容,公公大骂庆曾,而庆曾屈从姑意,竟不自辩;庆曾本人患有痨病。生活中的诸多不幸,致使庆曾于婚后第九个年头自杀,时年32岁。
  宗舜年(1865~1933),字子戴,一作子岱,号耿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晚清官吏宗源瀚(字湘文)子,近代藏书家。少富才华,光绪十四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历官湖州、嘉兴、严州、衢州知府、杭嘉湖道。后入晚清第一收藏大家端方幕中,民国间退居江苏常熟,曾任常熟图书馆馆长。
  庆曾诗词作品辑为《绣墨轩诗词》,有光绪间刻本及民国间排印本,其中《绣墨轩诗稿》一卷存诗167首,皆为五七言律绝,内容涉及写景记怀、亲友酬唱、赠夫怀夫等;《绣墨轩词》一卷存词62首,内容包括咏物即事、怀夫和夫、怀亲赠亲等,另有散曲一套。
  本文通过解读俞庆曾诗、词、曲文本及祖父俞樾、弟陛云、表妹许之雯、夫宗舜年的序来分析她的婚姻困境和自杀原因。所有诗、词、曲文本及序皆出自胡晓明、彭国忠主编的《江南女性别集·三编下册》(黄山书社2012年版)。
  二、初婚幸福
  庆曾的少女生活是幸福的,读书吟诵、记游写景、赠答亲友、琴棋书画、事亲女红等,充满乐趣。如《新年》、《架上书乱手自整理口占一绝》、《学书》、《学吟》、《学绣》、《学画》、《读国朝闺秀正始集》、《食蔗》、《嘲小婢》、《百花生日剪五彩纸为小旗遍悬花上》、《越中之行遍探名胜自惭笔拙不能各记》、《清明如湖上书》、《胥江渔唱》、《沧浪采莲》、《虎丘晚眺》、《消寒杂咏》等。
  庆曾天性温顺,彭玉麟①每过吴中,必至俞家见庆曾,甚爱之,谓其母曰:“此女极佳,然宜慎择婿,无令受委屈。”而庆曾婚后恰恰遭遇婚姻困境而备受委屈,实乃老天捉弄人。舜年少有才,与庆曾同年出生,乡试中举后就婚于俞家,祖父俞樾高兴异常,特制“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八个大金字,张贴于县乐知堂东西两侧,见者无不艳之。初至宗家,姑遇之颇有恩礼,夫妻感情如漆似胶。《忆江南·消夏之作》组词8首就是他们婚后闺中生活的写照,组词从晨妆写起,展现一天的生活图景。她与丈夫沉溺于夫妻恩爱的新婚红闺之中,连丫鬟报知有客来访时“偶触帘钩惊梦醒”也“多事恼雏鬟”(其三)。丈夫对她非常体贴呵护,庆曾“爱月不关窗”(其六),丈夫则“惟恐凉风欺翠袖,频呼小婢闭纱窗”(其七);《偶示子戴》最能反映庆曾婚后短暂的夫妻幸福生活:“故着轻罗帘外立,要郎衫袖替遮风”(其一),非夫妻感情融洽者不可道出。“故作捧心花下坐,戏言小病费郎猜”(其二),非夫妻情感深挚者不能做出;丈夫外出,庆曾依依不舍,“寻常小别难禁受,忍说轻分手”(《虞美人·长至前五日》);离别后夫妻之间相互牵挂,舜年是“细语祝平安,还怜翠袖单”(《菩萨蛮·三月初七寄瑟庵于京师》);自己明明对丈夫思念不已,却“不说相思深几许,平安聊慰远游人”(《寄子戴京邑》);《和子戴韵却寄》其二言说自己因相思而“腰支肥瘦验罗裙”、“倚遍湖楼总忆君”;其三则说“销魂也怨无端别,漫说侬心只忆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里暂温存,只欠分明”(《浪淘沙》);七夕节更是触动庆曾离情的日子,这类词作有若干首,如“明星皎皎,绮阁红闺争乞巧。