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中的“成长小说”类型化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整本书阅读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找到阅读方法,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学生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外国名著感到陌生,甚至排斥。本文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究一种阅读策略——类型化分析。
   关键词:整部阅读 中学生 成长小说 策略分析
   在整本书阅读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找到阅读方法,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学生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外国名著感到陌生,甚至排斥。本文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究一种阅读策略——类型化分析。
   一.何为“类型学”和“成长小说”
   1.“类型学”的含义就是将不同时代、地区、语言、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找出他们所表现的人类共有的情感和艺术是共通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要试着比较不同时空的文学经典在题材、人物、情节、主题、体裁等方面的类型特征,同时还包括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在精神品质和美学特征上存在的一种契合。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课外经典选读的有限作品中,要选取有同一类型倾向的作品,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我认为,利用这种策略是找到整本书阅读的一条通路。笔者将其中《大卫·科波菲尔》、《家》和《高老头》三部作品归为一类,即“成长小说”。
   2.成长小说的概念起源于欧洲,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学类型。内容為描写主人公由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主人公们经历人生的种种转折,成为一个立体成熟的人,同时反映作者的不同价值倾向。这种成长是主人公寻找自我、了解社会、认识时代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自我道德和心理成熟的过程。这种小说类型无疑特别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倾向,像游戏中要冲过重重关卡,主人公们要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在自我中心主义旺盛的青少年时期,如何建立独特的有尊严的自我是每个懵懂的青年最关心的。而成长中的主人公正是他们可以投射的对象。
   二.“成长小说”的类型化特点探究
   以《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家》三本成长小说为例,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共性,找到其结构上、主题上、人物上的异同,对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指导。下面试举几例:
   1.都反映个人成长与时代的关系。每个人都属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很少有能具备超越自己的时代的卓越眼光和见识。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去评价过去的人,会轻易的判断出功过是非,但是当我们身处自己的时代面临不同的选择又将何去何从呢?
   三本小说,在讲述主人公成长轨迹时,都向我们展开了那个时代五光十色的画卷。
   狄更斯笔下19世纪英国的底层人民,他们被剥削但不失人性的光辉。本书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司法界的黑暗和议会对人民的欺骗,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卫依然能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天性,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坚持,同时鼓舞人们乐观的面对生活。
   巴尔扎克笔下的法国处在风云变幻,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占了上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是农民流离失所、贫富悬殊、犯罪大增、金钱成为社会地位的第一杠杆,曾经至高无上的贵族要给新兴资产阶级让位。拉斯蒂涅人性的泯灭,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的丑恶乃至溃烂。
   巴金笔下的觉新与觉慧两兄弟,生活在五四运动之后,旧的已经被打破新的还没有建立,觉新就生活在新旧两种思想的夹缝中,最终选择向传统的封建伦理妥协,这造成了他生活上的悲剧。觉慧虽然全面接受新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斗争方式,他的抗争现在看来是幼稚的,他的爱情也是不成熟的,同样发生爱情悲剧,最终脱离家庭。两兄弟用个人的选择,甚至生命的代价来检验哪条道路才可以寻求自由、解放与幸福。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时代、社会是比较遥远和抽象的名词。通过这三部小说,他们可以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流变。成长小说因为其内容就是描写主人公外在和内在的成长过程,而成为最好的体现人物性格流变的例子。在这三部小说里,主人公的性格或思想都随着他们的遭遇和见闻而变化着。
   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过程是他在思想观念上逐渐成熟的过程,如他对婚姻爱情的认识是变化了的,最初他选择了朵拉作为妻子,但是两个人在性格和生活理念上并不般配,朵拉去世后,他发现艾尼斯才是他的灵魂伴侣,两个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一个善良、聪明、真挚、勤劳的青年形象得以确立。
   拉斯蒂涅穿梭于伏盖公寓和贵族府邸,他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他的人格感逐渐降到最低,可以获得尊敬的高贵品格在他眼里已经一文不值,只有不断的攫取金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现实的成功与灵魂的救赎中他选择了前者,曾经想坚持的“勤奋”、“清白”与亲情都被他抛诸脑后。一个无耻、自私、堕落的青年野心家形象就树立起来了。觉新的成长无疑是在家庭悲剧里完成的。他逆来顺受的接受家族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个人的主观感受降到最低。最终他失去了所有幸福的可能,他的转变与反抗就是鼓励觉慧脱离这个家庭。一个压抑、无奈、痛苦、自省的青年形象得以塑造。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流变性,在于人物的遭遇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能够抓住这种流动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重要手段,而这种饱满人的人物形象又是在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下才能够充分体现的。抓住人物性格转变的几个节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更能帮助学生透视整部书的主题思想。
   3.都体现成长中的“精神引路人”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时期人们思考的是“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在这个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此时他们需要一个模仿的对象——“精神引路人”,这“个精神引路人”可以是父母、长辈、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在本文分析的三部小说中“精神引路人”对主人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孤儿,但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不但给他带了人间的温情,同时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指引。贝西姨婆用智慧给他引路,她曾对大卫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自卑自私,决不可弄虚作伪,决不可冷酷无情[1]”,大卫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始终保持着正确的价值观,用纯洁正直的灵魂诠释着人性的光明,給误入歧途的灵魂或身处困境的人带来温暖和启迪。艾尼斯虽然和大卫年龄相仿,但“她浑身上下笼罩着一种宁静的气息,在她身上——一种安宁的、善良的、平静的神气[2]”,她用发自内心的深沉悠远的爱情指引着大卫,她是大卫人性美的完善者。
   有正面的引导使人完善,也有邪恶的引诱使人误入歧途,拉斯蒂涅碰到的就是反面的精神引路人。
   第一个是贵族鲍赛昂夫人,她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的领袖人物。她教诲拉斯蒂涅“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3]”,“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4]”。拉斯蒂涅对这些极端利己主义的话心领神会,同时,他看到鲍赛昂夫人出走巴黎,这是没落的贵族向资产阶级所代表的金钱力量的一种妥协,无疑给他带来很深的触动。
