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生态与引导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舆论生态与引导的反思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一个国家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使中国经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考验。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了抗疫和舆论两个主战场。舆论作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重大公共危机中能发挥凝聚人心、共克时艰的重要作用。中国在抗疫舆论战中所形成的生态特点是中西舆论战成为博弈的新常态、舆论营造与引领能力不强、“信息茧房”效应造成舆论极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打好舆论宣传战的主动仗、用民间外交建设国际舆论生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等舆论引导策略。
其他文献
生命政治本质上就是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生命,其目的在于规训出驯顺且符合政治权力要求的有用的主体。生命政治学的这一过程是主体化和去主体化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命政治学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治理术。福柯认为人口是生命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以“人口统计学”为代表的统计技术可以对生命进行全方位管控,在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它让我们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从“赤裸生命”变成了“透明生命”。对于中国而言,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修身”具有生命政治学的内涵,并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的生命政治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完全可
生命政治是直接作用于生物性生命以力求使人活的政治。将生命政治归结为治理术,很容易使其简单化为纯粹的政治权力批判理论。有不同的生命政治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是其中一种。新冠病毒催生的生命政治的出场,意味着政治或权力的地位凸显,意味着例外状态的开启,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着力保护生物性生命的时刻,意味着科学尤其是医学具有了法律效力与政治效应。我们需要摆脱“生命政治本身就是恶的”观念,努力构建一种建构性的生命政治学,这要求放弃几个设定:第一是主权者必恶的设定,认识到生命政治的进步性和无奈性,不能只强调权力的任性和溢出;
“中国之治”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型国家治理道路,推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志,并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之治”是对外开放之治。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支撑“中国之治”的经济基石。“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抉择,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全球治理,并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造福中国并惠及世界,成为
闲暇资源的日益充裕并不必然带来居民的休闲认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一种关于休闲认同的解释:个体休闲认同依赖于其所在文化对休闲的规定。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80个国家居民休闲认同数据以及世界银行的各国人均GDP数据,建构文化圈与国家两层文化框架,考察各国经济指标对居民休闲认同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文化对休闲认同的经济基础有不同的规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能够普遍提高居民的休闲认同,但经济效力的强弱在各文化中存在异质性。
研究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而明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具有重要意义。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 12软件,通过关键词筛选和词频统计对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历经曲折探索、再度探索、稳步发展和丰富完善四个阶段,其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不断升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不断丰富。
基本医疗保险是影响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制度因素。本文采用CGSS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并从心理中介论、收入分层论和社会融合论的视角就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2年,参与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但2017年这一作用仅在农村居民群体中呈现显著效应;(2)安全感和公平感是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中介变量;(3)2012年-2017年,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中低收入居民幸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扩大内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结构性”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缓解当前我国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产生的矛盾,应加快构建生态型生活方式,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规章制度、生产方式、消费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型转变,共建美丽中国。
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介影响之下,以读者为重点的研究迅速成为当前文艺研究的主要阵地,读者这一要素以及与其必然有诸多关联的文学传播也成为解读文艺文本的重要切口。就当前文艺传播的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及其衍生艺术形式都已被纳入新媒介传播体系,新媒介的传播规则也被深刻嵌入文学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之中。换言之,只有进入新媒介传播通道且符合互联网的传播逻辑,文艺作品才能在最广泛意义上获得被认识、被理解的可能。当然,由于新媒介在技术层面上的变革以及由其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社会整体认知方式、文化思潮和审美心理的变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开创与发展,遵循的是如下逻辑:第一,国内部分仁人志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其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于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第三,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