人静更深,可有天孙送巧临”(《减兰·七夕》),她不像别的女子那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争着向织女求祈女红之巧,而是盼望于夜深人静时,织女能将丈夫突然送到自己的面前;《沁园春·七夕戏拟织女赠牵牛》是比较少见的用典之作:“羡刘纲证果,朝朝暮暮,綵鸾写韵,岁岁年年”,刘纲是三国时吴下邳人,传说他能檄召鬼神,后与妻樊云翘同入四明山仙去。庆曾用此典,显然是希望自己也能与神话传说中的樊云翘那样与丈夫共同仙去。只有夫妻感情笃深,才会如此这般的难割难舍。
  三、婚后困境
  民谚言:“小姑多,舌头多,大姑多,婆婆多。”庆曾初嫁宗家,因其柔顺心性及孝敬尊长而颇受舅姑恩礼,但引起夫家亲族嫉恨,搬弄是非,终被冷淡直至辱骂。庆曾表妹许之雯说:“群小以姊得尊长欢,皆深嫉妒,群起而谣诼之,姊则动遵绳墨,彼则变态百出。久之,黄钟毁弃,而瓦釜雷鸣。”故庆曾有“三千弱水飞难渡。卿不解凌波步”(《青玉案·代牵牛答织女》)的自叹。若水,本言爱河情海,此处是借题发挥言说自己的境遇,在人情世故的海洋里,庆曾是难以涉过的,自己如同天上的织女一样,不懂得去迎合周围人的喜恶,故说“人间多恨,总是心灵误”。
  其实,在封建家庭结构中,“婆媳之间的矛盾几乎是天然的、永恒的。”而群小之谣诼仅是起催化作用罢了。清代谣谚中有不少反映婆媳矛盾、同情媳妇的内容,如“棉花车,响嗡嗡,媳妇是婆婆的刺眼钉。不给吃,不给喝,终日赶着去烧锅。老天好歹烧死你,给我儿子再娶个。”这是人们长期对经常发生在身边事情的观察与总结,是经验教训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一日,有猫践死于庭,群小或诬之,姑呼至前击案大骂,庆曾不辨,惟承以微笑。按照当时情况分析,庆曾被婆婆骂而不辩解,却以微笑对之,这样的“顺”很可能被婆婆误解为儿媳不屑与己争辩,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是“不敬长辈,举动自专”,故更加引起婆婆的愤怒,于是有“吾方怒,汝敢笑邪”之指责,而骂益甚。此后,姑之骂就成了家常便饭。   庆曾偶回娘家,为免父母伤心而从不向母亲提及此事。后来诸表姊妹偶从婢媪口中闻知此事,详细打听,庆曾则潸然泪下,曰:“吾为人妇不能事舅姑,忝吾祖矣,尚可说乎?”坐是郁郁成疾,月事不行。也就是说,庆曾的不曾生育,不是自己无生育能力,而是被婆婆及婆家人怄气所致,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存环境下,庆曾的不曾生育又是她陷入婚姻困境的极重要因素之一。而丈夫常年游宦在外更让自己置于无人保护的境地之中,所以她对孤独无援的感受特别深刻:“愁心定逐轮蹄去,对银灯、坐到更阑”、“寄语西风,几时吹转征帆”、“卜金钱、刚盼泥金②,又盼归鞍”(《高阳台·送瑟庵应春官试》③);“痴望闲云漠漠,懒窥素魄娟娟……私定行期三五,与他明月同圆”(《木兰花慢·和和瑟庵韵》)。女红之余,庆曾的悲伤之情不禁袭上心头,《南乡子·绣罢偶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她想到自己的艰难处境,不禁感喟“压线为谁寒素指,端详。袖底西风一味凉”,而且婆家人的所作所为也多少导致她对丈夫情感有所改变,让她“懒去绣鸳鸯”。从这首词的词题及内容看,庆曾是符合封建社会女性“四德”标准的。妇德自毋庸说,妇言更是典范,妇容亦具,彭玉麟每过吴中,必至俞樾家,见庆曾,甚爱之,即可为证,赵宛夫人说她的死是“仙姿竟折”,《满江红·前诗未尽再成此阙》也为证;妇功(指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家庭劳动)是当时妇女必备生存手段,词题中的“绣”字已然是明证。
