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五至”论与帝道、王道、霸道说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xy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鹖冠子·博选》篇写于秦代,其主要思想是五至论。本文由该篇入手,探讨五至论的理论渊源,五至论所涉及的先秦诸子帝道、王道、霸道说,以及各学派对帝道、王道、霸道的不同看法,并对产生此三道说的时代背景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鹖冠子·博选》篇 五至论 帝道 王道 霸道 先秦
  
  《鹖冠子》一书自唐代柳宗元怀疑它是伪书以来,一直被当作伪书。迄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出土,其中《黄帝四经》与该书有不少文句、文意相同或相近,学者不再认为它是伪书,并加以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鹖冠子》的有3本专著:比利时学者戴卡琳(Carine Defoort)《解读(鹃冠子)》,孙福喜《(鹖冠子)研究》和拙著《(鹃冠子)研究》。根据拙文研究,今本《鹃冠子》19篇不是鹃冠子一人所写,也非反映一时一派之作。其中《近迭》、《度万》、《王铁》、《兵政》、《学问》5篇反映鹃冠子的思想。其他大部分篇章反映战国晚期黄老学派的思想,也有的主要反映兵家思想(黄老学在某程度上可包容兵家)。《博选》和《著希》两篇因避秦始皇之讳,写成于秦代。《泰鸿》篇吸收、包含战国以来太一的主要内涵,把本体和元神结合起来,为汉武推行以太一为中心的祭祀奠下理论基础,写于汉武之时。
  《博选》篇是《鹖冠子》的首篇,最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五至”论。下文就该篇五至论的提出,讨论其理论源流,进而探讨与此一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时代思潮之一:帝道、王道、霸道说。
  
  一、五至论的理论源流
  
  《博选》篇开章明义说:“王铁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1a/4)。说明君主治理天下之方,最重要的莫过于尊崇有德有才之士,而非一味专任法制。陆佃解云:“夫专任法制,不以厚德将之,欲以持久,难哉。”(1a/4)可谓深得篇旨。
  那么,怎样才是有德有才者呢?文章提出“五至”:
  权人有五至:一日伯己,二曰什己,三日若己,四日厮役,五日徒隶。(1a/6—7)这应当从德、才两方面来说明五至之士。作者依德、才高低把士分成5等,相信他们对治理国家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因五者的德、才不一,故作者建议君主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
  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1b/5-9)
  伯己者的学、德比君主多百倍,君主“北面而事”,就当自己是学生,拜伯己者为师。什己者的学、德比君主多lO倍,君主“先趋而后息”,把什己者当成学长,向他虚心请教。“人趋己趋”,是君主对若己者的态度与一般人相同,不必特加厚礼。至于“凭几据杖,指麾而使”、“乐嗟苦咄”。君主把厮役者、徒隶这两种人当成下人,更谈不上任何礼遇了。
  君主对待五者的不同态度,反映君主之贤愚以及对富国强兵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同的君主对五者在富国强兵、称王立统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故以不同的方式任用五者,那么治理成效自然有别:“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1b/10)
  这里首先把君主分成3种:帝者、王者、亡主。其次,强调君主对五者的态度不同,关系到国家兴亡,则国家兴亡操诸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重贤者可一统天下,为帝为王;相反则为亡国之奴。可见,五者对于治国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前三者有益于富国强兵,后两者则使国将不国,因此,五至论主张的是明君重用前三者,疏远后两者,最多视他们为奴役即可,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以免贻害无穷。只有重用前三者,才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这样,徒役者流会风从景服。这里提及帝、王、亡主,如要深入分析,必须涉及帝道、王道、霸道,而本篇没有涉及霸道,原因是秦己统一天下,不必再提。帝、王、霸联提是战国思想的一个特征。其三,要求君主重视士,强调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先秦之士多以道统传者自居,与以政统代表的君主相抗衡,他们争取和王侯保持师友而非君臣的关系。