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分寸感,或是言说的灾难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观点阐发、评论言说亦是如此。往大了说,思潮的形成、舆论的走势、时风的塑造、民情的变动,莫不与各方面的言说有关;往小了说,是非曲直、毁誉忠奸、见识判断、情绪波动,都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越是重要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就越需要强调分寸感。没有分寸感,或是言说的灾难。
其他文献
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民族古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记录。民族古籍工作过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在又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未来将再创挥煌,迎来更大的成就。
《玻璃城》是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经典玄学侦探小说。现有研究认为该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物件只是作为衬托人物的叙事背景或故事线索,被动且沉默。然而,这种认知不足以解开围绕着物件的种种谜团,也没有看到物件对人物和情节的影响。因此,以思辨哲学论的“面向物的本体论”为理论基础,从“物”的主体性、对语言符号表征的逃离以及无限引退性三方面,可以分析纽约城、破损之物以及红色笔记本这些物件作为本体之“物”的力量。《玻璃城》中的“物”不只是叙事背景,更是具有施事能力的行动者。它们或是人物认知之外的陌生之“物”,或展现了“物
满文篆字仿照汉文篆字创制,是满汉文化深度交流交融的产物。清代官印普遍兼用满、汉和蒙古等文字,在以往各朝极其罕见。清代官印中,以完整32体满文篆字的官刻图书仅有《御制盛京赋》,该书对满文篆字及用满文篆字镌刻的官印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儿童画研究先驱吕凯以透视法绘画为标准衡量儿童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画与透视法绘画之间的差异阐释成拓扑几何与欧式几何之间的对立,他们都消极地看待儿童画。通过对吕凯和皮亚杰理论的批评,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表达问题与存在论问题两个层面上肯定了儿童画的价值。同时,塞尚的绘画构成了梅洛-庞蒂肯定儿童画价值的另一参照:儿童与塞尚共同实践着原初的绘画表达,揭示着大写的存在的意义深度。
同为蜀中名人,张大千对其乡先贤苏轼最为推崇。不仅表现在其穿戴、留髯、拄杖等外在形象之模仿,还于日常生活习惯之吃肉、饮茶也向东坡靠拢。作为绘画大师,大千先生更是利用专长画东坡像、题东坡诗,其中尤善在题诗中援引东坡诗句。众所周知,苏东坡琴、书、诗、画无一不精,成就其为“通人”之“才”,其中诗词最为出众。作为同乡的张大千在其人生与艺术生涯中,以多角度、立体化的“仿化”行为,从外在的模仿转为内在的化用,表现出了对东坡的喜爱与欣赏。
1257年,蒙哥汗兵分四路进攻南宋以图统一全国,并亲率西路军攻蜀。1259年2月起,西路军进攻合州钓鱼城,久攻不下。7月,蒙哥汗命殒钓鱼城,蒙军北还。蒙哥汗身死及撤军产生了一系列的串联事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宋蒙(元)局势影响深远。一阶传导引发了蒙古王位之争与前线蒙军撤退,促使双方出现新统治集团;二阶传导使得宋蒙(元)在博弈中出现和缓期,为双方谋求发展提供历史舞台;三阶传导为双方理政结果引起的实力变化,并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产生了新的局势: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推行“汉法”,促进蒙古国力大幅度提升;南宋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深入公共空间、介入社会空间生产与文化构建的艺术形式,需要兼顾艺术性与社会性。公共艺术自身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所以对它的研究需要突破艺术与审美的单一层面,同时借鉴政治学、社会学、城市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加以多维的阐释与解读。李雷的《公共艺术与空间生产》采用多元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公共艺术的本质特性、生产机制和价值功能等问题。
从动词形态论的视角系统分析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的形态变化现象,使研究者更为客观认识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形态变化语法现象的结构性特征及构成原理。根据形态变化语法词缀的语音结构特征,将鄂温克语动词类词语形态可分为无形结构类型与有形结构类型、不变性结构类型与可变性结构类型、独立性结构类型与非独立性结构类型、终止型结构类型与非终止型结构类型等多种结构类型。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与鄂温克语元音和谐规律密切相关,有多元一体的元音音变规则。
《型世言》第十六回是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仅将杨慎的《内江萧氏双节记》视为《型世言》第十六回素材来源有失偏颇。经过文献疏理考证发现,其素材来源主要有《双节传》《内江萧氏双节记》《双节妇传》《萧门三节赞》《萧氏双节颂》,并辅以庸医治病、官场舞弊、媒婆劝嫁等晚明社会情景。《型世言》第十六回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和反映了病态百出的晚明社会,具有很强的写实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兴起一股美学热,对外国美学成果的介绍、翻译随之展开。这一时期主要介绍的是欧美、俄苏的美学成果,对日本现代美学的引介还只是起步阶段。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国家,自维新变法开始,在包括美学、艺术理论在内的人文社科领域都较早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毫无疑问,这一转型过程必然会受到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因此面临着多重矛盾冲突带来的艰难选择。日本近现代美学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现实状况下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刻反思、批判的理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