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4日上午,由来自温州市教育系统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考察团一行12人,乘坐国航航班飞往伦敦,开始我期待已久为期10天的英国、法国教育考察之旅。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15:55到达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接机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李教授,在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分乘两车从机场出发前往雷丁城,在灯光的照射下,我们依稀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草地以及远处的点点灯光。进入雷丁城,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繁华与喧闹,更感受不到人声鼎沸的嘈杂。马路只容得下两辆汽车交汇而行,狭窄的道路两旁没有摩天大楼,只有一幢幢三四层的小别墅。进入宾馆,我们发现这个四星级宾馆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小小的宾馆门厅、小小的电梯、小小的卫生间,房间里也没有我们常见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低碳生活的体现吗?我们的许多城市都在追求高、大、全,却少有人思考如何节约资源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6点半,我们去外面看风景。我们住的宾馆后面有一大片的绿地和一条不知名的河,河上有一座很漂亮的圆拱桥,河里有一群天鹅自由自在地游泳,河岸上还有不怕人的白鸽、灰鸽和黑色的鸟。我们很惊叹这满眼的绿,无论是田间地头、公路两旁,还是房前屋后,绿绒地毯般的草坪大片大片地一直延伸到尽头,那么整齐、整洁,似乎每片都有人精心修剪过,回头看看典型英伦风格的建筑——我们住的宾馆,真是漂亮极了,一步一景,我们的照相机在“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
吃过早餐,我们来到街上,街道狭小但很干净,像被水洗过似的,街道两旁三四层的建筑古老、典雅,稀少的行人步履从容,时间仿佛还定格在100多年前。绿树掩映中的街心广场、别墅草地,我们一边走着,一边细细体会着别样的英伦风情,感受着大西洋岛国经历了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深深地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古典气息所感染。
从雷丁到牛津,从伯明翰到温得米尔湖,从爱丁堡到剑桥,一路走来,我们到处看到一片片绿油油、整齐划一的草地,一群群悠闲自在与人共生的羊群、鸟群,一幢幢保存完好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经典哥特式建筑,我们被英国人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做法深深折服,我逐渐体会到,英国是文化之国。文化是一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现在”影响着“未来”。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
最令我们向往的莫过于牛津和剑桥。牛津因闻名于世的一流学府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迹,使它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9世纪建立,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的牛津城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现在的牛津城已经成为了熙熙攘攘的世界城市。剑桥与牛津一样,也是座令人向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居于偏远的乡村小集镇,没有围墙,没有像样的大门,由33个学院组成,800年的哥特式建筑群、狭窄的街道、清澈的康河,河上有10多座桥。其中有一座叫数学桥,是一位数学家设计建造的,不用一根钉子。他的四个学生想寻个究竟,拆卸后再也装不起来,便用铁钉才建好,现在仍通行。当年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境与诗韵可在任何一座桥上感悟。我们默念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驻足其间,在给予牛顿灵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树下,你一定会陷入沉思。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英国文化底蕴的深厚,我们感到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
仅6000万人口的英国却诞生了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人数居世界第二。看似不起眼的英国教育到底蕴藏着什么巨大的能量?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去洞察英国教育的点滴,同样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英国,除了走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雷丁大学之外,我们还到雷丁中学进行了深层次的访问,一到雷丁中学,令我们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学校的校门——只有校牌,没有校门,同行的一个小学老师悄悄地跟我说:“万一这个学校有一个孩子跑出去了怎么办?家长不找学校麻烦吗?”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思考方式。走进学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亲切的表情、对个性的尊重、友好的商榷、平等的对话等;校长与教师之间无论是工作交流还是休息闲谈也都体现出尊重、友好、民主、平等。而且这里的校长和学生们很熟,能叫出多数学生的名字,也很了解一些特殊学生的情况。
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了在学校管理上与国内的几个明显反差:第一,课堂管理是灵活的,不要求整齐划一,所以不同教室上课的人数、形式都不同;第二,课堂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直接经验受到重视,在一个阅览室里,我们看到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环境自由、宽松;第三,课堂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场所,教师很少讲,在好几个教室里,我们看到学生在电脑上设计作品,完成作业,老师只在一旁作个别指导;第四,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在一间美术室里,几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作画,教室四周挂满、摆满了学生各种美术作品,有绘画、泥塑、剪贴、纸制品等,孩子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像不像”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师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们如何涂鸦、怎样随意。雷丁中学的老师告诉我们,英国学生在校时间是9:00到15:00,每节课一个小时,没有课间休息,学生每学期有多次选课机会,每个教室的上课人数决定于选课的学生数,学生流动,教师不动。学生每天在校只有半小时的午餐时间,其余都在学习。在一节中文课上,一位中国教师为6个选学中文的学生上课,师生间作对话训练,当老师问道“你好吗”时,有3个孩子坦诚地说:“我不好,我很累。”可见英国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压力的。
值得我们从跨文化的比较中进行反思的是,中国与英国两种课堂教学传统提出了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问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如何才能避免“为了培养能力和个性而牺牲系统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这个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如何才能改革“以牺牲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代价而换取对有限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课堂教学。