因此,作者提出伯己、什己、若己的看法,把士当成君主的师、友,强调他们对君主治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敦煌本注云:“师可以潜移默化,养成帝德;友可以拾遗补阙,匡其王业。”。可见士在君主称雄天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五至者实际上就是作者依德、才把士分为5等。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兴起的士人真材实料如何,对君侯治国、一统天下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已是当时士人自己思考的问题。《博选》篇作者依德、才把士分为5等:能使君主一统天下、成为帝王的,便是伯己者;其次是什己者,再次是若己者。其下则仅可充厮役、徒隶之用。看来,作者是以士人襄助君主治国、统一天下的功效为标准来衡量这五至者的。
  由于《鹃冠子·博选》与《战国策-燕策》有相同记载,故学者怀疑它抄袭《燕策》,并进而推断《鹃冠子》是伪书。然而学者们的这种怀疑却凸显出,自先秦至汉初,五至论在士阶层中甚为盛行。先秦、西汉文献如《吴子·图国》、《黄帝四经·称》、《燕策》、《荀子·尧问》、《吕氏春秋。骄恣》、《韩诗外传》、《新语·辅政》、《贾子·官人》、《说苑·君道》诸篇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记载。兹据此等材料所记之人与事,依时代先后,略加阐明,以见五至论之源流。
  首先是《战国策·燕策》记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为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师事郭隗。郭氏说: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者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王听从郭氏之见,广开言路,尊贤使能,于公元前284年派乐毅率兵攻下齐国70余城,仅遗莒、即墨,一雪父仇。可见燕王采纳此说,的确有助于兴邦强国。看来,郭氏算是五至者中的什己者。此段所记基本上与《博选》篇相同,不同者在于《燕策》说“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霸者”为《博选》篇所无,又“亡国与役处”,《博选》篇说是“亡国与徒处”,徒、役都是地位低下的被统治阶层。。《燕策》说这是“古服道致士之法”,说明以5种方法罗致5种人士是自古以来的“服道”者所用之方。易言之,此法自古已有,非郭氏首倡。
  服道致士之方,可上溯到商代仲虺。《尚书·仲虺之诰》记仲虺告诉成汤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思是成汤若能找到贤能,并事之为师,就能称王,一统天下。若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商朝就会灭亡。仲虺是劝成汤要谦卑治理从夏桀手中取来的天下,有谦则成、骄则败之意。当然,仲虺劝成汤努力求贤,认为汤能得到贤明的帮助,一统天下更没有问题。看来,君主个人的才识、眼光、抱负起着关键的作用。政权存亡,在于君主怎样看待自己与贤臣。如果君主谦虚自下,且能真正选拔杰出人才,则政权能长治久安,否则则亡。这样,君主、求贤、政权存亡,三者有密切的关系。贤能对君主能否一统天下起了重要的作用。《仲虺之诰》虽是古文篇章,然先秦文献如《左传》、《墨子》、《荀子》等分别引用“仲虺”之言、《仲虺之志》、《仲虺之告》共8次。可见,仲虺所说的 师贤为师,应是事实。
  到了春秋时代,楚庄王(前613—591年在位)也能强烈地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吴子·图国》篇记载,吴起曾告诉魏武侯说,楚庄王虽然称霸一方,但仍然担忧臣下没有比他高明的,希望贤人辅佐,且云:“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看来,楚庄王认识到要称王或称霸,关键在于君主有没有自知之明,以及愿不愿意招纳更高明的贤才辅佐政事。另外,根据庄王之言,可见王、霸之别春秋之时已有之。然考诸《左传》所载,春秋人不重王、霸之别,而多重德、力之殊,如《左传》僖公二年记苍葛告晋文公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成公九年记季文子告范文子云:“德则不竞,焉盟何为?这都是小国对盟主国的告诫。春秋晚期,晋叔向在弭兵之盟期间告诉赵文子说:“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则重德重礼乃春秋时人之重要观念。得师则王,得友则霸为春秋时人的观念,到了战国时期,进一步得到发挥。
  另外,楚庄王这一言论一直被后代记载。《吕氏春秋·骄恣》篇称,是李悝而非吴起对魏武侯说了上述那番话。李悝谏魏武侯勿因谋事而当就自骄,说楚庄王因臣下才能不如己而忧心忡忡,并称他自己听到仲虺之言:“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韩诗外传》卷6称赞楚庄王能以臣下见解不如自己而担忧没有贤佐治国为先生。《说苑·君道》篇所记基本上与《黄帝四经·称》篇亦相同。
