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音乐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它影响着人们意识活动的状态与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美妙的、身心愉悦的感官享受,进而调动主体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生活抑或是学习。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美感教育,为音乐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巧妙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美感熏陶
  人是一种极为敏感的动物,他通过身体的各个感官去感知、认识、解读周边的环境,在不断丰富积累的感官经验中,得到一种全面的学习与成长。通过创设有效的音乐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跳出声音的局限,将视觉、听觉抑或是触觉结合起来,在全方位、多角度的作用下,形成对音乐美感的培养。例如《祖国颂》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欣赏气势磅礴的《红旗颂》来感悟我国的壮丽山河,并培养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自豪与骄傲,进而培养学生浓郁的爱国情怀。在此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一鸟瞰式的总览,巍峨耸立的泰山,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奔腾咆哮的长江,再配之以铿锵有力的旋律,使学生的视觉冲击与听觉享受结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在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中,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使其陶醉在对音乐美的感受中,进而完成对学生美感教育的洗礼与升华。
  二、倡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在感知美中欣赏美
  美感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审美者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击玉成乐,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与感悟,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透彻地感知音乐,解读蕴含其中的美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对此鲜有涉及,抑或只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远未做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倡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使他们在自我感知体验中学会欣赏美。例如《天山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牧马之歌》、《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去演唱这两首歌,使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唱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天山,“从那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如此,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进而形成对美的感悟与内化。
  三、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美感教育对每位学生的成长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应紧跟时代教育理念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准,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深化突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进而为国家与民族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倡导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学具在适应新时期数学教学要求中会越来越凸显出更为重要的实践地位和运用价值。因此通过组织学生及时、恰當地展开数学学具操作,充分地运用数学学具,让学生的数学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绽放,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 数——化虚为实,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  虽然小学生在生活体验和实际经历中有了一些关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课堂上的悬念,即是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态,这种心理倾向可以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探究中去,唤醒学生的惊奇感,让他们神情专注、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  一、 巧妙导入,用悬念引发探究兴趣  在新课伊始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心理特征,精心设
期刊
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阅读、理解和运用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用图形、表格等方式展示地理的本质特性,清晰、明确地表述了地理知识内容,被称为地理科学的“第二语言”。组织学生通过围绕着地理图表展开一系列思维活动,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和跳跃性思维,从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地理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 惊奇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期刊
《认识角》是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感知角的大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徒弟接受了一节市级教学研讨的展示活动,是有关课堂生成性领域的,指定执教《认识角》一课,在帮她打磨的过程中,通过几轮的试上、修改,最终确定的教学预案,自我觉得有如下亮点:  一、小设计“变”出新图形  课的一
期刊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中考书面表达,作文题目越来越活,给出的信息也越来越少,学生要根据少量的已知信息写出80多字的一篇完整习作,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初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作对准确使用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说话时,可以借助手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还有说话的语气来表达。但是写作却大不相同,信息的传达只能通过语言符号。只要我们开始写作,就必须特别注意各种各
期刊
自从我校实施“高效课堂”以后,我先后参加了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培训和省、市组织的“高效课堂”的相关培训,收获颇多,从目前高新中学“高效课堂”改革实施以来的变化来看,这种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课堂视觉上的冲击,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探讨和交流的意识以及学习的效果,都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学生的精神面貌,课堂主人翁意识,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作为管理者,作为教师,我想,最大的收获可能还是思想和观念的更
期刊
陈华忠中师毕业那年,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当时的学校除提供课本、教参外,没有其他的教辅材料;教研活动几乎没有,很少有互听课、外出听课、进修或培训的机会。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支撑着陈华忠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努力成长。  刚步入教坛的陈华忠,本着对孩子的爱陪伴着孩子的成长。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笑脸,听着他们单纯而有趣的问题,让自己保持着一颗年轻朴实的心。凭着一股子的执著,凭着一腔的
期刊
铺镇中学是一所具有优秀传统文化、鲜明办学特色、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农村高中名校。建校六十多年来,校址几经辗转,几代铺中人自强不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学生向城区重点高中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如何继续办好铺镇中学,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铺镇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1800多名在校学生,170多名教职员工,是汉台区规模最大的
期刊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也最能打动人心。本文篇幅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似乎并无难度。  就要给学生们上《散步》一课了,尽管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早已成竹在胸,但我还是反复琢磨,今天能不能和同学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能否和学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顺应儿童天性,挖掘儿童潜能。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