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抓作风建设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是民国初年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关他英勇善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的高尚美德,至今仍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蔡锷、唐继尧、李根源(1879-1965,国民党元老)等人于农历九月九日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结束了自1659年以来清王朝对云南252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首任都督。
  面对清政府留下的一个烂摊子,蔡锷在行政上进行了若干重大改革,撤换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县知事,任用了一些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
  上任第一天,蔡锷一大早就来到都督府,结果发现新政府人员上班拖沓现象严重,有的甚至迟到一个多小时,且提前下班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不由使他想起流传在昆明百姓口中的一句顺口溜:“新政府、新政府,上班似蜗牛,下班快如鼠……”蔡锷决定惩治一下公务人员的这种懒散行为,以重新树立新政府形象,于是他在随即召开的政务会上提出,将对迟到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办法是:早上迟到10分钟仍不见上班者,扣除当月工资的1%,迟到20分钟扣2%,依此类推。
  为倡导廉洁奉公,蔡锷上任后努力革除官场腐败之风,提倡勤俭,要求新政府工作人员不得请客送礼,不得受贿和侵吞缺额饷银。并规定,公务人员确因公事需要宴请,一次宴请的费用不得超过5元,违者予以处罚。当时的警察厅长却把蔡锷的“新规定”当成耳边风。为处理一件发生在警察厅内部争权夺利的事,专门设豪华宴请蔡锷来调解。蔡锷收到请帖后,当即在帖上批示:“因公务在身,恕不能前往,所设豪华宴费用自抠。违背政令,该厅长罚薪半月。”
  蔡锷的弟弟得知大哥在云南当了大官,特意从数千里之外的湖南邵阳赶来,想在昆明谋个一官半职。谁知蔡锷却拒绝了,他说:“好兄弟,我手中没有这种权力,这里也没有你的位置,还是快回湖南老家扛你的二斤半(锄头)吧!”并给了弟弟20元路费,让他回湖南老家。
  别看蔡锷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对昆明的老百姓却慈祥如父母。一次,蔡锷穿着便衣到民间寻访,途中遇暴雨,于是钻进一户农家暂避。只见这五口之家个个面色惨白,骨瘦如柴,蔡锷忙问咋回事?原来,这户人家姓朱,儿子是个小货郎,全家吃的穿的用的全靠儿子叫卖养活。谁知一个多月前,儿子挑着货担上街叫卖,被一个买东西不给钱的张恶霸打断了腿,老娘又卧病在床没钱医治,全家度日如年陷入绝境。见此情景,蔡锷心中十分难过,不仅把身上所带的银两全拿出来,回到军政府后,他迅速派人四处明察暗访,很快将昆明城内欺行霸市,无恶不作的“张霸天”缉拿归案并绳之以法。
  在主政云南期间,为减轻民间百姓负担,蔡锷曾两次削减公务人员的工资。此举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蔡锷仍然坚持,带头两次自减工资。第一次,他自己从每月600元减到120元;第二次减得更狠,竟然减到每月60元,仅为原薪俸的十分之一,在全国开创了削减公务人员薪俸的先例。蔡锷这一举动,让其他公务员无话可说,从而使得这次减薪运动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蔡锷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人也苍老了许多,一次竟然还闹了个笑话。一日天气寒冷,蔡锷穿着一件旧长衫从外办事回府。两名新来的哨兵见一个老头敢闯都督府,急忙冲过去阻拦。见此情景,蔡锷耐心解释说;“我是蔡锷,外出办事回来晚了。你们就放我进去吧!”两个新兵听后嘲笑说:“蔡将军人高马大八面威风,你这个疯老头想冒充都督,还不快滚。”一个小兵还甩手就给蔡锷一巴掌。
  正在这时,军政府的一个副官正好从里面走出来,见两个哨兵围住一个老头吵闹,跑过去一看,吓了一跳,马上“刷”的一个立正向蔡锷敬礼!接着叫来手下几个人,欲将两个哨兵捆绑送军法处枪毙。蔡锷上前制止说:“别难为这两个小兄弟了,我出门时什么证件也没带,让他们怎么相信我呢?依我看,这两个小兄弟很称职。不但不能枪毙,还要提拔他俩当排长。只是,今后你们不许随便出手打人。”
  那两个哨兵一听要提他们当排长,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动得要下跪谢恩。蔡锷忙制止说:“不用谢,不用谢,今后就像这样忠于职守好好干!”那个副官也十分感动,赞叹蔡都督宽宏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此事很快在昆明传为美谈。
  令人惋惜的是,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因一直患有肺结核,又因劳累过度累垮了身子,不得不去上海、日本就医,经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34岁。
  (责任编辑/楚文)
其他文献
