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剧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电影《梅兰芳》通过影像的世界为广大观众展现了精彩纷呈的京剧文化,同时也使观众在精神上进行了一次高度的洗礼,更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内容、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梅兰芳》 京剧文化 民族精神
  
  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京剧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特定的流派,这些流派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展示了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其中梅派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2008年末的贺岁大片《梅兰芳》通过“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讲述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传奇的一生。这部影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让观众在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美的同时,更为剧中展现的梅兰芳不屈不挠的抗日民族气节而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高度洗礼。可以说这部电影借助影像为京剧艺术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境界,达到了知、情、意的交融统一,为个体人生意义的实现提高了精神动力。这部影片的出现,为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内容、思路和途径。
  
  一、影片展现了独树一帜的梅派京剧艺术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授受。使大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梨园世家,他8岁学戏,10岁登台,20岁左右就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旦角演员。梅兰芳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表演艺术走向又一座高峰。四大名旦中又以梅兰芳的“梅派”唱腔影响最大、仿效者也最多。在电影《梅兰芳》剧情的推进中,大师曾演过的经典剧目的片段贯穿始终,特别是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中,由余少群扮演的梅兰芳充分展现了扮相俊美、唱腔婉丽、表演优雅的青年时代大师的风范,使观众在满足视觉观感的同时,在听觉上也充分领略了梅派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梅兰芳的唱腔在总体上是以继承前辈旦角演员的唱法为主,长期为梅兰芳操琴伴奏的著名琴师徐兰沅,曾提到梅兰芳的艺术是“通大路,集大成,广博精深”。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唱腔是集传统旦角唱法的大成。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成为当时京剧旦角唱腔的杰出代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旦角唱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另一个成就是用“移步不换形”来诠释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移步”,就是改革,就是创新,“不换形”指的是京剧的本质形态不变。“移步不换形”不但是梅兰芳当时在排演新戏和创作新腔时的一贯做法,而且对当代京剧艺术的改革实践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梅兰芳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京剧艺术大师”,除了他的唱腔上的创新与成就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梅兰芳待人谦和,洁身自好,人品在梨园界内外有口皆碑。梅兰芳不仅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抗日英雄的杰出代表。
  
  二、影片展现了一代京剧大师的抗日爱国魂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时,要始终坚持把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当中。
  