  写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称》篇云:“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霸者臣,名臣,其实[宾也。危者]臣,名臣,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其实虏也。”。《称》篇此节首次提出5种君、5种臣,并侧重说明它们的不同性质。君的次序先后为帝、王、霸、危、亡,臣的次序先后为帝者之师、王者之友、霸者之宾、危者之庸、亡者之虏。他们的地位明显有差别。帝、王、霸三者都是统一天下的君主,但帝之师的地位比王之友高,而霸之宾又在王之友下。帝、王、霸,其统治境界有高下之殊;师、友、宾,其地位也有上下之别。
  至于郭隗所说服道云云,离《称》篇约百年,偏重阐述君主重用贤士以期收到强国之效,内容重点与《称》篇有别而与《博选》篇同。此两篇所著时代相近,而时代学风已有差异,所以认为《称》、《燕策》、《博选》是对庄王之言的发挥亦未尝不可。
  五至论到了战国末、秦汉时代仍然盛行。荀子后学在《荀子·尧问》篇所言与《吴子·图国》篇基本相同,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这里要注意的是,荀子后学只提王、霸,而没有提到帝,同时也没有把亡臣说成是徒役。
  汉初,陆贾在《新语·辅政》篇指出:“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陆氏也把君主分为帝、王、霸、强、灭、亡6种,并认为不同君主重用不同的臣子,其君道与治境必然有异。而且,陆贾强调君主重用贤能,贤能依等次分为圣者、贤者、仁者、义者。陆氏没有说圣者、贤者是君主的师友,但内涵基本相同。其后,贾谊在《贾子·官人》篇说君主对待不同德、才之士,礼节不同,指出“官人”亦有6等,即师、友、大臣、左右、侍御、厮役。君主待他们之礼节应有不同,“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伯,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待也。”贾谊是在西汉大一统时代提出这种看法,其目的是改变起自草昧的汉帝对大臣的态度,主张礼重大臣,这是他的政论的一大贡献。贾谊提出帝、王、霸等之别,宜是继承先秦遗说。汉已是大一统之国,并没有战国所谓王霸之分,其帝、王之别论指的是国家统治可能达到的不同理想阶段。陆贾、韩婴、贾谊、刘向身处炎汉,仍强调师、友对君主治国的重要性,正说明这一观念为先秦、秦汉思想家所重视。可见,自商初迄秦汉,儒道两家都相当肯定士能辅佐君主一统天下、建立王业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把君主统治天下所能达到的境界,依其高低,分成帝、王、霸、亡主数等;依德、才高下把士人分成师、友、徒、隶数等。这种看法成为先秦西汉士人政论的一个特色。
  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战国之际,各国君主力求一统天下,诸子则提出帝道、王道、霸道说,两相呼应。唯各学派的主张各有偏重,或强调君主重用师友,或强调师友之实际内涵。
  下文讨论先秦诸子对帝道、王道、霸道的看法。
  
  二、先秦帝道、王道、霸道说
  
  战国时期,诸子提出帝道、王道、霸道三道说。不同学派对这三道有不同的看法,各学派内部对此的看法也未必一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罗根泽曾撰《古代政治学中之“皇”“帝”“王”“霸”》一文,本文在此基础上,加以阐明。
  罗氏认为,王始于周,霸始于春秋,而王霸之说,则在战国中叶。王霸之霸,在周代是制度名词,为侯伯之伯,没有战国时期王霸之意。《左传》、《论语》、《墨子》所说的霸,都是制度名词,而非政治名词。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思以仁义易天下,首标王霸二字。罗氏此说,当符合史实。兹先说明儒家对王、霸的看法。
  儒家一般强调王、霸之别,很少提及帝道。孟子分辨王霸之别,强调王道,轻视霸道。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盖孟子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为民制产,这样,天下百姓就会自动臣从,该国自可无敌于天下,进而一统天下。他反对以武力称霸,鼓吹以仁义悦服诸侯。孟子把王道高置于霸道之上,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重义而非利,以仁义道德为评价标准,而不一定以历史事实为判断标准。例如,孔子称赞管仲九合诸侯,然而孟子轻视管子,说:“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虽然管子在春秋时推行霸政有其贡献,但到了战国,时移势易,当时诸侯多言利,所以孟子欲矫其枉,而有重王轻霸之说。
