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不典型延误诊治的肝豆状核变性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来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延误诊治的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中年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临床症状例1表现为体重增加,智能减退,逐渐出现言语不能及肢体无力;例2表现为进行性球麻痹;例3表现为肢体震颤,后期出现言语不清,随病情发展,均出现广泛皮质、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常规检查2例肉眼可见双侧角膜K-F环,1例裂隙灯下可见;均存在临床下肝脏损害,1例出现多项凝血功能异常;血清铜蓝蛋白均明显降低;头MRI出现双侧脑干、基底核较为对称的多发异常信号,均为T1WI低信号,FLAIR、T2WI高信号改变。经低铜饮食及驱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搜索既往报道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662例,归纳总结8种首发表现及4大临床症状,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概括。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中青年隐袭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临床出现神经多系统损害表现,头颅MRI以脑干、基底核区对称异常信号为突出改变,应进一步检查角膜K-F环、腹部超声及血清铜蓝蛋白,早期诊疗临床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对于可疑眼内炎或诊断明确的患者都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眼内炎的治疗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
目的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04-2008年发药差错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年内共发生差错49例,其中收费处划价差错17例,调配人
用Cu^2+作为胁迫因子研究了Cu^2+对浮萍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浓度低于200μg·L^-1时,能刺激浮萍生长,对浮萍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C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