  (一)京剧文化的传播使者
  1919年、1924年和1956年,梅兰芳带着京剧,三次访问日本。影片中记述的是1930年,在政府与民间的支持下,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到美国访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有《贵妃醉酒》、《汾河湾》、《霸王别姬》、《春香闹学》、《刺虎》、《虹霓关》、《天女散花》、《芦花荡》、《青石山》等剧目。梅兰芳一行所到城市有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和西雅图等,共演出72天戏,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著名戏剧理论家斯达克·扬发表评论说:“在梅兰芳的艺术表演面前,我们感到卑微。他的表演已到了完美的地步,将你带到梦境一般的艺术殿堂。”
  另外,在1935年和1952年,梅兰芳两次率团到苏联访问演出,出色的京剧表演和丰富的京剧文化给苏联的表演艺术家与表演理论家极大的启发。
  梅兰芳到国外的数次访问演出,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得以传播,也让外国观众从京剧艺术中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二)拳拳抗日爱国心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优秀文化传递的方式,同时也是某种精神、情操的传递与弘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在影片《梅兰芳》中,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电影《梅兰芳》,在影像的世界中为广大观众传递着中国优秀的京剧文化和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影片传递出京剧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与其它地域色彩强的地方剧种相比,京剧,是无界限的,东西南北都有它的知音,许多外国人称之为“中国歌剧”。京剧,是优秀的 中国文化典范之一,梅兰芳在《谈谈京剧的艺术》一文中曾总结说:“京剧是继承了传统的说唱文学,又加上歌舞表演的综合戏曲形成。它把无限的空间都融化在演员的表演里面,又利用分场、连场、套场,使故事连贯,一气呵成。演员的表演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从传统的表演方法中。可以看出京剧的舞台设计,不是写实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民族戏曲歌舞化的写意风格。”
  电影《梅兰芳》通过“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剧情的展开,让观众在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也欣赏到了一幅幅京剧表演的优美画卷。京剧是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诸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京剧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一)角色行当的多样化
  京剧的行当,从大类来分,分为生、旦、净、丑,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戏曲长期运用角色行当来表演人物,让演员、观众从角色上把握人物的忠奸善恶、富贵贫贱,让观众去考察演员的表演技能。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从学生角色转换到社会角色,尽早地融入社会。
  戏曲的角色行当虽与社会角色行当不尽相同,不过也有相通之处。戏曲表演追求“演什么象什么”,塑造的人物要符合剧中角色的要求,不然,表演痕迹太多有失真之嫌。通过对京剧的欣赏、对京剧角色行当的了解,甚至学唱几段京剧唱段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观念,这对于大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处理好自身与工作、社会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脸谱,即根据人物的类型不同或具体人物性格的突出之处,用各种油墨与水粉在演员的面部以各种色彩、线条。勾画出相对固定的图案。
  脸谱的主要功用是让观众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生、旦是戏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都是正面角色,所以都是面部为不化妆的本色俊扮。脸谱在净角的脸上用得最多,因为净角可扮正面人物,也可扮反面人物。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科学文化、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素质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广博知识,还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全方位教育。
  通过对京剧脸谱个性化的认识,结合京剧优秀剧目的观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音乐的民族化
  民族,“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也必然表现该民族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这个民族心理的外化形式。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京剧的音乐和唱腔无一不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京剧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在其音乐中的外化体现。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存在并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接受各种文化的信息。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心理的特征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对民族音乐文化包括京剧在内了解甚少,但只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设置,民族先天遗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唤起大学生的民族亲切感和认同感。无疑。影片《梅兰芳》通过影像特有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的冲击,可以在激发大学生艺术审美心理之余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一次精神的高度洗礼,从而产生艺术的心理效应,达到唤醒他们民族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者要按照十六大“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教育者要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此同时,更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 《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它利用音乐这一元素,展现了战争之下的爱情和死亡。以此种方式,影片将艺术与人性的尊严和死亡的哲理暗含其中,使得影片更具震撼力。  关键词 《布达佩斯之恋》 爱 战争 音乐 死亡    在众多以二战为背景的德语电影中,《布达佩斯之恋》或许并不是最具有轰动效应的一部。该影片于1998年由诺夫·舒贝尔执导并在2000年获得了欧洲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摄影和最佳导
期刊
摘要 《拉贝日记》是跨文化国际合作下,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它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内涵都具有复调“二重奏”特点。它既是纪实的又是虚构的、既是“主旋律”的又是东方主义的。这是由本片跨国界投资、制作、发行的跨文化电影身份决定的。这“二重奏”或许构建了中西文化社群在各自满足了观影需求后沟通交流的文化平台。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二重奏” 跨文化电影 主旋律 东方主义    以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
期刊
摘要 电影的发展,使得对优秀的电影进行学术思索和学术研究成为必然。重品《卧虎藏龙》可以得出:中国电影要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应是一条正途。  关键词 电影 中西文化融合 《卧虎藏龙》 审美心理    电影的发展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虽然比较其他艺术形式它是这么的年轻,可它再也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杂耍的玩具。现在无论多么“纯正”的学者,多么“清高”的批评家都不会否认电
期刊
摘要 《美丽人生》和《辛德勒的名单》都是描写=战时期犹太人的优秀影片,内涵丰富、主题深刻,但镜头语言风格迥异。从影片创意到剧本风格,直至场面调度都有很大区别,从这种区别中可以看出创意、剧本和场面调度三者有机结合可以产生不同风格的镜头语言,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则是场面调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影片创意 剧本风格 场面调度 镜头语意    爱情和战争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以二战为背景的优秀影片可谓多矣
期刊
摘要 改编已经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重要剧作手法。从创作角度入手,对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小说与影片叙事上的不同,该片的改编技巧主要体现在,主题上“化茧为蝶”的升华,结构上“化零为整”的衍变,以及情节上“无中生有”的改造。  关键词 改编技巧 叙事 解构    2008年末,一部低成本的英国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下简称《百万富翁》)横空出世,很快便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及业界人士的追捧喜爱,这
期刊
[摘要]当今黄金时段“清官热”的热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清官热”。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影响下,个人往往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和期望寄托在某种权威之上;而政治制度上“人治”代替“法治”的传统也使得人们的权益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只能寄希望于某个清官来实施公平。  [关键词]清官热 儒家文化 国民依赖性 影射传统 专制制度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
期刊
[摘要]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汇聚了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安藤政信等巨星,剧情被分成“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审美风格,成功地开辟了一条艺术电影商业化的道路,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关键词]《梅兰芳》 陈凯歌 情爱 孤独    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两个多小时的《梅兰芳》,我一直是怔忡的状态,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孤
期刊
[摘要]中国武侠电影从上世纪20年代发端,至今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朵奇葩,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方式建构着视觉艺术中的江湖世界。武术是武侠电影的核心所在,它在题材、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为武侠电影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不仅使得中国武侠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拥有饱满的民族气度,而且,也或使武侠电影在检讨武术的电影图解化过程中能自我总结,寻求电影艺术不断拓展的路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2046》是王家卫继《花样年华)》后花五年时间、精雕细琢的大作,他曾说:“这部片是我过去所有电影的总结。”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影片中三位女子的命运与爱恋,化作一首又一首的痴情咏叹调。王家卫式的爱情,也从中变奏出来,几位女主人公,各自随命运飘浮,编写着属于她们的主题曲。  [关键词]王家卫 《2046》 音乐 命运    《2046》是什么?是一组数字、一个年代、一间房号,还是一班列车?是
期刊
[摘要]陈嘉上新版《画皮》,一反蒲松龄原著规劝世人的讽喻色彩,也摈弃了以往改编作品中所惯有的恐怖元素,另辟蹊径,着力在人与人、人与妖以及妖与妖之间复杂而诡谲多变的情感关系上进行探讨,把一个因食色而自食苦果的寓言性故事重新打造为一曲温情、凄美、生死不渝的爱情咏叹,并吸纳言情、武侠、魔幻等商业性元素,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在令人耳目一新、刷新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在经典名著影视改编、传统文化资源再挖掘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