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出了一个题目,请嘉宾们猜想,题目是:一些宾馆、饭店的电梯里总有一面镜子,那镜子是干什么用的?题目似乎很简单,嘉宾们略加思索,很快就纷纷给出了答案: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空间,以增加透气感等等。可惜的是,这些都不是正确答案。嘉宾们不免面面相觑。其实答案很简单:肢残人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力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有嘉宾当场抱怨:我们怎么能想得到?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们的确见识越来越多,信息面越来越广,人也越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我们思考问题往往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容易忽视弱势群体。
笔者曾经碰到一位急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中学的家长,其孩子不到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但又在一般中学之上。去询问一所重点中学校长时,该校长说,您的孩子进我校不一定能成材,因为老师不可能单独为您的孩子放慢进度。该校长说对了一半,学校的确是不能保证孩子成材不成材的,事实恐怕也如此,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跟不上,达不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愿望。但是保证每位进学校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应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你还收了人家的赞助费了呢!当然,有人会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重点中学校长有重点中学校长的想法,他是卖方市场,社会稀缺资源,可以拿大。但不管是哪种教育资源,哪一类学校,都应对学生负责。教育公平,即有教无类,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最近有人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口号没错,但不能将其泛化。笔者曾看到一家报纸的—篇报道,在距一所中学校园不到100米的街上竟有七家售烟点!为“方便”学生,卷烟店老板还出新招:对学生可单支售卖,还可以废铜烂铁换烟。这不是害学生吗?!显然把为学生服务的口号异化了。
远程教育不是重点中学,目前的生源主要是从业人员,或是未从业的成年人。其明显的特征是多数学生知识底子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多数还有社会、工作、家庭等多重压力,于是出现了一种舆论:对成人生的考试标准不能太高,他来学已经是不错了;成人有工学矛盾,不应有太多的课业负担;形成性考核比例要加大;成人有实践经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可省略,等等。甚至还有考风考纪抓得过严的抱怨。总的思路是宽了还要再宽,有的地方教学和教学管理完全走了样。诚然,教学需要不断改革,远程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一条准则是要坚持的,即学生学哪一个层次,就应符合哪个层次的培养规格,否则就是“误人兄弟”、“误人姐妹”,甚至是“误人父母”。学校一切为了学生,是指学校创设良好的师资、设施等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不是在教学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学校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指为学生解决学业上,或者是生活上的困难,而不是百般迁就,一味地降低培养规格。我们隐隐感觉这些舆论的后面掩盖了这样一个不可言传的秘密:办学方收了别人钱了,感到应“千方百计”地使缴钱方最后拿到文凭,否则有负疚感;而有的缴钱方,感到缴了钱就必须得给文凭,大闹考场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与市场交易何异?这股暗流如不制止,则远程教育的声望将进一步下挫,也对不起社会的厚望。
远程教育的学生情况比普通教育的学生复杂得多,对他们实施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用复杂得多的思路去为每一位学生或学生群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教师有重点的人性化的助学辅导。
远程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如其分的学习计划;教师如何多方位地给每一位在学习上或某一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学校的各部门如何向每一位学生提供周到的支持服务,使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文凭。
电梯里的镜子折射出的问题很多。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更要懂得关心别人,尤其是那些不被人们注意的弱势群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求学者,学校可不能怠慢了哪一位哦。
我们的确见识越来越多,信息面越来越广,人也越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我们思考问题往往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容易忽视弱势群体。
笔者曾经碰到一位急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中学的家长,其孩子不到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但又在一般中学之上。去询问一所重点中学校长时,该校长说,您的孩子进我校不一定能成材,因为老师不可能单独为您的孩子放慢进度。该校长说对了一半,学校的确是不能保证孩子成材不成材的,事实恐怕也如此,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跟不上,达不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愿望。但是保证每位进学校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应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你还收了人家的赞助费了呢!当然,有人会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重点中学校长有重点中学校长的想法,他是卖方市场,社会稀缺资源,可以拿大。但不管是哪种教育资源,哪一类学校,都应对学生负责。教育公平,即有教无类,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最近有人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口号没错,但不能将其泛化。笔者曾看到一家报纸的—篇报道,在距一所中学校园不到100米的街上竟有七家售烟点!为“方便”学生,卷烟店老板还出新招:对学生可单支售卖,还可以废铜烂铁换烟。这不是害学生吗?!显然把为学生服务的口号异化了。
远程教育不是重点中学,目前的生源主要是从业人员,或是未从业的成年人。其明显的特征是多数学生知识底子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多数还有社会、工作、家庭等多重压力,于是出现了一种舆论:对成人生的考试标准不能太高,他来学已经是不错了;成人有工学矛盾,不应有太多的课业负担;形成性考核比例要加大;成人有实践经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可省略,等等。甚至还有考风考纪抓得过严的抱怨。总的思路是宽了还要再宽,有的地方教学和教学管理完全走了样。诚然,教学需要不断改革,远程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有一条准则是要坚持的,即学生学哪一个层次,就应符合哪个层次的培养规格,否则就是“误人兄弟”、“误人姐妹”,甚至是“误人父母”。学校一切为了学生,是指学校创设良好的师资、设施等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不是在教学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学校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指为学生解决学业上,或者是生活上的困难,而不是百般迁就,一味地降低培养规格。我们隐隐感觉这些舆论的后面掩盖了这样一个不可言传的秘密:办学方收了别人钱了,感到应“千方百计”地使缴钱方最后拿到文凭,否则有负疚感;而有的缴钱方,感到缴了钱就必须得给文凭,大闹考场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与市场交易何异?这股暗流如不制止,则远程教育的声望将进一步下挫,也对不起社会的厚望。
远程教育的学生情况比普通教育的学生复杂得多,对他们实施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用复杂得多的思路去为每一位学生或学生群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教师有重点的人性化的助学辅导。
远程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如其分的学习计划;教师如何多方位地给每一位在学习上或某一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学校的各部门如何向每一位学生提供周到的支持服务,使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文凭。
电梯里的镜子折射出的问题很多。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更要懂得关心别人,尤其是那些不被人们注意的弱势群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求学者,学校可不能怠慢了哪一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