  婆婆的辱骂、群小的诬陷,使得庆曾在夫家的日子极难过,以致于夫妻间的言谈要“香篆锁窗纱,下了帘栊,小语防人听”(《醉花阴·和瑟庵韵》);看书写诗要“帘幕几重亲放好,摊书低拥银灯”(《临江仙》)。好在丈夫与她是情投意合的,“郎识侬情性。笑促卸残妆,卸了残妆,相倚同窥镜”(《醉花阴·和瑟庵韵》)。下帘小语,倚镜同窥,这是何等的融洽和谐!但在婆婆看来,却是“狐媚惑夫”,是败家之根。因为她千辛万苦养育大的孩子,忽然投入另一个年轻女子的怀抱,这无疑是剥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她不能忍受的心痛,说到底,是恋子情结的强烈外化。她早已将自己年轻时的同样经历忘得一干二净,她一心要发泄自己的愤怒,发泄的方式就是虐待她的媳妇,她甚至不管这样做是否伤了自己的儿子。但庆曾出于对丈夫的爱,始终忍受着,屈服着。
  使庆曾陷入更大婚姻困境的是婆婆为舜年买妾。“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可见,封建婚姻的根本目的在于家族的延续,祭祀祖先成为后代对祖先的法定义务,香火延续仅是事宗庙的手段而已。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舅姑也不愿承担家族无嗣的罪名。于是,婆婆对儿媳的逼迫就愈演愈烈了,这让庆曾感到心冷。《如梦令·寒意》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在秋末之际,“帘外霜浓如许”,寒气已渐逼人,她借酒浇愁,却不知怎么应对婆婆的举动,忍不住自问:“何处?何处?”而自问的结果终究不过是在“鹦鹉檐前细语”罢了。
  至于舜年对纳妾之事到底是何态度,从庆曾的诗词中看不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推测:顺年不会逆潮流而动,不会违背父母意愿而坚决反对的,所以庆曾就自然而然地“惜别情怀几度猜”(《浣溪沙》),怀疑起丈夫对自己感情有所改变。庆曾的怀疑最终被证实了,丈夫到底还是同意置妾并且付诸行动,有《高阳台·书贺瑟庵置媵》为证。明明心里失落到极点,却还要装作很高兴:“移得明珠,聘来碧玉,须知我见犹怜”;想象丈夫从此之后会移情别恋(“一斛香螺,替描十样眉尖”),但还是要为丈夫祝福:“为它更祝宜男佩,慰含饴、笑卜堂前”。所谓宜男,是旧时祝颂妇人多子之辞。含饴是含饴(饴糖,用麦芽或谷芽之类熬成)弄孙之简称。丈夫娶妾,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作为妻子,内心必然伤心难过,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很普遍的现象,作为“通情达理”的妻子,理所当然要为夫家香火延续着想,故她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地为丈夫祝贺。丈夫的纳妾将庆曾置于婚姻乃至人生的大困境中,在这样的困境下,庆曾对闺蜜或友人的关怀就更加珍视,如其对秦小芸夫人的问候发自内心的感谢(“愁病劳君惜”),同时承认“韶华易老,世情难诘”、“况味今非昔”(《御街行·和秦小芸夫人见赠用原韵》)。
