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是如何演变成刚需的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_CBSC_C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疾险、癌症险、大病互助计划、抗癌互助计划现在非常流行,感觉基本就要普及了,尽管人们拥有的保额各不相同。
  流行到什么程度呢?第一,我8年前在上海做过一个1600多份的调查问卷,发现居然70%的人买过重大疾病保险;第二,多年来,寿险业成交量最大的长期保障产品就是重疾险,各种“福”横行天下,是不少寿险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来源;第三,这两年兴起的网络互助平台,一举俘获超过1亿客户,而且客户数量还在飞速增长。
  我们不禁要问,重疾和癌症保障产品如此流行,几乎演变成了刚需,到底是为什么呢?重大疾病最典型的就是癌症,索赔者最常见的也是癌症,所以,这个问题也可简化归结为,人们为何对癌症保障的需求如此强烈呢?
  之所以追问,是因为保险需求通常比较疲弱,导致保险公司不得不四处出击、强力销售。现在居然出了个刚需,怎能不令人喜出望外,问问为什么呢?
  从传统经济学来看,购买保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消费者的风险厌恶。因为风险厌恶的消费者愿意支付超出期望赔付(纯保费)的风险溢价(附加保费),所以保险交易对双方均有利,保险交易达成了,重疾险成交了。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消费者永远是风险厌恶的,只要有钱,保险购买意愿都比较强烈,所有保险交易都可以达成,包括重疾险或癌症险。
  但从市场来看,从1995年我国首次出现重疾险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从完全不接受、逐渐认知并接受了重疾险这一产品,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供给创造需求:营销员功不可没


  前面提到的传统经济学保险需求理论,是静态理论,无法描述市场发展过程。
  动态来看,当新产品刚刚出现时,消费者完全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此时的需求是通过供给创造的,即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
  从重疾险来看,正是保险公司和保险营销员们的不懈努力,使得广大消费者逐渐认识了重疾险产品,并且在几百万保险营销员们不遗余力的沟通和说服下,购买了重疾险产品。
  除部分出险客户会促动其亲朋好友购买重疾险外,人类还有模仿和跟风的本性,大量人群的购买又会带动更多人群的购买。
  可以说,广大保险营销员对重疾险的推广和普及功不可没!

医学进步推进重疾险需求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之前无法诊断的重大疾病被确诊出来,越来越多的治疗技术被开发出来。
  从好的方面来说,医疗技术进步,提高了疾病确诊率,延缓了患者寿命;但反过来看,医疗技术进步,也极大地加重了患者家庭的治疗费用负担。
  在没有相关诊疗技术之前,重疾患者只能低成本地等死。有了治疗技术和手段后,不治疗,患者心有不甘,家庭成员也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去治疗,承担了巨大的医疗成本,制药和医疗行业则赚得盆满钵满。
  越是重大疾病、越是罕见病,医药支出就越贵。这是由商业规律所决定的,无人能改。第一,越是罕见病,药物销量就越少,单位制药研发成本和單位生产成本就越高,药物就越贵;第二,越是罕见病,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越是不为此提供保障,因为一个病人可能会吃掉1万个参保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这到底是否公平,尚无定论)。
  由此,医疗技术的进步不是降低,而是大幅增加了重病的治疗成本,这让患者家庭不堪重负。
  患者家庭医疗费用等损失的大幅增加,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重疾险需求。

