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证了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正确性和紧迫性。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显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3-0244-01
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2月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建立了以年末从业人员人数、资产总计及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为指标的新标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总数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O%,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制造、生产、销售,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3%,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的智密型企业组织。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GDP和社会销售额的5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税收的40%以上以及出口总额的6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75%以上。另外,发改委的数据还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截至2003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比2002年增加14%。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6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6%。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37000多亿元,比2002年增长43%。
高新技术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高新技术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2002年中国53个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达到28338家,年末从业人员349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15326.4亿元,工业增加值3286.1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8%和25%。2002年,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大专学历以上从业人员达到了36.5%,企业R&D经费支出为314.5亿元,投入强度为2.37%,被认定的区内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则达到2.9%,远高于全社会企业平均投入强度0.5%的水平。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1992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仅为19.62亿元,2000年为405.61亿元,增长了20多倍,但另一方面其投入强度则从1992年的6.61%下降到了2000年2.77%。即使是科技型企业集中度非常高的高新技术区内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研发投入强度也仅为2.9%,低于1999年以前民营科技企业最低3.98%(1997年)的投入强度。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下降,对于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创新型国家来说,是一个必须扭转的严重问题。
科技企业盈利能力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说明技术创新与财富创造之间还存在盲区。科技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财富效应,是衡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指标。为分析中国科技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笔者选取了2003年年报公布的上海、深圳两市上市公司100强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很不乐观。2003年科技百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7%,同年两市A股平均收益率是9.175%;2002年科技板块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是6.84%,当年股市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5.215%。2001年科技板块净资产收益率为10.48%,当年两市平均收益率为4.45%。从2001年至2003年科技板块的净资产收益率在不断下降,而且几乎下降了一半。科技上市公司是科技企业的优秀者,占有的科技资源、资金和市场资源都要优于一般科技企业,其盈利状况的不理想也可以视为是整个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因此,如何打通科技创新与财富创造之间的障碍,形成科技创新与财富创造的良性循环,应该是未来发展科技企业的政策重点。
科技型企业成长并未纳入整体制度安排之中,政策力度、强度以及准确程度都需要加强。发展科技型企业一直是科技主管部门和经济主管部门的主线,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产业引导政策。从创新基金的整体运作效果看,对获得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已经拥有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国来说,每年5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很难起到大规模激励创新活动的作用。财政政策支持的主要缺失更主要地表现在政府采购制度的缺陷上。在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安排中,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产品采购基本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主要集中在所得税的减免上。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三免三减半”以及研发投入可以进行税前抵扣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成长期后的企业激励效果比较明显,但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尽管出台了多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事实上难于使用这些所谓的金融政策。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仍然限制着其快速发展。在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上,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18号文及补充文件。该政策的出台对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类似的政策少且缺乏整体考虑。
综上所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主体,需要在国家和政府制度设计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进而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系统培育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国先,于代松.阻碍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两个问题 《四川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迟宝旭,李友华. 制约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深层原因剖析 《科技与管理》2 0 0 2年 第2期
[3]仲崇峰,段万春.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下旬刊)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3-0244-01
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2月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建立了以年末从业人员人数、资产总计及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为指标的新标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总数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O%,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制造、生产、销售,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3%,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的智密型企业组织。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GDP和社会销售额的5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税收的40%以上以及出口总额的6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75%以上。另外,发改委的数据还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截至2003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比2002年增加14%。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6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6%。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37000多亿元,比2002年增长43%。
高新技术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高新技术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2002年中国53个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达到28338家,年末从业人员349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15326.4亿元,工业增加值3286.1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8%和25%。2002年,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大专学历以上从业人员达到了36.5%,企业R&D经费支出为314.5亿元,投入强度为2.37%,被认定的区内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则达到2.9%,远高于全社会企业平均投入强度0.5%的水平。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1992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仅为19.62亿元,2000年为405.61亿元,增长了20多倍,但另一方面其投入强度则从1992年的6.61%下降到了2000年2.77%。即使是科技型企业集中度非常高的高新技术区内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研发投入强度也仅为2.9%,低于1999年以前民营科技企业最低3.98%(1997年)的投入强度。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下降,对于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创新型国家来说,是一个必须扭转的严重问题。
科技企业盈利能力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说明技术创新与财富创造之间还存在盲区。科技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财富效应,是衡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指标。为分析中国科技企业的财富创造能力,笔者选取了2003年年报公布的上海、深圳两市上市公司100强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很不乐观。2003年科技百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7%,同年两市A股平均收益率是9.175%;2002年科技板块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是6.84%,当年股市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5.215%。2001年科技板块净资产收益率为10.48%,当年两市平均收益率为4.45%。从2001年至2003年科技板块的净资产收益率在不断下降,而且几乎下降了一半。科技上市公司是科技企业的优秀者,占有的科技资源、资金和市场资源都要优于一般科技企业,其盈利状况的不理想也可以视为是整个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因此,如何打通科技创新与财富创造之间的障碍,形成科技创新与财富创造的良性循环,应该是未来发展科技企业的政策重点。
科技型企业成长并未纳入整体制度安排之中,政策力度、强度以及准确程度都需要加强。发展科技型企业一直是科技主管部门和经济主管部门的主线,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税收激励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产业引导政策。从创新基金的整体运作效果看,对获得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已经拥有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国来说,每年5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很难起到大规模激励创新活动的作用。财政政策支持的主要缺失更主要地表现在政府采购制度的缺陷上。在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安排中,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产品采购基本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主要集中在所得税的减免上。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三免三减半”以及研发投入可以进行税前抵扣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成长期后的企业激励效果比较明显,但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尽管出台了多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事实上难于使用这些所谓的金融政策。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仍然限制着其快速发展。在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上,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18号文及补充文件。该政策的出台对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类似的政策少且缺乏整体考虑。
综上所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主体,需要在国家和政府制度设计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进而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系统培育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国先,于代松.阻碍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的两个问题 《四川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迟宝旭,李友华. 制约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深层原因剖析 《科技与管理》2 0 0 2年 第2期
[3]仲崇峰,段万春.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