  可笑的是,婆婆甚欲得孙而为儿子买妾,却误买了娼家女,此女身罹恶疮(庆曾祖父在《前诗意有未尽再成十绝句》其五中有“姑为买妾,妾生杨梅疮,未即纳。翁问之,则诡言庆曾不容也”的注解。杨梅疮,即性病,俗称梅毒),宗家想尽各种办法为其医治,却迟迟不见效,只好一再推迟纳妾日期。但庆曾的公公并不知晓此事来龙去脉,他询问缘故,婆婆竟诡言是庆曾不容。公公不明就里,大骂庆曾,庆曾为减少家庭矛盾,曲从姑意,竟不自辩。庆曾的感人之处在于,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从无怨言,对婆家人一如既往地友善。表妹许之雯的序中还说:一日早,庆曾谓己曰:“予时梦侍姑膳中有一味,乃小姑所喜者,欲分馈之,仰见姑色不豫(不高兴),逡巡未敢而醒。”故表妹感叹“贤哉吾姊!梦寐中犹如此,其平日可知矣。”庆曾闲暇时为姑制帽,帽成,表姊妹皆在座,庆曾令遍试之,每试,必问绵软否,其意惟恐不合姑用。就是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遭遇竟然如此不堪,她想向娘家亲人诉说心中的苦楚,“姊遇愁抑之事,譬慰百端,付诸一叹,或掩帷饮泪耳”(陛云组诗二十首之七),所谓“遇愁抑之事”,是庆曾于癸巳(1893)至甲午(1894)年间随宦苏州时的事,说明婆婆为舜年买妾也是在这个时候。在第十三首诗中,陛云自注:“姊尝曰:‘闻人言多服朱砂令人神迷,吾思服之,使此心一瞑无知,吾之福也。’”庆曾于是就想服食朱砂以忘掉痛苦,这是怎样的苦楚才会令她想出如此下策?庆曾每寄家书,都是万箭穿心般难过,《寄家书》最为典型:
  难将近事报高堂,
  百样情怀只自伤。
  细雨窗前书一纸,
  平安两字泪双行。
  为了安慰娘家亲人,只言“平安”不言其他,所谓“恐伤亲心,虽愁病相寻,不着一字矣”(弟妇许之仙比玉组诗六首其二)。这果如邓红梅女士所言:“苦闷的气息,无论是在平居时代的女性词中,还是在遭受战乱之苦的女性词中,都弥漫无际。”其间,还有一件事让庆曾陷入困境而不可自拔,那就是祖父、陛云弟、表妹许之仙序、诗及庆曾本人诗词中多次提到的“病”。如“久病原知不可医”(俞樾《子戴书来言五月十二日孙女庆曾暴卒哭之以诗》)、“多病倘能留一息,慈亲犹望勉归来”(弟陛云组诗二十首之十三)、“日夜霜风懔烈催,强支愁病剧堪哀”(弟妇许之仙组诗六首之四)、“憔悴原知病已成,何堪抱恨骤倾生”(表妹王多庆组诗四首之一);庆曾诗词中言病者有“戏言小病费郎猜”(《戏言小病费郎猜》)、“朝来小病怀人切”(《闲情》)等。按照祖父俞樾的说法:“庆曾之病,医家所谓痨”。   四、绝望自杀
  从上述情况看,造成庆曾婚姻困境的因素大致有五:一是是庆曾被“群小谣诼”时,丈夫未能担当起呵护爱妻的责任。二是被舅姑辱骂时忍气吞声,未能勇敢地自辩真相。三是因不能生育而受到姑舅歧视辱骂。但这又不能怪庆曾,祖父俞樾说:“其从嫁之媪则言实小产二次,有一次已成形质,亦未知信否”,但我以为从嫁之媪不会妄说诳言,也没有必要说假话,那么,俞庆曾的流产只能是被婆婆辱骂、群小陷害后怄气所致。四是丈夫接受父母的纳妾安排,这是使庆曾伤心欲绝的最主要原因。五是痨病折磨。痨是肺结核病的俗称,此病在西方医学已经传入中国的晚清之际,官僚大地主家庭成员得此病,去洋人开办的医院是可以治愈的,而庆曾的丈夫和夫家有这个条件,那庆曾痨病的不愈就只能说明夫家并未为其医治。综合起来看,庆曾的自杀归结到底是婆婆及群小的虐待、舜年纳妾和疾病的折磨这三个方面,前两者属于婚姻困境,后者属于疾病困境。