未去英国之前,总以为西方的基础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这次英国之行,让我们对英国的教育有所了解。英国教育要求高,对教师的高挑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国家有课程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重组。课程说明(包括知识点及考试)由考试机构提供,但如何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其途径、方法由教师自己去思考和完成。这里的教师会主动安排每周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当堂完成,几乎没有家庭作业。英国学生的考试并不比国内少,GCSE、AS、A2三次考试成绩均作为依据记录到学生的档案,国家有专门的数据库,以此作为将来学生上大学的重要参考。成绩和名次是学生个人的隐私,教师只会告诉他们每个人在班级所处的位置,但是伦敦《泰晤士报》每年会公布学校的成绩和排名,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会随时走进学校进行全面督查,根据事实、数据说话,将评估报告公布于众,这将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一所学校被评估为不合格就将关闭,校长和教师们都非常紧张。但他们依然认为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始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法国,我们走访了一所完全中学——加布耶尔弗瑞中学,这是法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学校位于法国巴黎亚裔华人区,学校中华人孩子占40%左右,据校长介绍,学校有1100多名学生,100位教师,只有10位行政人员,校长亲自掌管着学校各处的钥匙。法国推行教育平民化、教育全民化,任何一个合法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法国的教育机构分公立和私立两种,与英国一样,法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双轨制,旨在培养20%左右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大多是私立院校),而以培养80%合格人才的高等教育则是敞开大门的,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
法国特别重视数学教育,视语言教育和数学教育为法国教育的两大支柱,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法国总统萨科齐是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给所有教师写信的国家元首。他自称在落笔时是“怀着信念和激情”。就像一位统帅带兵出征,他号召教师:“重建学校的时刻已到。我邀请你们参加,让我们一起领导这场建设,法国已经落后了。”萨科齐提出了革新的模式,要对统一初中教学进行改革,打破现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节奏。总统表示,要精简学校人员、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考虑减少一些课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会尊重,给予每个学生自尊。教师、家长都有权利和义务,法官、警员和思想辅导员都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青少年作表率。
看到英、法教育种种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他们的基础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劣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语言能力较差等。在大型购物商场,售货员在计算物品售价时,离开了计算器就无法计算,收钱时总是一遍遍地数,真是让我们觉得又好笑又好气。
短短十天的英国、法国教育考察,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但我们还是有很多收获,同时也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教师发展中心)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15:55到达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接机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李教授,在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分乘两车从机场出发前往雷丁城,在灯光的照射下,我们依稀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草地以及远处的点点灯光。进入雷丁城,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繁华与喧闹,更感受不到人声鼎沸的嘈杂。马路只容得下两辆汽车交汇而行,狭窄的道路两旁没有摩天大楼,只有一幢幢三四层的小别墅。进入宾馆,我们发现这个四星级宾馆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小小的宾馆门厅、小小的电梯、小小的卫生间,房间里也没有我们常见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低碳生活的体现吗?我们的许多城市都在追求高、大、全,却少有人思考如何节约资源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6点半,我们去外面看风景。我们住的宾馆后面有一大片的绿地和一条不知名的河,河上有一座很漂亮的圆拱桥,河里有一群天鹅自由自在地游泳,河岸上还有不怕人的白鸽、灰鸽和黑色的鸟。我们很惊叹这满眼的绿,无论是田间地头、公路两旁,还是房前屋后,绿绒地毯般的草坪大片大片地一直延伸到尽头,那么整齐、整洁,似乎每片都有人精心修剪过,回头看看典型英伦风格的建筑——我们住的宾馆,真是漂亮极了,一步一景,我们的照相机在“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
吃过早餐,我们来到街上,街道狭小但很干净,像被水洗过似的,街道两旁三四层的建筑古老、典雅,稀少的行人步履从容,时间仿佛还定格在100多年前。绿树掩映中的街心广场、别墅草地,我们一边走着,一边细细体会着别样的英伦风情,感受着大西洋岛国经历了繁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深深地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古典气息所感染。
从雷丁到牛津,从伯明翰到温得米尔湖,从爱丁堡到剑桥,一路走来,我们到处看到一片片绿油油、整齐划一的草地,一群群悠闲自在与人共生的羊群、鸟群,一幢幢保存完好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经典哥特式建筑,我们被英国人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做法深深折服,我逐渐体会到,英国是文化之国。文化是一种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现在”影响着“未来”。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
最令我们向往的莫过于牛津和剑桥。牛津因闻名于世的一流学府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迹,使它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9世纪建立,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的牛津城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现在的牛津城已经成为了熙熙攘攘的世界城市。剑桥与牛津一样,也是座令人向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居于偏远的乡村小集镇,没有围墙,没有像样的大门,由33个学院组成,800年的哥特式建筑群、狭窄的街道、清澈的康河,河上有10多座桥。其中有一座叫数学桥,是一位数学家设计建造的,不用一根钉子。他的四个学生想寻个究竟,拆卸后再也装不起来,便用铁钉才建好,现在仍通行。当年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境与诗韵可在任何一座桥上感悟。我们默念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驻足其间,在给予牛顿灵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树下,你一定会陷入沉思。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英国文化底蕴的深厚,我们感到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行程的智慧之光。
