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文为潍坊职业学院2013年院级重点科研课题《潍坊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贾文亮,课题组成员,冯晓玲,纪淑玲。
  一、潍坊市旅游市场基本概况及研究背景
  潍坊,世界著名风筝都,蜚声海内外,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积 1.58万平方公里,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居半岛城市群中心,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67家A级景区,数量居山东省首位。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潍坊亦发展很快,2012年潍坊旅游收入达到384.6亿元,前景广阔。旅游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作用越来越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增加旅游消费,政策对旅游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底公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于2013年2月18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也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些都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契机,行业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发展潜力巨大。
  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当前旅游消费市场正处在由传统旅游向旅游休闲过渡的时期,旅游消费呈梯度型。从游客数量来看,高、中、低端旅游市场潜在游客数量逐层增长,呈正金字塔型分布。从消费能力来看,高、中、低端旅游消费支出逐层递减,呈倒金字塔型分布。居民收入的梯度性是旅游消费梯度形成的条件,所以扩展休闲旅游产品载体,有效进行旅游市场需求细分,准确进行旅游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不同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能力,以内需维持行业增速,力争使潍坊旅游市场获得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我们期望通过努力,为有关旅游主管部门决策和有关涉游单位制定旅游营销方案提供依据,制定最佳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最佳旅游形象宣传服务。
  通过对潍坊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细分潍坊旅游市场需求,制定针对性强、收益大的潍坊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同时对潍坊旅游市场进行短、中、长期规划,提出建议和设想,更好促进潍坊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潍坊旅游经济收入,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合理开发并最大限度发挥潍坊旅游资源优势,正确引导旅游消费,以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满足旅游市场不同消费者需求,促进潍坊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挖掘潍坊旅游资源,打造潍坊旅游品牌,提出新的潍坊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新的旅游市场营销方案,广泛宣传潍坊旅游市场,深化旅游业在潍坊“蓝黄”两区建设中、“四个潍坊”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旅游经济收入,为潍坊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潍坊市旅游市场研究过程及游客需求
  我们在课题立项公布之后,就积极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首先拟订了科学的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从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地、来潍的目的以及“三区”叠加、“四个潍坊”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我们通过到实地发放问卷以及QQ、MSN、贴吧、博客、微博等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进行问卷调查,并发动我院来自各地的大学生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工作,收到有效问卷2000多份,为我们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信息。
  我们通过对问卷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后发现,以山东省境内以及周边省份游客到潍坊旅游是主体,也有部分国内远方游客及港澳台游客和国外游客,他们有的以商务旅游为主,有的是探亲访友旅游,有的是同学聚会旅游,有的是寻找工作旅游,有的是纯粹休闲旅游。在潍旅游过程中,他们对潍坊具有西方风味的富华游乐园、潍坊本土民俗风情的杨家埠风筝年画、潍坊滨海旅游开发以及传统的云门山、仰天山、沂山等景区都很感兴趣,是潍坊下一步发展旅游业的有力支撑。
  游客在潍期间,对吃住行等旅游基本要素,都颇感潍坊小吃之多,如对朝天锅、和乐、肉烧饼等表现出浓厚的吃趣,潍坊的交通更是为他们吃惊,四通发达,非常便捷,商务宾馆林立且价位合理,基本都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游购娱等要素,也非常满意,商场、超市鳞次栉比,购物方便,可去之处较多。基本上可以说,围绕潍坊的城市旅游、民俗旅游、滨海旅游、山水旅游等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游客在潍时间以一天至一周之间居多,消费集中在200—2000元之间不等,也有一部分消费较多者,但在潍时间较长。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差异甚大,对低端旅游市场游客来说,来潍主要是简单的旅游休闲观光。对中端旅游市场游客来说,包括了走亲访友、同学聚会等。对高端旅游市场游客来说,虽然人数较少,但消费数额巨大,他们长期在潍,有投资的欲望和现实,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潍坊已开始步入大城市的行列,各方面基本都能满足来潍人士的需求。下一步随着潍坊城市档次的不断提升,会更好的满足各游客的需要。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深层次剖析游客需求,制定相应有效的现代旅游营销策略,吸引更多游客来潍,让潍坊旅游业得到充足的发展,进而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现代生活需要。
  三、潍坊市旅游市场营销传播及策略分析
  在明确潍坊旅游市场现有资源,掌握潍坊旅游市场需求基础之上,就可以借世界风筝都这张名片,着手探析潍坊旅游市场现代营销策略,以城市现代风情、民俗、山水、生态、海滨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潍坊旅游、观光、休闲,直至投资,助潍坊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并以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来带动旅游景区以及整个潍坊宾馆、餐饮、零售等各行业的旅游收入。
  在潍坊旅游市场上,涉旅单位可以以现有资源旅游资源为依托,进一步细分潍坊旅游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收入和目的进行市场细分,把游客细分成高、中、低端旅游市场,不同单位准确选择不同旅游目标市场,并在旅游目标市场合理进行市场定位,共同塑造潍坊旅游市场整体形象,打造潍坊旅游市场品牌。
  具体来说,我们有如下设想,一是对潍坊旅游市场资源及相关资源,进行归类整合,设计最优旅游路线,可以分为城市游、民俗游、山水游、滨海游、生态游等旅游线路;二是针对潍坊旅游市场需求,细分高、中、低端不同目标旅游市场,制定不同营销策略,节省资源和成本;三是进行潍坊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探究最佳营销策略,尤其是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支持下的营销策略,以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4C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4P理论,在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传统营销策略基础上,进行新形势下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进行整合营销传播,以此带动整个潍坊市旅游市场的发展。
  根据潍坊市旅游市场特点,和来潍游客的需求,我们主张采用整合营销传播,统一潍坊旅游市场标识,统一潍坊旅游市场形象,以游客需求为核心,重组潍坊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现代营销。在产品策略方面,着眼于潍坊旅游资源的拓展,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其功能,如潍坊风筝年画的多品种,红木嵌银产品的多加工等等,以更多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价格策略方面,以便捷的交通和相对低廉的食宿价格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各相关产业的需求,提高游客来潍旅游的附加值。在分销策略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介潍坊,进一步提高潍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整体形象。在促销策略方面,可以考虑人员推销、广告、公关、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从整体上进行现代旅游市场整合营销,促进潍坊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其他文献
《理解媒介》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继《机器新娘》和《古登堡星汉》之后的第三本著作。这本书写于1964年,其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书中对媒介的定义十分宽泛,并提出了"媒介
摘 要: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现代物流及物流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张家口地区的物流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张家口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情况;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提出适合张家口地区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方案并给出张家口地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最早由日本提出,至今在学术界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关于"物流信息化"的含义,人们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整个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要求越来越严格,需求越来越大,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初中学生必备的技能,
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视角,从提升审计证据失真应对能力入手,以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运用技术分析识别企业常见的会计舞弊形式,剖析企业会计舞弊的深层次原因、手段和
对文学文本精读与细读的能力,是中文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基本功和核心素养.文学史教学长期悬置文本使得“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的教学目标无法落实,也无从实现对学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竞技体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也给竞技体育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国竞技体育;机遇  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
水轮调速器作为水电厂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水力发电正常运行有着直接影响,和水电站是否可以正常运行有着密切关联.文章首先对水电站水轮机调速器调试及维护的意义进行阐述,从电
摘 要:人才培育是实现国家富强、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机制。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教育体系目前面临着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方面,存在着制度、方法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的缺陷。在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育选拔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目标。本文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以及大中学校人才培养的衔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