  庆曾自杀前,经历了长久的内心煎熬,这在诗词曲中均有所表现:“药里茶铛静碧纱,春风和梦到天涯。朝来小病怀人切,检点闲愁付落花”(《闲情》)。诗中不仅言及“药”、“病”,更言及因怀人切而悲观失望,末句有林黛玉葬花的悲凉意味;“百样思量都已遍,人生何苦钟情。青山它日葬愁痕。红梨花一树,消受月黄昏”(《临江仙》),这是自恨对丈夫钟情而使自己陷入情感困境不能自拔;“腰肢都道新来改。镇日恹恹,底事翻成懒。傍人私语侬难解,不信今春芳草,宜男曾佩”(《拍阑干》),这是说近来消瘦得厉害,整天打不起精神,别人私下议论说我怀孕了,我自己却不相信这个说法。“宜男曾佩”是旧时祝颂妇人多子之辞。佩,古代系在男子衣带上的玉饰,玉佩。较为难得的是庆曾还有《昼长无事偶谱此曲以遣闷怀》,是抒发内心苦闷的套数,如“重门闭,把百样思量总不甚宜。造化无端将人戏,原知不解那,恹恹惜惜。无聊问何日心头能称意!岂堪说此中情理魂销矣。这一个愁字在眉间,事事非”(【二郎神】);“红尘久住真没味,自怜身世支离。顾后思前无一计,真好比风中絮……重帘底,镇日价无情绪”(【集贤宾】);“莽生涯,众所讥……前程缥缈无凭据,笑痴迷”(【黄莺儿】);“朝朝暮暮赢得鬼揶揄,八字安排天付余。也知命运两难齐”(【琥珀猫儿坠】);“泪难干,愁莫避,只怪当年错了些。更恨那,剪不断的情丝,有时牵缠你”(【尾声】)。从套数判断,最让庆曾割舍不了的还是夫妻间的情感。既然如此,她为何一定要自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看看庆曾祖父俞樾的序:“(1897年)五月二十一日,子戴书来,云:前数夕,共坐榻上,言有某事某事宜为我了(知晓)之;问何遽及此,曰:偶然记及耳。十一夜,至其室,谈笑甚欢。明日,日加午,往视之,则僵卧床中,面发青色,口不能言。大惊,召医治之,不能处方,疑其吞服鸦片,如法灌救,亦卒无效。日加申,遂死。呜呼!庆曾之病,医家所谓痨也,无不死法,亦无骤死法;其不死于病,无疑矣。年三十有三。三年前,曾作绝命词;又私谓归王氏之表妹曰:‘轻生,非礼也。吾傥得免乎?’至于今,竟不免焉。殆必有大不得已者乎?”俞樾还在《子戴书来言五月十二日孙女庆曾暴卒哭之以诗》一诗首联后又自注“病则已久,死则非病。”又言:五月初八日,子戴与吾孙陛云书,庆曾附书纸尾云:“姊同启,朱喜何病而死?”朱喜者,吾家老仆,一月前病死者也。然止此一语,无上文,无下文,颇怪其鹘突,亦笑其草率。呜呼!孰知此乃一篇苦心结构之绝妙文章乎?盖书此时,距其死止三日矣。临终绝笔,书一“死”字寄家,而此“死”字,颇难安顿,因借朱喜言之。“死”字之下,更无一字。若曰一死而已,无他说矣。“何病”二字失写,而添注于旁,想写此时万箭攒心也。因附识传后。
  从这段记述看,庆曾的死确实很蹊跷。再看庆曾的《绝笔诗》:
  寄语重闱莫断肠,儿生四顾本茫茫。
  从今撒手归真去,化鹤他时认故乡。
  郎有朝云可自娱,只怜慈母发婆娑。
  □□□□□□□,命也何如数也无?
