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870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放缓,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恶化。基于此,如何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外向型企业又该如何转危为安,化危机为机遇,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概述,从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其次,分析了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走势;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波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国家。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恶化国际经济环境。恶劣的出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致使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尤其是 2008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自入世 7 年以来首次低于 20%,甚至在 2012 年年底出现负增长。如何度过外向型经济的寒冬,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纷纷应对,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向型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我们依然有必要反思其影响,分析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又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呈现形式更加复杂。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国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持续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周边与之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由此使区域和全球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衰退,其次是降低投资人和存款人的信心,从而恶化银行体系运作,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到相关经济体运行。
  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美国国内政策失误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1.不当的房地产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房利美、 房地美虽是私人持股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特权,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 业务扩张中忽视了资产质量,这成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2.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3.危机暴露了华尔街的贪婪与金融监管的缺失投机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其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其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 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 1/3 的股票,只知道疯狂投机。华尔街以“次贷”包装美国穷人在全世界圈钱,评级机构难究其责,收了好处费,就给这些“创新债券”盖上 5A 标记,欺骗全世界的购买者。华尔街投行对短期债务和高杠杆率(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的依赖高得惊人,贝尔斯等和雷曼出事时,它们的债务中有 25%是次日到期的,它们甚至使用了高达 30 倍的杠杆去获取利润。高杠杆率的确有很高的风险,但也能带来巨大的利润。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也是由从业者的短期行为所致,这就涉及公司治理的问题。 在最近 20年,美国公司CEO的平均任期由9年缩短为6年,管理层为保住职位更倾向于短期行为,而不顾长远风险。此外,从激励机制角度看,体制上激励短期行为,短期公司业绩上升,分到管理层的期权、股票就会升值,这就形成了一种只顾短期收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激励机制。
  (二)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虚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各类金融资产迅速膨胀。虚拟经济通过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实体经濟的运行效率。不可否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正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手段推动了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虚拟经济的产生毕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而且,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因为,虚拟经济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如果投机过度,就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需求,这会引致诸如股票或者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价格迅速膨胀。资产价格泡沫一旦破裂,便会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经济出现衰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过度膨胀。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全球2004年共发行了1, 570亿美元的CDO,2005年发行2490亿美元,2006年发行4890亿美元,2007年第1季度发行规模高达2500亿美元。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也未能幸免。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国内的各种投资者的信心产生危机。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国内A股市场的银行股,银行股大大受损,这与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大规模抛售银行股有关,引起了羊群效应。雷曼兄弟破产的负面影响向中国金融机构蔓延之时,招商银行披露公司持有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受此影响,招商银行几度以跌停报收,领跌银行板块。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宣布出售所持中国建设银行H股5612亿股。银行板块指数以286016点低开,报收于2825113点,下跌4164%。2009年1月8日,银行板块指数以2953125点开盘,最终仍以2909129点报收,下跌3154%。资料显示, 2007年到2008年中国股市跌幅处于全球第三。总之,全球市场衰退、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动荡、市场信心急剧下挫可能会继续影响资本市场。   (二)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进出口行业冲击较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削弱了美国和欧盟的消费,直接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而且汇改以来,人民币处于持续稳步升值通道,尽管2008年12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连续贬值,但截至12月31日,相对于汇改当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仍高达1817%。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累计效应直接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不具备议价能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首当其冲,对美市场出口普遍受阻。自2008年10月开始,中国出口开始下降,2008年全年,中国出口1143万亿美元,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15个百分点。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16亿美元,同比下降2015%;进口798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
  2.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影响有限。我国接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位居第一。报告指出,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受到影响,增加了信贷成本,但其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宏微观经济影响目前为止较为有限。从我国方面看,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155%,达524亿美元; 2009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更是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远远超过去年,达到2561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9%。因此,我国直接投资受到的影响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3.对中国金融行业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全开放,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我国银行国际交易额不大,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是有限的。另外,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从未有丝毫放松。面对这场危机,中国金融界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控制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模式,不允许金融全面自由化。对已经或试图进入中国的金融业务,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设立了必要的準入制度,加以区别和限制,不仅保护了市场,还增强了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开放经济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呈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发展,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传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我国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着眼长远发展,在解决现有的突出问题的同时,还应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进而提高我国对于金融危机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京海等.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J] . 经济学季刊, 2008, (3).
  [2] 王曦. “摸着石头过河” 的经济含义[Z] . “2008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 2008.
  [3] 王鲁慎.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D]. 吉林:吉林大学, 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创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必须对世界经济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效地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艰难调整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全球失衡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应对  2008年
期刊
摘 要:高校行政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之一,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与服务型行政管理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实行服务型行政管理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趋势,进而对构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浅谈。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去行政化  近年来,高校“行政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高校行政化体现在两个方而,
期刊
摘 要:虽然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诸多弊端开始逐渐凸显,无论是在观念、方式、水平还是体系上,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下都显得较为落后,不利于行政管理的长久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定性分析了对我国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间的竞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剧,而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状况而言,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将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实际针对现存问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额改革思路进行了研究
期刊
摘 要: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推进我国现代化系统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行政文化作是做好行政管理的基础,更是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从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现代化两方面入手,探究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分析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基于行政文化的视角对实现行政管理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经济关系中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如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具有中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因素  改革
期刊
摘 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全球经济出现了变革和转型的时期。然而全球经济恢复新的技术新产业引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全球经济短期趋稳态势的可持续性,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旨在走出危机,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美国经济;影响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爆发于自由市场
期刊
摘 要: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即行政审批的申请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营业所在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载于商事登记簿的综合法律行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对工商登记与监管的一次创新,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商事登记制度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其中国际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运行主要特征,它对要素流动的加快具有重要的影响,改变了要素配置的国家与地区结构,从多方面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机制。本文首先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观以及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旨在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要素流动;经济增长;影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商业银行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契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国内的商业银行已不再是当年的绝对垄断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势必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思维与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结合的新模式,成为现阶段银行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视角,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入手,综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