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有一般的专业素质,更应该具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创建良好体育氛围的社会学、组织管理学等方面的素质。为此,作者所在的调查小组,面向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西京学院等陕西省6所民办本科高校的120位体育教师开展了专业素质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20分,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117分,有效率为97.5%。调查发现,教师专业素质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师资内涵建设,以适应时下形势的教育需求。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知识单一 通过教师问卷的分析和数理统计发现,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人体科学知识等专业性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是,对于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以及体育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了解程度相对比较低;在条件性知识方面自我反应有比较大的欠缺,调查发现精通的只占19%,对于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以及运动队训练等常规工作中应用很少,基本靠“经验”工作的居多。
在培养學生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等社会软实力能力方面,教师自我反应知识积累严重不足。但是,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与驾驭能力、课堂情景设计、生理指标的掌控等实践性知识比较成熟,当然这和教师的教龄、职称、学历等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在35~40岁之间、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在实践性知识方面自我反应较好。相反,年龄在35以下助教与初级职称的教师自我反应比较差,调查中一致反映,学历层次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和驾驭能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力(见表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示范能力、保护能力、体育场地器材使用能力等最基本的体育实践教学能力较高。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去反思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修正方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待教学的效果上明显不重视。
在学生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方面,87%的教师有指导群体体育活动的经历,并且73%的教师有指导不同项目类型的学生、教工体育活动的经历,65%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制定计划、裁判、组织等一手抓。
在这一点上,由于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政策有别于公办高校,说明在用人机制上,民办高校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教师各个方面的潜能,这与其“一才多用”的节约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
教师价值观不够全面 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中“虚心接受他人建议”“课堂上精神饱满”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导”备选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69%和52%;在对教学的价值观的问题上,选择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坚信通过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选择率很高。
在对待学生态度中,选择率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语言”占78%,“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占65%,“对学生充满期待”占65%,“对学生严格要求”占62%,“不偏爱、偏恶学生”占34%,这说明多数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比较热爱。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热衷于体育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投入真爱,但是对学生的态度缺乏针对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健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又包含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研究性知识等;也有人认为“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多元化知识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能,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良好的专项技能和标准化的动作示范能力,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的教育功能不断拓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呈现动态变化过程。例如在专业能力一项调查中,教师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虽然较高,但体育评价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体育教学能力发展不全面,尤其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等,科研能力整体偏低。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建设:
加强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提升学历教育 增强专业知识厚度和深度,扩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潜在功能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拓展体育教师的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外延性知识。
推动校际交流合作 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机制,加强民办高校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机构的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群体体育活动组织和开展能力。
加强教师角色转变意识 转变体育教师观念,转变就体育论体育、就体育教体育而忘却体育是教育的片面做法,要大胆抛开体育谈教育。在角色上加快从体育教师到教师甚至是教育家角色的转变。
开发体育教学新模式 结合民办高校差异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加紧体育教师对市场的了解,开发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思路的体育新模式,在必要的时候改革创新现行体育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总之,为适应新形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价值观等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必须不断拓展“教学思想和观念、课程决策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知识单一 通过教师问卷的分析和数理统计发现,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人体科学知识等专业性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是,对于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以及体育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了解程度相对比较低;在条件性知识方面自我反应有比较大的欠缺,调查发现精通的只占19%,对于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以及运动队训练等常规工作中应用很少,基本靠“经验”工作的居多。
在培养學生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等社会软实力能力方面,教师自我反应知识积累严重不足。但是,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与驾驭能力、课堂情景设计、生理指标的掌控等实践性知识比较成熟,当然这和教师的教龄、职称、学历等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在35~40岁之间、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在实践性知识方面自我反应较好。相反,年龄在35以下助教与初级职称的教师自我反应比较差,调查中一致反映,学历层次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和驾驭能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力(见表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示范能力、保护能力、体育场地器材使用能力等最基本的体育实践教学能力较高。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去反思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修正方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待教学的效果上明显不重视。
在学生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方面,87%的教师有指导群体体育活动的经历,并且73%的教师有指导不同项目类型的学生、教工体育活动的经历,65%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制定计划、裁判、组织等一手抓。
在这一点上,由于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政策有别于公办高校,说明在用人机制上,民办高校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教师各个方面的潜能,这与其“一才多用”的节约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
教师价值观不够全面 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中“虚心接受他人建议”“课堂上精神饱满”和“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导”备选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69%和52%;在对教学的价值观的问题上,选择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坚信通过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选择率很高。
在对待学生态度中,选择率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语言”占78%,“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占65%,“对学生充满期待”占65%,“对学生严格要求”占62%,“不偏爱、偏恶学生”占34%,这说明多数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比较热爱。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热衷于体育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投入真爱,但是对学生的态度缺乏针对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健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又包含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研究性知识等;也有人认为“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多元化知识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能,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良好的专项技能和标准化的动作示范能力,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的教育功能不断拓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呈现动态变化过程。例如在专业能力一项调查中,教师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虽然较高,但体育评价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体育教学能力发展不全面,尤其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等,科研能力整体偏低。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建设:
加强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提升学历教育 增强专业知识厚度和深度,扩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潜在功能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拓展体育教师的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外延性知识。
推动校际交流合作 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机制,加强民办高校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机构的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群体体育活动组织和开展能力。
加强教师角色转变意识 转变体育教师观念,转变就体育论体育、就体育教体育而忘却体育是教育的片面做法,要大胆抛开体育谈教育。在角色上加快从体育教师到教师甚至是教育家角色的转变。
开发体育教学新模式 结合民办高校差异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加紧体育教师对市场的了解,开发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思路的体育新模式,在必要的时候改革创新现行体育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总之,为适应新形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价值观等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必须不断拓展“教学思想和观念、课程决策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