  其后,荀子对王道、霸道也提出了和孟子有所不同的看法。他也以王道为最高的政治理想,但是尊王而不黜霸。例如,他称赞齐桓公重用管子,有大节、大知、大决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他能结合历史和道德两方面,给桓公、管子很高的评价。荀子认为,理想的王者必须“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他指出王者与霸者之别在于:“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修礼者王,为政者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认为,君主当重义,所谓的义,指礼义之统。若君主重义,则能一统天下。成汤因重视礼义,故能一统天下,成为王者。修礼、依礼治国是王者之事。君主若只重视信,虽能治理好百姓,而所治之国只能是强国,只能成为霸者。看来,荀子对王、霸的看法和孟子有别。另外,荀子把国家分配财产所达到的不同程度,分成4等:王者之国、霸者之国、仅存之国、亡国。这是他与孟子的最大差别。
  其次是道家黄老学派,罗氏一文对之没有提及。黄老学在战国、秦汉有很大影响。该派也提出王、霸之分,《黄帝四经·经法·大分》篇说君主参与天地化育,并以明德修身,就可以王天下。若君主掌握法度,大臣遵循事理,则国家称霸。其次是上下一心,则国家强大。再次是君惠臣忠,则国家安 定。再下是臣不失处,则国家堪忧,勉强生存。。很明显,该篇作者以君主的精神修养为标准,认为君主越重视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就越能统一天下,越能更好地治理天下。相反,如果君主不注重精神修养,反而多措意于“形下”的法度建设,讲究儒家的忠惠,则天下更难统一,治理天下的情形也会每况愈下。另外,《黄帝四经·称》篇提出帝、王、霸,上文已详,不赘。《老子》一书提及帝、王,没有提到霸,但帝、王两词都没有政治学之义。《庄子》则“帝王”连用,文中提到的“王”字没有政治学上的意义。
  再次是法家。商君明白提到帝、王、霸三道说,该点罗氏一文也没有提及。《史记·商君列传》记商鞅见秦孝公,他以帝道、王道都不能说动孝公,就改说霸道,结果孝公重用了他。商君说:“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则所谓帝道乃指用三代帝王兴起之道。孝公认为帝道是三代帝王所用之术,不适合亟欲强国称霸的秦国,只有霸道,才能收到尽快强国之效。看来。帝道与霸道之别在于:一用于古,一用于今,古今时势不同,适用于三代之帝道未必能适用于当今秦国。时移势转,治道也不同。商君认为推行帝道之君主的道德比行霸道者为高,这可能与他受儒学影响有关。
  《商君书》应是商君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该书对帝、王未加分别,常常连用。“霸”字少用,全书凡五见,反而常常连用“王”、“强”两字,如《农战》篇说:“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去强》篇说:“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王”是《商君书》的理想统治者和统治境界。国家只有先强大,才能成为“王”之国。为成为强国,商鞅和《商君书》一样,提倡重农重战政策:全国皆农,开垦土地,增加政府收入,如此君国才富:全国皆服兵役,全力作战,才能战无不胜,君国强大。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主张用严刑重法,百姓顺从则有赏,否则处以极刑;又强烈反对包括儒者在内的任何知识分子和知识活动。《去强》篇有一段话极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要点:“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强调用重刑,使百姓成为敢死队,使君国由贫而富,由弱而强。
  韩非的看法和《商君书》基本相同。《韩非子》很少用“帝”,多连用“霸王”,霸与王之义相同。《五蠢》篇最能说明韩非的主张:“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璺,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他强烈反对国民有任何的文艺爱好和活动,反对他们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只能学习官府法令文书,只能当兵或务农(其实两者合而为一,平时务农,战时当兵),当兵作战就能为君国开疆辟土,务农垦田就能为君国增加收入,如此,君国就能国富兵强,称霸诸侯,最后一统天下。
  因此,法家的目标是强调君国一统天下,除了商鞅曾提过帝道外,其后学与韩非就不分所谓的帝、王、霸之别了。
  罗根泽在讨论孟子、荀子、韩非、《吕氏春秋》4家时提出:“后有作者,无以轶于四家之说矣。此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先秦诸子除了这4家外,杂家《管子》、纵横家也谈帝道、王道、霸道。《管子》中有些篇章学属儒家,有些学归黄老,因此下文讨论就《管子》而论,而不把相关篇章归入上文儒家或黄老学来阐明。