杨兴文《端午节并非为悼念屈原》  端午节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了。学者闻一多曾考证认为,端午节并非为悼念屈原,而是百越民族举行图腾的祭祀的节日。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大量出土文物也证实了闻一多的观点:长江以南曾经居住着以龙为图腾的族群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把自己当作龙的子孙,每年阴历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  赛龙舟也出现在屈原之前。据考证,在春秋时期之前,吴越之地便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
健身塑形是女人的永恒主题。为塑身形,爱美女性采取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一些怪招。以下这组照片拍摄于20世纪,展示了当时西方女性采取的一系列有趣的健身塑形方式。
1947年冬,我在广西养利县(旧县名,1952年撤并为大新县)简易师范任教。这所师范是省属师范,经费由设在桂林的廣西省教育厅发给,而且随物价上涨而浮动,所以员工待遇还好。由于内战,国统区物价变化很大,校长邓某便伙同会计出纳打起了“时间差”的歪主意,钱汇到后不是在学校及时发放应付开支,而是当作本钱倒买倒卖煤油等日用品以及农产品等紧俏物资。周转一番后,物价又升了不少,自然大大影响了师生们的生活,大家意
有句成语叫“虚与委蛇”,相信不少朋友会念错。“委蛇”,应该读什么音,这是条什么蛇呢?  “委蛇”一般写作“逶迤”,也可写作“威迤、威夷、委隋”等。蛇读作“姨”。古书中,“委蛇”的意思是蜿蜒曲折状,一般用来形容山川、道路、行止、态度等。如《離骚》中有“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迤”,《古诗十九首》里也有“东城高且长,委蛇自相属”。  那“委蛇”是条什么蛇呢?《山海经·海内经》里说,“委蛇”又名“延维
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在“瓜菜代”中挣扎的乡邻们,一顶遮阳防雨的草帽要用上好多年。  农民露天劳作,日晒雨淋,离不开草帽。买一顶新草帽块把钱(相当于三四个劳动日的工分值),未必人人都承受得起。有的乡邻,草帽破旧不堪了还舍不得扔掉;有的干脆敞着头,任凭毒辣的太阳炙烤。我的母亲看在眼里,想向他们伸出援手,但苦于囊中羞涩,于是发动我们自编草帽。  江海(属江苏南通)人手工编织的草帽,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很江湖,一个低级军官被正义所激荡,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在边城的闹市区,徒手击毙一名欺负良家妇女的街霸。这是一起我们为之喝彩了千百年的事件。因为世道太混账了,邪恶横冲直撞,司法在一边乘凉,失去呵护的人们,只好指望暴力。  然而,这位做事很江湖化的军官——鲁提辖,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吗?非也,这起刑事案件真的存在于中国帝王的档案资料里。我们拂去传说的花边,打开公元10世纪中国
铅笔,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具之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铅笔虽然含有“铅”字,却与铅没有任何关系。  1564年,英国一个牧羊人偶然间发现了黑色的矿物质——石墨,也就是铅笔芯的主要原材料。这种神奇的物质显色度高,可以用在羊身上做记号。不久,商人发现商机,将石墨切割成条销售,便于人们在货篮和货箱上做标记。但石墨易碎、脏手的特性也令人苦恼。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在石墨中又添加了硫黄、锑和树脂等材料
我国的数百个传统戏曲剧种,舞台上表现孔子的作品极少。查遍宋元明清以来数以千计的剧目,只发现两种:一是明传奇《麒麟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因不满鲁国执政者季桓子所为,周游列国,到处遭冷遇,甚至绝粮,后仍归鲁国聚徒讲学。剧作者署名“寰宇显圣公”,可能是孔氏后裔。此剧现存有明万历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残缺不全,原刻本只有前39出,下面的缺佚已无从查找,难见全豹了。  另一种是明清之际无
锦鲤,起源于中国,兴于日本,又回到中国,它是和平、幸福、长寿的象征。锦鲤的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鲤,而观赏鲤最早发源于中国,并且诞生了“锦鲤”一词。“锦鲤”在唐诗宋词中多次出现,但诗词中的锦鲤一般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和现在风靡世界的锦鲤并不相同。  日本从中国引入锦鲤后,大约从17世纪开始了有规模的饲养,并经过近200年的培育,有了现在具有独特色彩、斑纹的鲤鱼品种,也就是现代锦鲤。如今,锦鲤之美风行
进行动脉硬化、动脉瘤等手术时,几乎都需要切除患部血管1厘米以上。但血管的拉伸长度有限,手术后再缝合的难度非常大。因此,治疗时需要用人造血管替代切除部分。人造血管直径6毫米是条分界线。目前,直径大于6毫米,特别是大于10毫米的人造血管已经普及,而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血管则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大口径人造血管一般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但其堵塞率高达60%。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曹传宝教授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