  解脱红尘薄命缘,慈悲更乞梵王前。
  来生木石从他化,莫化人间并蒂莲。
  重闱,旧称父母或祖父母。归真,是佛教语,谓死,后泛称人的死亡。化鹤,谓成仙,后多用以代称死亡。朝云,人名,宋苏轼之妾,此指姑舅为丈夫所买之妾。发婆娑,头发纷披貌。梵王,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色界,佛教语,三界之一,有精美的物质而无男女贪欲。由此观之,庆曾自杀的想法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
  庆曾曾亲口向表妹许之雯说过这样的话:“予之不德,未能消群小之谗,致失堂上欢心,遗父母忧,不若早自引决。”但这也不是关键所在,应该说庆曾自杀是上述五种原因之总和造成的。祖父俞樾之说只能是怀疑而已,从客观环境看自杀的人有时是遭到家庭的不幸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有时是遭到贫困或疾病的折磨,有时是不得不因某种道德上的失误而自责,如此等等。庆曾的自杀显然是家庭(婚姻)不幸、自尊心受到伤害、遭遇疾病折磨三者俱存的结果;从主观原因看,庆曾的自杀是个性太弱所致,她的“极顺”是导致她自杀的内因。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因为从流传下来的诗词曲文本判断,庆曾的自杀只能作这样的解读,因为“今本的《绣墨轩词》,或者是已经过她的丈夫或夫家的人的删剔的,所以把她的有关于姑媳间的抒写都除去了。”这从舜年《绣墨轩遗稿跋》中似乎也能发见蛛丝马迹:“丁酉仲夏,舜年侍先君子于温处分巡治所,遭继室俞宜人之丧。六月,送丧归里,以宜人④诗词遗稿付妻弟阶青于吴门,属授之梓……”,还可从陛云《绣墨轩遗稿序》中得到证明:“子戴综姊生平所作略可诠次者,举畀(给予)陛云,属为校刻。”所谓诠次,即已经过选择和编排。既然庆曾的诗词曲是由她的丈夫舜年递交给庆曾弟的,那么,谁能保证他在这之前没有将有损于父母及“群小”形象的作品删除了呢?比如《绝笔诗》第二首的七个“□”字,就应该是故意删除的。
  注释:
  ①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安徽省安庆府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左、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谥号刚直。
  ②泥金:用泥金涂饰的笺帖。唐以来用于报新进士登科之喜。
  ③春官:礼部的考试,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遂为礼部的别称。④宜人:封建时代妇女因丈夫或子孙而得的一种封号。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
  参考文献:
  ①张涛.被肯定的否定———从《清史稿·列女传》中的妇女自杀现象看清代妇女境遇[J].清史研究.2001,(3):40~49
  ②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286
  ③陈戍国校注.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491
  ④邓红梅著.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2
  ⑤胡晓明,彭国忠主编.江南女性别集(三编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2:1461~1462
  ⑥[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77⑦谭正碧著.女性词话[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印行,1934:111
  [作者简介]骆新泉,男,汉族,湖北嘉鱼人,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尼古拉斯·卢曼说:“文学的存在基础必须是传播媒体,文学文本的存在必须依靠物质和技术手段,其传播与接收也只能通过技术手段中介来实现,因为历史从一开始便可视为一部媒介史。”文学尚且如此,通俗文学在发展中更不可避免。其实,文学自产生之初就与媒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文学离开了媒体就很难实现其文学的影响力。  【关键词】大众传媒;通俗文学;传播  尼古拉斯·卢曼说:“文学的存在基础必须是传播媒体,文
期刊
近千张一百年前我国西南地区的老照片,沉睡在法国一个小镇的地窖里不断褪色、发黄、霉变。昆明热血青年殷晓俊为此坐卧不宁,倾其家财,斥资百万,带着重达80余公斤的照相器材数次赴法,几经周折,终于让600余幅云南边陲先辈们的老照片回归故里。    领事到中国    奥古斯特·费朗索瓦(Auguste Francois)(1857-1935),中文名字方苏雅。1857年8月20日,方苏雅出生在法国洛林地区一
期刊
【摘要】张爱玲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女性意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深陷于繁复的内囿之中:既从属于社会男权意识形态,又追求自我独立与解放。而这种内囿主要来自于对男权社会话语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女性自我的丧失。张爱玲的小说深刻地体现了女性面对双重内囿所呈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关键词】张爱玲;内囿;疯狂;女性意识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根据女性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
