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党发出的号召,也为新闻记者在新的形势下抓好舆论阵地建设,用“三为民”指导做好新农村舆论宣传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
情为民所系,就要加强学习,增强爱民情结,为新农村建设采编更多好文章。
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胡锦涛“三为民”思想,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国家建设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舆论宣传工作,紧紧把握舆论导向,做到感为民所发,情为民所系,增强爱民情结,培养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舆论阵地时刻为人民大众所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编更多好文章,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权为民所用,就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形式、手段,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新闻阵地是党和人民给的,这个权就应该用到为党和人民利益服务之中。这个权用得好,新闻工作者就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的大局,献身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之中。因此,新闻工作者就要咬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三贴近”原则,用实际行动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宣传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不断创新,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导向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现实性与新颖性相结合”,自觉引导农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搞好新农村建设。
一是导向性与典型性结合。导向性与典型性都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宣传方向,所以在选编文章时一定要严格以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做到既注重科学的理论文章作导向性宣传,又运用生动的典型性文章进行报道,甚至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保证舆论导向正确,又增强典型报道的可读性。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新农村新在哪里》栏目刊登的文章,用拉家常式的方法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话说新农村》专栏则运用群众喜欢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加深读者印象,他们又运用科学理论进行评点,使导向性与典型性实现完美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这就要求记者与编辑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对每一篇和每个专栏的文章要精心选编,合理搭配,既有理论的权威性,又有实际的指导性;既有权威性的力作,也有大众化的报道,以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受众。如《农村·农业· 农民》杂志所设栏目《领导访谈》《专家论坛》《咱们的好支书》《金点子》《邻里之间》等既刊登专家、权威与高层领导谈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经典文章,还大量发表记者与普通作者介绍科技兴农的经验与做法,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集权威性与群众性于一体,实实在在告诉农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建设新农村。
三是现实性与新颖性结合。现实性与新颖性是密切相关联的,不从现实性考虑或离开现实性,就必将影响到新颖性。在组织每一期文章时,新闻工作者都要紧贴新农村建设实际,紧贴群众生活的实际,真正从农民的需要(包括现实需要和将来所需)出发。同时,要用文章与结构的新颖性,要采编那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或经过努力使旧貌变新颜的文章来引导读者。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编发的《巧手剪出新天地》等文章所反映的典型,新颖生动,表现真切,可敬可学。
利为民所谋,就要坚守好新闻阵地,满腔热忱为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做好事、办实事。
我们的新闻阵地是党的喉舌,就要与党始终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做好采编工作的根本依据。这就需要不仅采编好文章、好节目,出版好报纸杂志,还要更多地去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做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事,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在努力提高刊物质量,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引导农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还开设了《读者信箱》和热线电话,了解农民群众实践中所求、所需,采取不同方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也使发行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三农”杂志倾情服务“三农”,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实事。如山东省的一家大豆研究所,对杂志社介绍的读者去购买优良品种,不仅在价格上给以15%~20%优惠,而且在平时种植管理上给以指导,促其获得好效益。河南省荥阳市农民聂美玉购买了该研究所的豆种,并及时得到技术指导,取得了比当地品种高两倍的效益。他高兴地将一面写有“真实可贵的信息,科学致富的向导”锦旗送到杂志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校:施宇
情为民所系,就要加强学习,增强爱民情结,为新农村建设采编更多好文章。
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胡锦涛“三为民”思想,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国家建设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舆论宣传工作,紧紧把握舆论导向,做到感为民所发,情为民所系,增强爱民情结,培养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舆论阵地时刻为人民大众所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编更多好文章,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权为民所用,就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形式、手段,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新闻阵地是党和人民给的,这个权就应该用到为党和人民利益服务之中。这个权用得好,新闻工作者就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的大局,献身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之中。因此,新闻工作者就要咬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三贴近”原则,用实际行动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宣传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不断创新,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导向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现实性与新颖性相结合”,自觉引导农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搞好新农村建设。
一是导向性与典型性结合。导向性与典型性都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宣传方向,所以在选编文章时一定要严格以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做到既注重科学的理论文章作导向性宣传,又运用生动的典型性文章进行报道,甚至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保证舆论导向正确,又增强典型报道的可读性。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新农村新在哪里》栏目刊登的文章,用拉家常式的方法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话说新农村》专栏则运用群众喜欢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加深读者印象,他们又运用科学理论进行评点,使导向性与典型性实现完美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权威性与群众性结合。这就要求记者与编辑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对每一篇和每个专栏的文章要精心选编,合理搭配,既有理论的权威性,又有实际的指导性;既有权威性的力作,也有大众化的报道,以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受众。如《农村·农业· 农民》杂志所设栏目《领导访谈》《专家论坛》《咱们的好支书》《金点子》《邻里之间》等既刊登专家、权威与高层领导谈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经典文章,还大量发表记者与普通作者介绍科技兴农的经验与做法,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集权威性与群众性于一体,实实在在告诉农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建设新农村。
三是现实性与新颖性结合。现实性与新颖性是密切相关联的,不从现实性考虑或离开现实性,就必将影响到新颖性。在组织每一期文章时,新闻工作者都要紧贴新农村建设实际,紧贴群众生活的实际,真正从农民的需要(包括现实需要和将来所需)出发。同时,要用文章与结构的新颖性,要采编那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或经过努力使旧貌变新颜的文章来引导读者。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编发的《巧手剪出新天地》等文章所反映的典型,新颖生动,表现真切,可敬可学。
利为民所谋,就要坚守好新闻阵地,满腔热忱为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做好事、办实事。
我们的新闻阵地是党的喉舌,就要与党始终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做好采编工作的根本依据。这就需要不仅采编好文章、好节目,出版好报纸杂志,还要更多地去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做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事,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在努力提高刊物质量,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引导农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还开设了《读者信箱》和热线电话,了解农民群众实践中所求、所需,采取不同方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也使发行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三农”杂志倾情服务“三农”,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实事。如山东省的一家大豆研究所,对杂志社介绍的读者去购买优良品种,不仅在价格上给以15%~20%优惠,而且在平时种植管理上给以指导,促其获得好效益。河南省荥阳市农民聂美玉购买了该研究所的豆种,并及时得到技术指导,取得了比当地品种高两倍的效益。他高兴地将一面写有“真实可贵的信息,科学致富的向导”锦旗送到杂志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