仅6000万人口的英国却诞生了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人数居世界第二。看似不起眼的英国教育到底蕴藏着什么巨大的能量?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去洞察英国教育的点滴,同样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英国,除了走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雷丁大学之外,我们还到雷丁中学进行了深层次的访问,一到雷丁中学,令我们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学校的校门——只有校牌,没有校门,同行的一个小学老师悄悄地跟我说:“万一这个学校有一个孩子跑出去了怎么办?家长不找学校麻烦吗?”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思考方式。走进学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亲切的表情、对个性的尊重、友好的商榷、平等的对话等;校长与教师之间无论是工作交流还是休息闲谈也都体现出尊重、友好、民主、平等。而且这里的校长和学生们很熟,能叫出多数学生的名字,也很了解一些特殊学生的情况。
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了在学校管理上与国内的几个明显反差:第一,课堂管理是灵活的,不要求整齐划一,所以不同教室上课的人数、形式都不同;第二,课堂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直接经验受到重视,在一个阅览室里,我们看到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环境自由、宽松;第三,课堂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场所,教师很少讲,在好几个教室里,我们看到学生在电脑上设计作品,完成作业,老师只在一旁作个别指导;第四,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在一间美术室里,几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作画,教室四周挂满、摆满了学生各种美术作品,有绘画、泥塑、剪贴、纸制品等,孩子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像不像”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师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们如何涂鸦、怎样随意。雷丁中学的老师告诉我们,英国学生在校时间是9:00到15:00,每节课一个小时,没有课间休息,学生每学期有多次选课机会,每个教室的上课人数决定于选课的学生数,学生流动,教师不动。学生每天在校只有半小时的午餐时间,其余都在学习。在一节中文课上,一位中国教师为6个选学中文的学生上课,师生间作对话训练,当老师问道“你好吗”时,有3个孩子坦诚地说:“我不好,我很累。”可见英国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也是有压力的。
值得我们从跨文化的比较中进行反思的是,中国与英国两种课堂教学传统提出了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问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如何才能避免“为了培养能力和个性而牺牲系统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这个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如何才能改革“以牺牲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代价而换取对有限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课堂教学。
未去英国之前,总以为西方的基础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这次英国之行,让我们对英国的教育有所了解。英国教育要求高,对教师的高挑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国家有课程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重组。课程说明(包括知识点及考试)由考试机构提供,但如何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其途径、方法由教师自己去思考和完成。这里的教师会主动安排每周的课程,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当堂完成,几乎没有家庭作业。英国学生的考试并不比国内少,GCSE、AS、A2三次考试成绩均作为依据记录到学生的档案,国家有专门的数据库,以此作为将来学生上大学的重要参考。成绩和名次是学生个人的隐私,教师只会告诉他们每个人在班级所处的位置,但是伦敦《泰晤士报》每年会公布学校的成绩和排名,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会随时走进学校进行全面督查,根据事实、数据说话,将评估报告公布于众,这将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一所学校被评估为不合格就将关闭,校长和教师们都非常紧张。但他们依然认为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始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法国,我们走访了一所完全中学——加布耶尔弗瑞中学,这是法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学校位于法国巴黎亚裔华人区,学校中华人孩子占40%左右,据校长介绍,学校有1100多名学生,100位教师,只有10位行政人员,校长亲自掌管着学校各处的钥匙。法国推行教育平民化、教育全民化,任何一个合法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法国的教育机构分公立和私立两种,与英国一样,法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双轨制,旨在培养20%左右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大多是私立院校),而以培养80%合格人才的高等教育则是敞开大门的,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
法国特别重视数学教育,视语言教育和数学教育为法国教育的两大支柱,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法国总统萨科齐是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给所有教师写信的国家元首。他自称在落笔时是“怀着信念和激情”。就像一位统帅带兵出征,他号召教师:“重建学校的时刻已到。我邀请你们参加,让我们一起领导这场建设,法国已经落后了。”萨科齐提出了革新的模式,要对统一初中教学进行改革,打破现行教学方案和教学节奏。总统表示,要精简学校人员、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考虑减少一些课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会尊重,给予每个学生自尊。教师、家长都有权利和义务,法官、警员和思想辅导员都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青少年作表率。
看到英、法教育种种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他们的基础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劣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语言能力较差等。在大型购物商场,售货员在计算物品售价时,离开了计算器就无法计算,收钱时总是一遍遍地数,真是让我们觉得又好笑又好气。
短短十天的英国、法国教育考察,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但我们还是有很多收获,同时也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