  学者对《管子》一书的性质与写成年代,意见纷纭。有学者认为是由先秦至汉武、昭各家作品的结集。有学者认为是管子学派的著作,出自稷下学者之手。然细读《管子》,其内容集儒、道、法、阴阳等家之大成。《管子》不少篇章“王霸”、“霸王”并提,两词内涵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有些篇章对此两词的内涵还是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篇章的思想或侧重黄老,或偏重儒家,或侧重法家。下文分篇说明。
  《乘马》篇从黄老学的角度来看帝、王、霸三者之别:“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君主若能无为而天下大治,则是帝。若君主有所作为,然后天下大治,君主不再为国事操劳,则为王。若君主施政有为,建制立法,即使不自以为贵,而天下能大治,则他是霸主。这样,三种君主之用心与治国的效果成反比,用心愈少而治效大者为上,用心愈多而政治事业未必最好——最重要的是君主能掌握道之枢要。
  《兵法》篇也是从君主掌握“道”这一层面来分别皇、帝、王、霸的。该篇云:“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皇、帝、王、霸四者应有差别。尹注认为前三者皆“随世立名者,其实则一也”,是不合原义的。皇能彻底了解“一”(道),帝只能察觉“道”,对道的了解和把握与皇犹且有间。王之修养达到由“道”落实到人生修养而成的德,其修养不如帝,霸者又是等而下之,用权谋打胜仗以称霸称雄。战国末期,诸子倡言皇,凌帝而上之,故有三皇五帝说。’该篇应该写于战国末期。
  《幼官》篇则从儒家角度来分别帝、王、霸,云:“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该节认为:君主若重用有德有才者则为帝,盖重用德贤则彼辈必多献策建言,有利治国,且臣劳君逸。君主贵在知人善用。若君主自己行仁义,必求事事表率群伦,势必劳疲不堪,然使天下风从景仰,也可为王。霸者则不免要运用谋略、强调以礼乐制度来规范臣民,并以行军来建立威信,所费之心思、力量都较诸帝、王辛苦。这样,该篇是从君主之用心、用人、建立法制等方面来分别帝、王、霸。
  《霸言》篇有一节也从儒家的角度来论王、霸之别:“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尹注:“丰国”指“自丰其国”,“兼正”指“兼能正他国”。所以,霸者使己国强大而已,而王者不仅使己国富强,而且使他国也能进入正轨。这样,王者在道德、政策等方面对他国产生正面影响。该篇又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所谓“争人”,是指争取民心,要争取民心,必先使百姓有土地,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看法和《孟子·离娄上》中“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之说相同。
  另外,《枢言》篇前部份也以儒义来阐释为政之道,认为君主治国要选贤慎贵、慎民置官,慎富务地,重视贤能、民众、土地这3大要素。君主对这三者的重视程度不同,就决定他们的治国水平、境界:“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若君主能重视民众的福祉,必得民心,就能称王。若君主只依靠战士来东征西讨,开疆辟地,以维持政权的稳定,只能称霸。若君主只依靠权贵,而忽视贤能、百姓,那么,国家必然衰竭不振。若君主沉迷声色,玩物丧志,必然国破家亡,成为阶下之囚。《枢言》篇以重视人民为前提,以君主对百姓的态度,把君主分为这4等。
  《山至数》篇记管子对齐桓公说:“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其意即
其他文献
六、东汉之葬制与二号墓中之文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汉时期的葬制。《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注引《汉旧仪》云:“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曹操是死的前一年建造坟墓的,虽然没有明载占地面积的数目,但从曹《遗令》中“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的记载看,与《汉旧仪》中的记载相符。两汉帝陵深十三丈,而二号墓深十五丈,约合汉制三十四点五尺(汉1尺
二○一九年九月下旬以来,美国公共生活中最大的一件事便是特朗普总统弹劾案。这是美国二百四十三年历史上,第三次总统弹劾。约翰逊和克林顿分别在一八六八年和一九九八年被众议院弹劾,但在参议院审理中被判无罪。此外,一九七三年尼克松在 “水门事件”发生后自动辞职,而未面临国会的正式弹劾聆讯。十一月十三日,美国国会举行首次公开听证会,并进行了现场直播。民主党议员、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亚当 ·席夫(Adam Sc