   第二个是逃犯伏冷脱,他是典型的底层人物,他没有贵族华丽虚伪的外衣,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他看清当时社会腐败的本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都是用道德的堕落来换取成功,所有人都信奉金钱和权势。伏脱冷对社会的透彻分析,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生哲学深深影响了拉斯蒂涅,使他埋下了野心家的种子。
   第三个是高老头,他用金钱表达对女儿深沉的爱,但是他的女儿们在他垂死之际,无视父亲对她们的最后呼唤,继续寻欢作乐,没有一个人来看他。“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他们就会来了,会把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5]”拉斯蒂涅看透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和忘恩负义,他认识到这个时代信奉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已成为常态。在小说的结尾处,“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6]”至此他完成了向一个资产积极野心家的蜕变,走向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深渊。
   在《家》里的觉新可以说生活在对立的精神指引中。觉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那些启蒙刊物。但在新旧思想的激烈撕扯中,他更倾向于传统的思维行为模式。他想通过妥协换来生活上的稳妥和谐,他不能从长辈那里得到指引,因为他们的生活早已是荒淫腐朽不堪,经验主义这时已经没有意义,显然他不想过前两辈人那样的生活。“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也不会有幸福[7]”,正是因为缺少精神上的指引者,觉新在人生选择上进退失据,带有一种迷茫的色彩,一个青年的悲剧在于没有未来,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变成了一个社会上的多余者。
   以上三个主公,分别有着正面、反面和缺失的精神指引者。这些指引者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成人物形象的完善,更是作品主题思想或价值倾向的体现者。抓住这些精神指引者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关键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三本著作归为成长小说这一类别,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这种类型学视角下的文本解读,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众多的人物、庞杂的情节里迅速抓住整本书的脉络。
   成长小说也是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的一类小说,里面人物的遭遇、困惑都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很适合作为他们的入门读物。这个时候教师加以引导,同时引入课外的阅读资源,比如同类型的《红与黑》《麦田的守望者》《人生》等。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这一类型的经典名著,也就可以激发他们对整本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方法。
   将经典名著通过类型划分进行解读,是笔者对整本阅读策略的初步探索,相信在教材编者、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整本阅读会真正成为一种常态,让经典不再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2]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译林出版社,2017
   [3][4][5][6]巴尔扎克.高老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CJSD19-65)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成都医学院)
其他文献
2020年的小学毕业生因疫情无法像往常一样毕业,根据政策背景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选定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考查。本文以六年级毕业“微项目”设计与探索过程为例,从把握内涵、强调真实、对接学科、深度参与、重识起点几个方面,探讨对项目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内容摘要:“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普遍渗透于日本的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物哀幽玄”是远古的日本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追求、探索并思考客观事物的产物。其成因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縄文时代对植物的深厚感情,弥生时代对“植物的世界”崇拜与亲近。通过稻作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纤细的性格和多神论的信仰。在肥沃的稻作文化的土壤上,形成了“物哀幽玄”之美学。“物哀幽玄”之美代表了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体
内容摘要:悲剧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而中德两国因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在悲剧创作上有其差异。本文从两国审美观的形成以及悲剧的产生入手,分析中德悲剧作品中体现出的审美差异。从中可看出中德文化差异,这可给理解德国文化提供更为清晰的视野。   关键词:悲剧 审美 中德 文化差异   悲剧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而中德两国因地理环境、历史发展
内容摘要:诗歌是极具概括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从字面上理解只能肤浅地了解一下作品,很难在心灵深处受到洗礼,当我们深入作家生活的轨迹,结合作家生平的点点滴滴,我们就能对作家的思想情感产生深切的领悟,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关键词:诗歌 赏析 教法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前一年,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其一生写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实,写诗如此,作为一个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和付出。只有家长与老师亲密合作,建立起家校共育的伙伴关系,才能护佑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本文通过智慧型的陪伴,实现了家校和谐共育。
近几年,A-Level数学已被纳入到国内课程体系之中,通常称为隐性必修科目。自2020年6月之后,CAIE数学考试正式运用新版考纲,其中主要是在某些单元的知识点上有所改变,另外在模块单元层面也进行了一定调整。想要在该科目中赢得出色的成绩,必须熟悉新考试大纲,为后续教育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任务,而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档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管理建设的真实记录和开展教学研究的依据条件,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中小学教学档案的管理有所启发和帮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语文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而语文是一门十分
目标设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之中,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提升学生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制定大目标、分解阶段目标、引导反思、巧设评比等方面,发挥目标的激励驱动作用。
内容摘要: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这类课文的教学却存在学生无动于衷,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解决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不足,需要通过搭建桥梁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聚焦语言来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扩展延伸来深化课文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革命传统题材 课文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