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人类衣食之源、立命之本。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少,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占补平衡,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警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1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落实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必须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当前,各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在项目立项、设计和预算、实施验收和资金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资金运行安全、干部不出问题。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 坚持基本国策 科学规划引导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因素多、建设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建设任务重,必须多管齐下,方可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3 把握目标任务 确定内容标准
3.1 总体目标 提高基层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安全,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3.2 具体目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监测监管,确保好地用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3.3 建设内容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工程,实现每个耕作层、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3.4 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规定了各种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年;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度差应小于±5cm;加强耕作层的保护,耕作层厚度应达到2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cm以上;耕地坡度为5°—25°的坡耕地宜修建梯田,梯田化率不应低于50%;农田防洪标准应采用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等。要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优质基本农田,为粮食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4 严格建设程序 保障资金投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建设计划、基础调查、编制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基本农田划定、后期管护,其中,项目实施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
5 坚持公平公开 维护群众利益
在项目立项、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最实际的需要;项目实施中,按规定能够交由当地群众承担的工程都应优先安排给当地群众,使他们获得直接利益,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
作者简介:李华蓉(1969—),女,山西广灵人,本科,农业经济师,现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人类衣食之源、立命之本。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少,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占补平衡,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警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1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落实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必须纳入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当前,各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在项目立项、设计和预算、实施验收和资金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资金运行安全、干部不出问题。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 坚持基本国策 科学规划引导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因素多、建设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建设任务重,必须多管齐下,方可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3 把握目标任务 确定内容标准
3.1 总体目标 提高基层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安全,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利用。
3.2 具体目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监测监管,确保好地用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3.3 建设内容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工程,实现每个耕作层、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3.4 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规定了各种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年;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度差应小于±5cm;加强耕作层的保护,耕作层厚度应达到25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50cm以上;耕地坡度为5°—25°的坡耕地宜修建梯田,梯田化率不应低于50%;农田防洪标准应采用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等。要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通过土地整治,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优质基本农田,为粮食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保障。
4 严格建设程序 保障资金投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建设计划、基础调查、编制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基本农田划定、后期管护,其中,项目实施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
5 坚持公平公开 维护群众利益
在项目立项、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最实际的需要;项目实施中,按规定能够交由当地群众承担的工程都应优先安排给当地群众,使他们获得直接利益,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
作者简介:李华蓉(1969—),女,山西广灵人,本科,农业经济师,现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