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茶”与“卖茶郎”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启五
  老茶人。现为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初到土耳其,一次在用早餐的时候,宾馆的大妈用手来回比划着咖啡和茶,我连声用英语表示tea、tea、tea,生怕她听不懂给我端来那要命的咖啡(土国的咖啡特别苦)。没想到她随即脱口而出:“茶?”“是的,是的,就是茶。”我喜出望外,这可是我在土耳其第一次听到人家土人讲汉语,尽管只是区区一个“茶”字,也足以让我感到亲切无比。
  隔天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史瑞琳参赞前来探望。我如获至宝地向他禀报我们这里有一位会用中文说“茶”的土国大妈。这位通晓土耳其语的中国老外交官哈哈大笑,之后才告诉我,原来。全体土耳其人民都是这么说的,土耳其语中“茶”音“CAY”,中土两语发音一模一样。
  哦,原来如此,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有些得意洋洋起来,英语里的“TEA”与闽南语的“茶”有因缘,而土耳其语的“茶”更是大大方方原汁原味地取自汉语,回眸一望,那一壶芳茗没准早在几百年前就曾一同润泽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呢!
  在土耳其,只要有店家的地方,就有茶柜茶摊;只要人多的地方,就有提盘卖茶的茶贩子。那闹市里、集市上。穿梭的卖茶郎真是一道醒目的风景,在中国似乎已经难得一见:一个大圆银盘悬绳一提,盘里的家当有装着热茶的茶壶、一堆玻璃杯、小托盘和方糖盒,杯里都有一根小汤勺,用来搅动沉淀的方糖。与中国人自己动手泡茶的嗜好相比,土耳其人颇有“杯来伸手,茶来张口”的意识,仿佛你只要对着空气吆喝一声“来杯茶”,立马就会有卖茶郎飞也似的来到你的跟前,然后递上一杯晶莹透亮的热红茶。
  在土耳其,即使是很穷的老百姓,喝起红茶来也可谓豪爽。一小杯红茶要一里拉(相当于人民币近五元),要知道一里拉在当地至少可以买一斤苹果或三个面包圈或五个鸡蛋,可人家连眼皮都没有眨一下,喝,有事没事就来它一杯。如果是自己动手泡,一杯的成本最多是五分之一个里拉。我就这个现象咨询了在土耳其当了十几年外交官的文化参赞史兄,他笑着说这是人家的一种享受啊。是啊,当我在农贸市场看见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在午后的阳光下,惬意地喝着红茶,而暂时忘记了身边因销售不畅而堆积如山的马铃薯时,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叫土耳其百姓的“红茶人生”,那是一种爱好,一种滋味与情调。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种对人世浮沉的坦然面对。
  也许在土耳其,你不必当心沦为乞丐,因为如果失业,就到大街上卖茶去,那么高的利润,那么低的门槛。卖茶人以老人和孩子居多,没有女性。但有时也有青壮的男士。我在安卡拉乌鲁斯老城看见一个衣冠楚楚的小伙子在卖茶,他那副清爽的模样以及梳得极为齐整的头发和我在厦门一位当老总的朋友有几分神似,一副金丝眼镜更显得文质彬彬,于是我偷偷抓拍了一张他卖茶的照片。没想到一下就被他发现了,他大步向我跑来,我心里略噔一跳,心想这下惹麻烦了。哪知这位帅气的先生满面春风地要我当街给他再拍一张,而且还摆出了一个很夸张的pose——“悬壶高冲”。事毕,只要拍照不问索取的他还乐呵呵地要请我喝红茶,感慨良多的我顿时一脸愧色如茶汤……
其他文献
历史流传千年的蒸青绿茶团饼,到现代基本被炒青散茶所取代。有时想,即使是名垂天下、令人暗羡不已的龙团凤饼,也只能留在故纸堆与茶人的想象之中了。  一直以来,我暗自希望能碰上今人所制的蒸青绿茶团饼。没料想,此番机缘巧合,恰好在友人处遇到两款不同的蒸青绿茶小团饼。于是,急匆匆拿来一试。  这两款蒸青绿茶小团饼各有来历:第一款是以唐代贡茶顾渚紫笋压制的小团饼。约重一两,是当地企业以手工的方式蒸青压制。据了
期刊
