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一处高20米左右的小土山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米,风景如画。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
  遗址揭露面积近1800平方米,已发掘深度1—2米,清理出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中型房址1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房址6座、保存较好的大小墓葬88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84座等遗迹,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制玉制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确定黄山遗址是距今5300—4500年间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具有大型玉器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后居”性质的F1和F2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规划整齐、体量宏大、结构复杂,保存之好国内罕见,长方形“工作台”几近完整,室内器物琳琅满目。屈家岭文化作坊密集,坊内磨玉石用砾石质磨墩密布。以酋长级大墓M18、M77和一批玉石工匠墓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墓地等级森严,人骨保存较好,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类墓的标志。
  已有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间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近日一座在汉墓底下露头的仰韶早期墓葬M105中,出土了1件人工打制的独山玉料,可能将独山器加工提早到距今近7000年。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马俊才)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加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很多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其目的是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教
从1980年9月作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年级的学生随老师前往洛阳及郑州一带实习,到今天因为工作之需还经常去洛阳开展考察,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体会,心中也时常对这座华夏古都抱有敬仰和感恩之心!  在考古学家心目中,“中国”有着多重含义,包括政治意义的中国、文化意义的中国,文明意义的中国等等。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但又相互交织的时空图景和历史内涵。但无论如何,考古学家论说 “最早的中国”肯定离不开洛阳。  
近年来,社会倡导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其中对产教融合培养机制进行建立与完善较为重要,较为必要,为了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攻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文章分析了5G背景下应用型
本文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对空间规划体检评估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探讨,构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约80个参数的指标体系,借助大数据及传统数据,使用指标完成率的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规划对策和建议。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和评估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的体征和运行状况,对于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空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引发的行业体制、机制变化等复杂因素,城乡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规划院")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应对,引起了业界的多方关注和思考,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发展思路,规划院自身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文章分析了规划院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从转型发展的角度,谋求以融合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通过观念、技术和机制等多方位的融合,实施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