期刊
【摘要】川端康成是有着世界性声誉的作家,其作品素以细腻而精妙的笔法著称。《雪国》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完美地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通过人物的强烈而玄幻主观感受和细腻心理描写,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色彩通篇渲染,加上他深沉的禅宗思想和个人悲惨的人生经历。雪国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川端先生虚无主义思想。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虚无主义;物哀  一、前言  小说由一个坐食祖
期刊
【摘要】在关汉卿的旦本戏中,女性的性格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着关汉卿独特的女性审美观。女性审美观的表现有女子冲破桎梏的精神美,女子主动斗争的机智美,女子重情重义的情感美。关汉卿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把这些女子塑造成美的形象,投射出自身的内在情感,达到了对现实痛苦的宣泄,间接地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关汉卿;女性;审美观  中国戏曲进入元代面貌才焕然一新,典范模式才真正出现,而其中关汉卿可谓元
期刊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北方的恒河中游一带产生。随后,向周边地区传播。公元一世纪时,佛教随着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开展传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首先到达当时的于阗国,即今天和田、于田及其附近地区。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首先传到当时的疏勒国,即今喀什及其周围地区。以后向东传到当时的龟兹国,即今库车及其周围地区,龟兹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佛教沿着塔里木盆地北缘继续南下,传到焉耆国和高昌回鹘国。沿
期刊
【摘要】白先勇先生携手两岸三地文化精英携手打造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近年来不断走进校门、走出国门,并在北京大学开办昆曲传承计划课程,成功地在国内外掀起昆剧热潮,逐步改变了昆剧断层现状。“情”作为汤显祖戏剧的灵魂,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得以着重彰显。在流行音乐充斥社会的音乐文化中,“情”作为连接古典戏剧与现代音乐文化的桥梁,成为吸引青年观众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至
期刊
【摘要】康德说,只有在天堂里才能把德行和幸福统一。周冲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最终走向了灭亡,事实上道德和幸福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悖论,正因为周冲性格中的纯粹,毫无一丝污染才会导致他心中梦幻般乌托邦城的崩塌,最终沦为无辜的牺牲者。  【关键词】雷雨;周冲;人物性格;乌托邦之子  一、纯净的光  周冲是纯净的,似乎没有一丝杂质的存在,生长在一个肮脏的家族并没有染上一丝肮脏的气息,所有事情的发生在他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和阐释马尔罗关于“永恒”的艺术主张,引入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追求永恒,超越死亡的观点,实现自我和他者文化传统的探询,展现中西文学观念相互碰撞。  【关键词】艺术;超越;永恒;死亡  曾经有人评论马尔罗:“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是一个伟人”,从《西方的诱惑》到《人的命运》、《征服者》、《王家大道》、《无墙的博物馆》、《阿藤堡的胡桃树》无不体现他不懈对人类,对艺术的变形,对感性、对
期刊
丁村,历史悠久,人文昌达, 东依塔山, 西临汾河, 北接尧都平阳, 南近晋国新田。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金城环抱,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丁村人” 和“ 丁村文化” 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在十万甚或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便在这里栖息、繁衍、劳动、生活,创造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丁村文化”。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丁村居民又在这块宝地上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