2009年3月23日上午9点,首届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素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浙江省武义县开幕。前来参加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江用文、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等人。他们就饮茶的健康与养生、有机荼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有机茶出口形势等问题作了精彩的讲演。  在本次论坛举办期间,还举办了“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茶城的开业典礼、武阳春雨有机茶的产销
期刊
假如说人生如茶,或者说女人如茶。都是各有各的滋味,谁能说得清哪泡茶会更好?重要的是。那都是你自己喜欢的呀,正如你所选择的人生,谁有权利说你是错的、你是对的?  明人居隆在《考盘余事》中说:“有佳茗来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说的是有上等的茶而不会懂茶的人,犹如用泉水来灌溉蒿莱,罪过不能说不大;有懂茶的人而不知道其间的真趣味,一饮而尽,不
期刊
佛曰:万法缘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皆经由一些微小而又奇妙的东西不断地发散、延伸开去。珍惜机缘,才能得到幸福。茶,就是这样一个微小而奇妙的东西。这小小的一片叶子。娇嫩的外表,经高温沸水冲泡而出的汁水,却能让人心灵净化。与友人相近,与爱人相亲。  无论是茶,还是佛,都有相同的本性。我把它理解为“空”。但“空”并非“看空”,而是“复活”。以空杯的心态,博爱的境界,重新看待世界和周遭的人。这也是心灵茶会诞生
期刊
今年3月22日是世界第17个水日,主题为“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几位远涉重洋的欧美茶友与中国茶友一起问茶江南,探访安吉“白茶祖”,晋谒湖州“陆羽墓”  海外茶友:  朱萍,女,美国,世界著名茶人奥斯汀·霍尔奇先生夫人,  Andy,美国,旅行者,茶讲师。  Marie,女,美国,攀岩者,网络设计师。  Kim,丹麦,海轮工程师。  Alexis,女,丹麦,丹麦
期刊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杨柳依依的时节,总是勾起人们淡淡的乡愁,春色满园,结伴踏青的时候,别忘了清明折下柳条一枝,奉上清茶一杯祭奠故人……    茶席主题  雨后踏青寄思怀古    茶具:手书土砂煮茶罐,手书土陶茶道罐、竹制茶道组合、手书竹茶叶筒、紫陶小茶罐  时间:己丑年清明  地点:昆明植物园  清明新雨后,山间翠欲滴。无花无酒茶相伴。饮风亭前诗魂缭绕,吐柳岸上墨痕徜徉。  清明复清明,山中有
期刊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
期刊
武夷山有许多茶馆,有特色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在武夷山喝茶,喝的当然是岩茶,岩茶是武夷山的主流,虽然有些茶店也卖铁观音,但极少有人泡。到武夷山喝茶,最好喝水仙或是肉桂,能喝到老丛当然是最好了。然而在武夷山到底有多少老丛茶?每个茶店都在卖老丛,有那么多老丛吗?老丛者,一般认为应该在60年以上的老茶树才敢称,这样的老茶树在武夷山并不多,在全民喝茶时代,真正喝到老丛的我想不会很多。  自从与武夷山
期刊
译 董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茶在当今世界饮品中的消费仅次于水,它形式多样,产地众多,4种源自中国的茶叶——绿茶,白茶、黑茶和乌龙茶,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其它的商品比茶更能揭示世界的演变史  在石油坐拥“黑金”的头衔之前,茶是世界的“黑金”。与石油不同的是,茶是可再生资源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世界上最后的油田枯竭后,茶,会如同几千年前一样,将重
期刊
周末巧得闲暇,想起茶友曼芊寄来的台湾乌龙茶,于是静下心来体会来自宝岛的礼物。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台湾茶的时候,由于对台湾茶叶的品种和制作理念还相当陌生,我曾以我对安溪乌龙茶和闽北武夷山乌龙茶的了解作为一个基础来体会台湾茶。在与曼芊的品感和茶文化交流中,才发现台湾茶人对于茶的理解和制作工艺与大陆有这么大的区别。  有一位茶友曾经这么解释说,台湾的茶园面积小,可利用资源少,因此更多的工夫花在如何提高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