高度恐惧创造强烈需求


  说到底,保险本身是人类恐惧和担心的产物,人类越是害怕或恐惧,其认定的主观保险价值就越高,保险需求就越强烈。
  而癌症恰恰能引发人们最大的恐惧,原因是什么呢?
  1.不是因为癌症造成的损失很大
  癌症后果之严重就不必说了,不但判决了死刑,还要通过昂贵的治疗费用,剥夺病人已有的家庭财产。
  但是,仅仅后果严重并不一定引发强烈的保险需求。例如,飞机失事后果足够严重,但购买航空意外险的人数占比约为30%,远未达到刚需地步。再比如,个人可能被宇宙中飞来的陨石砸死,但没有人会专门为此购买保险。
  2.也不是因为癌症发生概率足够高
  那么,癌症(用癌症代表大病)的发生概率高吗?医生和生物学家说,人类患癌症的概率是40%,听起来挺高的。但这是人一生中患癌症的概率,而人们感受到的概率和保险中所说的概率,通常都是指一年中的发生概率。
  换算成年度概率,其实癌症的发生概率并不高,如果平均来看,每年的生癌概率只有5‰。实际上,人一生中生癌的概率是不平均的,通常年龄越低,生癌概率越低。
  因此,大多数中青年都可以打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进而置之不理、不予考虑。
  3.癌症的神秘性才是关键
  风险在科学上越未知、越不可控、后果越是灾难性的,人类的主观风险或恐惧程度越大。
  这方面最合适的案例就是2003年发生的“非典”或“SARS事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于2002年在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由于没有明确的治疗手段(未知、不可控)且引发死亡后果,连医生也有在救治病人过程中染病身亡(灾难性后果),迅速引起了社会恐慌,当时传说白醋能治非典,最高竟然卖到了1000元/瓶。尽管SARS最终导致的我国死亡人数只有348人,但引发的社会恐慌却非常强大,大量航班和出差被终止,我当时正在同济大学读博士,有位教师就因为违反规定出差而被开除。
  对人类而言,不幸的是,我们对癌症既不可控,在科学上也属于未知。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探明癌症的诱发原因,多数癌症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医生和生物学家只知道所有癌症的共性,是人体的非生殖细胞不受控制的疯狂生长、分裂和繁殖,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制,让器官衰竭。
  据说是因为人体的除精子和卵子之外的所有非生殖细胞也有繁殖后代的潜在欲望,而人类的生命又足够长,这就给了人体各种细胞足够的实现欲望的机会,进而在40%?的人身上实现了自己的繁殖欲望。但上述现象的内在机制,医学界和生物学界还在探索之中,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这就使得癌症很神秘,人类在癌症面前显得束手无策,这才是人们害怕癌症,进而风险感知高涨,主观风险奇高,纷纷购买保险的原因。
  按照统计数据,其实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脏病和中风这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要超过癌症,但人们并不那么害怕。因为,我们能够说得清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饮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都是心脏病和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由此,我们感觉到,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手段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可以看明白的、可以控制的风险对人类来说,主观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看不明白的、难以控制的风险。

人类的恐惧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基础


  上面叙述了重疾险成为刚需的原因,我们发现,出险概率“高”和损失程度大都不是重疾险成为刚需的主要原因。
  从需求端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癌症的恐惧,恐惧的根源是癌症的神秘性,神秘性的原因是科学上未知和人类不可控。从供给端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几百万营销员的竭力推广。
  对人类而言,神秘莫测的癌症带来的是不幸;但对保险公司或者保障行业而言,神秘莫测的癌症带来的是利润丰厚的生意。