摘要:右旋糖酐铁是由氢氧化铁与右旋糖酐络合形成的络合物,右旋糖酐铁注射液为深褐色的胶体溶液,pH5.2~6.5,可用于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但目前绝大部分市场在售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都存在刺激性强,可导致仔猪注射部位充血、水肿、硬结、变性或坏死等;另外,绝大部分市场在售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在仔猪体内吸收差,往往在注射部位肌肉上出现深深的褐色沉积。国外研究证实,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由于右旋糖酐铁的分子量和蛋白
〔关键词〕生涯辅导;梦想;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冰山理论  【理论依据】  冰山理论:1895年,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指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冰山理论”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现潜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开发潜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保护潜能
村民在家门口下棋。流放犯传授棋艺斯特罗贝克村位于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哈尔茨地区哈尔伯施塔特城,总面积为13.46平方公里,人口为1160人。大约在公元1010年,也就是中国宋朝,斯特罗贝克村便出现了与后来的国际象棋很相似的象棋比赛。至今,到处都存有国际象棋的传说和实物。按照国际象棋史专家的观点,国际象棋是从印度和波斯传到欧洲大陆的。1002年,屈肯堡的京策林担任神圣罗马帝国迈森地区镇守边界的司令
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收获1金6银,排在奖牌榜的第十六位,成绩不甚理想。其中,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出现不少争议判罚。但中国短道速滑队不能把目光集中在裁判的判罚上,更要从自身多找原因,厉兵秣马,为下届北京冬奥会做好准备。这样判罚中国队不服周洋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本届冬奥会上的判罚有点匪夷所思,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中国队到底哪里犯规了!比如在女子3000米接力的比赛中,我们整个超越都是干净的,而且在等待裁
颈椎病 能缓解不易根治长期伏案、久久地看电脑,到哪儿都在埋头玩手机……现代人的注意力都在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上,对自己体内组织器官的悄然退变却不太在意。直到头晕眼花、颈部疼痛,甚至肩手发麻时,才想起去看医生;到被告知这是颈椎病时,才想起治疗,才想起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为了寻找良方,一些人还得借助于伏案,上电脑,查手机……颈椎病是颈部问题的一个统称,其中包括颈椎骨关节炎。由于骨质增生、位置变形引
2012年5月11日早上7点,北京某妇产医院,排队挂号的人已经陆陆续续地散了,因为产科的专家号早已挂完,普通号也在7点05分的时候挂满。医院走廊和过道上,挤满了孕妇和陪同检查的家属。孕妇小蔡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她刚刚怀孕一个月,预产期是明年大年初一,但也可能会提前或推后。“我们想跟医生商量一下,想想办法让孩子早点出来。生个‘龙宝宝’,多吉利啊!”她笑着说。  望子成龙是许多中国家长的传统,加上龙
注意!债券市场有“鲸”出没!早在今年4月,嗅觉灵敏的媒体就已发出警告,呼吁对摩根大通(JP Morgan)绰号“伦敦鲸”的交易员布鲁诺·伊克西尔提高警惕。  面对当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很是不屑,他说“伦敦鲸”搅起的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言外之意是风险可控。但金融市场是如此瞬息万变,戏剧性的桥段很快上演——5月10日,戴蒙在紧急电话会议上用沉重的语气承认该行在合成债券
被四川队横扫,李根加盟新疆后的第一个赛季以这种方式草草结束,尴尬收场。因为出走新疆事件,整个赛季李根都是媒体和外界瞩目的焦点。对北京首钢的始乱终弃,让他背上了“叛徒”的骂名。总冠军或许是他逃出生天、自我救赎的唯一办法。可惜,他的一己之力无法拯救球队命运。李根加盟新疆队的第一个赛季,配得上“彻头彻尾大败局”的评价。  2月21日,北京的天气还有些冷,五棵松体育馆里却热火朝天。CBA季后赛首轮最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