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活技能训练?为视障学生康复发展服好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拓创新,强化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人类智能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在对视障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培养方面,这一理论由显重要。对视障学生来说,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活技能的掌握,只能靠倾听或触摸来感知。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视障学生的听觉和触觉“发达”的特点,多元智能,因势利导,培养视障学生自主探究,不断提高生活和生存技能。
  与普通学生相比,视障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和对内容的把握程度上。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时,要充分调动视障学生的感知觉,通过信息传递的改换,从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训练他们各种感知和生活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为他们融入生活、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身上,只有一种或几种智能是他的优势即最佳智能。对视障学生也是如此,无论哪种智能一旦成为他们的最佳智能,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帮助去挖掘他们的这一智能(所谓强项),引导他们走向适合他们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自主发挥、充分发展,从而练就更多地生活和生存技能,获取最大的成功或成就感。
  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视障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被家长、老师及他人所替代的原本属于“自我服务”的内容太多,无意中滋养了一些视障学生的惰性,近而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了“别人对我的帮助都是应该的”自私心理。表现为主动参与性活动不强,不善于自食其力,致使活动参与意识的比较差,学习知识和技能训练只是机械地记忆或模仿,不去下功夫弄懂、掌握乃至应用。分析其原因固然与他们生理上的残疾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替代的成份太多,强化他们自主参与意识不够,带领他们深入实际训练不足。因此,在训练活动中,我们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的场所和氛围,使他们在训练中变被动为主动,便坐享其成为自食其力。
  首先,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感受体验。有个名人说过:“最有价值的训练是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对视障学生来说,不仅靠训练来掌握技能,而且更靠掌握适合其特点的训练才能内化为技能。因此,让视障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探索生活技能的训练是培养他们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
  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由于视障学生的视力残疾,造成他们思维能力受到局限,遇到以往没有接触到的或比较抽象的技能训练起来有一定难度,很易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失去了接受训练的兴趣与信心,不利于生活技能的培养。为了避免这些现象,让视障生愿训、想训、会训,树立训好技能的信心,我设计 “动手做做看”的训练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动手实际操作,解决了视障学生在“空洞乏味”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激励学生思考、探索,尽享成功的快乐。
  其次,联系实际,开阔视野,检验评价。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会利用自己的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透彻地理解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
  对视障学生来说,视力残疾使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视障学生知识面较窄,这也是不利于他们参与生活技能训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们综合考虑任教学科以及康复训练等与视障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带领他们结合身边实际去发现、挖掘和解决问题,对训练视障学生生活技能叶十分有效。当然,这样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爬山、春游、参观学习等,有时还结合热播的电视剧、近期热门话题等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实际体会学习各学科的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减少了视障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感官认识上的不足而产生的畏惧感与枯燥感,对培养视障学生在掌握生活技能和主动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多重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则更需要教师因地、因时而异,抓住时机,促成综合技能多方面提高。
  在教学与康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构建适合自己生活和应用的新技能网络,内化为学生自身技能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主动生活技能的手段。为克服视障学生参与活动的惰性,培养他们资助训练,我们还要具有“大教学观”,在任教任一学科或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适时安排他们把相近的技能点做对比,或者是语文、或者是数学、或者是校本、或者是综合实践等课程,即便是日常言语交流,也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归纳或总结,强化并内化为生活实用效果。
  三、拓展空间,求真务实,培养学生个体发展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训练技能,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新课标提出,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环境,视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把视障学生培养成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需要他们具备: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生存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
  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领悟到,面对视障学生,在生活技能训练上要强调的是理性和应用的质而不是获取信息的量,要鼓励他们自我训练,或与教师进行探究和交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而进行各种自主与合作的交流,改变生搬硬套、被动模仿的训练形式,把自主训练活动与合作探究交流作为视障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本领的最有效手段。
  总之,视障(特别是视多障)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的双边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训练,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氛围,激发视障学生敢于创新实践、鼓励他们全員参与,为视障学生不断康复与全面发展服好务。
其他文献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记录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字更是优美,尤其是那美妙绝伦的文言文。文言文,它那精练的语言,跳动的韵律,质朴的道理,深藏的意蕴,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学的经典,是文化的精品。  为了使青少年更加能了解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文言文,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每一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共七个单元,而文言文和诗词就占了两个单元——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这两个单元一共
期刊
一、习惯是什么  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一般是指长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我个人更喜欢网上搜到的解析: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二、如果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会带来什么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不同程度地落实于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前进,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时而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担忧。
期刊
一、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当前的课堂主要采取“老师问,学生答”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将学生提问引入课堂,教师应与时俱进,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学生主观思考的集中体现。应以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巧妙创设计提问情境,使学生趣中生智。  (二)教授合理的提问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期刊
一、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一)激励性语言改善了师生关系  过去教师是“警察或法官”,課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9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语言激励,并在受到教师语言激励后,乐于跟随教师进行活动。  (二)恰当的语言激励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及时激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如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回答出来,真了不起!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可是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虽然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作文教学中,但是效果甚微,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依然怕写作文,作文中普遍存在抄袭、杜撰、程序化等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他们缺少习作方法,感觉无素材可写,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因此习作水平很难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
期刊
“身教”则是指老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这既是对老师的严厉的要求,也是老师能引以为傲资本,据经验论之,若干年后学生也许不记得老师教了多少知识,但也许记得老师的气质、修养、品格,可见做一个老师不易,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教育的资源,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有老师说:“我不敢说自己能给学生多少积极的影响,只求尽量不误人子弟”。此语多么沉重,因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会反思:怎样做不误人子弟?十一学
期刊
一、建设昂扬向上的精神家园  幼儿园的风清气正,员工的敬业、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追求优质教育的态度,是靠园长的思想引领、人格魅力的影响,班子成员的表率,以及富有成效的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活动,长期形成的园所文化,这种文化的力量时时刻刻影响着、凝聚着职工。  (一)园长和班子成员要做教职工的表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建园初期和改革时期,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做给职工看,领着
期刊
我们班的班长张平是一个全才,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各科成绩都很高,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各位任课教师都很喜欢他,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如此,张平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夺得800米长跑第一名,带领全班取得一等奖。在艺术节活动中,指挥大合唱,独唱等等,多才多艺,很讨人喜欢。在班级管理中,他认真负责,敢作敢为,班级的学习纪律都井井有条,有这样一位班长,我觉得非常放心,因此我对他的关注尤其多一些。  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