网络互助正当其时


  保险业深耕重疾险市场20多年后,在供给和需求的互动下,重疾险业务终于从“供给创造需求”演变成了“需求创造供给”,成了中产阶级的标配。
  此时,网络互助进入了保障市场,可谓正当其时。因为重疾险成为标配,必然引发低收入阶层对重疾险的渴望,只是由于收入限制而没有购买。
  网络互助选择短期抗癌互助计划和短期大病互助计划,正好符合了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不仅如此,中产阶级虽然购置了重疾险,但保额都明显不足,而继续提升保额意味着高额的保费支出。于是,网络互助出现后,大量中产阶级也通过参加网络互助来提升自己的重疾险保额。
  接下来的问题是,网络互助产品如此便宜,会取代保险公司的长期重疾险吗?保险公司利润丰厚的重疾险生意会被网络互助平台抢走吗?
其他文献
什么是指数基金?这个基金有哪些分类?投资这种基金有什么技巧?什么是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于1971年出现于美国,是威弗银行向机构投资者推出的指数基金产品,当时引起的反对远远多于支持和拥护。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有一些年金基金,包括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内,部分地改变了对指数投资的看法。  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日渐繁荣,指数基金开始逐渐吸引一部分投资者的注意
期刊
姜太公:“垂钓”助养生  吕尚因其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尊为“姜太公”,他寿至97岁而终。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儿,便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钓鱼实为形式,他那无饵直钩能钓鱼的理论,正说明了他“钓鱼是假,赏鱼是真”的淡泊利禄养生观。正是在众人千方百计要多钓鱼、钓大鱼之际,他却静观鱼群绕钩而乐
期刊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8的比特币行情,那就是“深冬”。  到底有多冷?比特币经过3次惊心动魄的暴跌,从年初16665美元到今年最低点3200美元,价格跌超80%,市值蒸发万亿。有的投资者认为比特币已死,有的却认为机会才来。  反观国内,仅有7秒记忆的韭菜们被代币庄家深割,却还在做着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不愿醒。  展望比特币的2019年,国内分析师认为比特币市场依然十分脆弱,熊市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期刊
近年来,尽管宏观经济疲软,但于非闇的作品依旧很受欢迎,特别是2018年苏富比春拍,上拍的4件于非闇作品全部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专场的封面作品《玉兰绶带》以高达1572万港元成交;《牵牛花》尺幅仅2.6平尺(67.5×44厘米),成交价420万港元,若按每平尺计,高达160万港元;其他两件分别为《萃锦图》以372万港元拍出,《春柳草虫》以74.12万港元拍出,可见于非闇作品在市场不景气局面下依旧势头
期刊
11月21日,由启承转合和熵一资本联合举办的第十六期公益读书会如期举办。本期读书会,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老师。  杜子德老师1955年生于山西省清徐县牛家寨村,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获计算机体系结构硕士学位,1996年到CCF任专职副秘书长,2004年任秘书长。1998年创建YOCSEF,2005年担任IOI首任主席。在CCF主导变革,创建民主开放体制,为中国科协社团改革
期刊
54岁的刘女士退休在家,先生60岁,两人每月的退休金合计5000元,此外每年还有30万元的厂租收入,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如何让钱保本增值是困扰老两口的问题。刘女士之前投入股市的100万元资金,如今剩余29万元,还有一笔银行存款20万元,选择了5年定存,利息3.5%。  刘女士的儿子离异,孙女跟刘女士一起生活,老两口和孙女的每月家庭生活支出共计5000元。  2018年中國资本市场有点惊心动魄,股市击
期刊
“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中王熙凤如此亮相。回想三、四年前,初见MAYA其人其画,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这样的词句。  处处洋溢着浓郁英伦风情的维多利亚繁花似锦,在一个夏末秋初的午后,眩目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海风肆无忌惮的倾泻在廊前屋后,泼洒在这位来自地道的江南水乡—阳澄湖的女子身上,浅笑、糯语如水彩般晕染开来……  10岁开始学画,加之12年的美术院校的系统训练,MAYA说,
期刊
吴女士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大女孩,7岁,老二男孩,4岁。和很多家长一样,她每周都要接送两个孩子去上兴趣辅导班。至于辅导班的费用,吴女士表示,“两个孩子花在兴趣班上的费用,远超学校的学杂费,每年至少六七万元。”  當下,像吴女士这样的家长不计其数,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在教育投资上总是不遗余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K12(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课外教育产业的火爆。为
期刊
每到白雪皑皑的冬季,喜欢滑雪的人总是心痒难耐。今年冬天去哪里滑雪呢?是去瑞士、法国等国外的滑雪胜地吗?  NO!崇礼喊你去滑雪!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去崇礼滑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  崇礼每年从10月份到来年5月份之间一般都会下雪,有些年份甚至9月底就下,或来年6月初山里还飘雪花。这里积雪期很长,山林半年时間都被白雪所覆盖。崇礼有7大滑雪胜地,每个都有不同的特色,滑雪爱好者可以根据
期刊
老濛作品 21×30cm  庄子有曰“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常怀朴素之心,总会有大道至简,静水流深之美。近日看到画家老濛在太行写生的一批水墨作品,的确有“素以为绚”的大美之感。作品尺幅不大,件件却都有着石澜烟林、危峰突兀、重岩叠嶂的巍巍太行的万千变化之气象。老濛钟情于水墨本身,写生作品并无设色,画面里的气息是虚静、恬淡、寂寞如初。用“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来形容他的太行写生,我想是贴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