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来源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76-01
  
  脑出血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病死率高,并发症多,而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除了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索等治疗外,护理措施是否妥当也是预防和治愈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本院2007年以来收治45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早期预防,既病防变的护理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侧,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昏迷10例,嗜睡22例,模糊或谵妄8例,意识清楚5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合并其它感染2例。
  
  2 治疗及转归
  
  经积极正规治疗及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其中43例肺部感染治愈,2例因脑部出血量大,肺部感染严重并发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本组感染治愈率达95.6%。
  
  3 护理对策
  
  3.1 早期预防
  3.1.1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脑出血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阻塞物。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不畅,细支气管被分泌物阻塞,造成肺小叶膨胀不全,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当病人呼吸困难,气道分泌物增多而排出不畅时,可加强翻身拍背,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或体位引流,必要时建议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减少呼吸道死腔,保证有效气体交换和氧气供应,便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因细支气管阻塞所引起的肺叶膨胀不全。
  3.1.2 加强常规护理:(1)定期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和细菌培养,勤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2)每天要多饮水或进流食,便于痰液稀释易咳出。对咳嗽无力的患者,勤翻身,勤拍背。一边拍背一边鼓励病人咳嗽。拍背时,护士手指并拢稍微合掌,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地叩拍病人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3)痰液粘稠者按医嘱给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mg超声波雾化吸入2次/d,以稀释痰液,使痰液易咳出。(4)对痰多而无力咳出者或者昏迷患者,床头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调节负压适中,减少呼吸道粘膜损伤。
  3.1.3 鼻饲管的护理:脑出血后昏迷患者都需置胃管以保证营养的摄入,鼻饲者在喂食前应取侧卧位,床头抬高30度,或取半卧位,防止酸性胃内容物流人气管引起气管痉挛和吸人性肺炎。鼻饲时先抽少许胃液,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再注人温度适宜的流质,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引起呕吐和呃逆,导致误吸。
  3.1.4 加强口腔护理:做好鼻腔、咽喉部及口腔的护理,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溶液,采用擦拭或漱口的方式,及时清洁口腔,预防和减少口腔细菌的滋生,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机会。
  3.1.5 加强营养支持: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早期需禁食48小时,加之病痛折磨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故在脑出血急性期可出现负氮平衡,加速机体衰竭,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能进食者尽量早期进食,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纠正患者急性期的负氮平衡,以满足机体组织的营养,加速脑组织的功能重建,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力,减少被感染机会。
  3.1.6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给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应洗手,吸痰时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分泌物。这样既防止气管内的继发感染,又避免口腔分泌物进人气管内。吸痰管插人深度为10-12cm,插管时中断负压,到位后边吸边退出,吸引负压不要超过19.6KPa,每次不超过15秒;如痰液粘稠,可先向气道内注入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2~10ml;做到一人一套用物,一次用一根吸痰管,不能重复使用。套管口覆盖盐水纱布,以起到湿化空气及防止异物吸人气管内,切口周围敷料每日更换2次,如敷料被痰液污染,要随时更换。
  
  3.2 既病防变
  3.2.1 控制和治疗肺部感染:当脑出血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应做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准确地查明细菌种类,早期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以有效控制和治疗肺部感染。
  3.2.2 避免医源性污染:对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必须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无菌操作技术,避免仪器的医源性污染。严格氧气湿化瓶的消毒制度,输氧管及吸氧鼻塞专人专用,并严格实行终末消毒。对超声雾化器、各种置管均应使用消毒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拖地2~3次/d,用消毒液擦洗桌椅、床架1次/d。手套使用要规范,杜绝一副多用,操作完毕需严格洗手。
  
  4 讨论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可加重病情而危及生命。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如呼吸道的不通畅,误吸,患者抵抗力差,各种管道护理不到位等等。通过本组资料发现:要控制肺部感染,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做到早期预防和既病防变,才能有效地预防或控制肺部感染,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而对早期预防所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是护理对策中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继志,高宝山,钱盛伟,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忠者医院内肺部感染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5):70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62-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52-01  [摘要]目的:通过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手术,消除恐惧心理,以达到术后的良好效果。方法: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语言,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让病人感到温暖。结果:从而使患者配合好治疗手术,使患者从心理和生理达到满意。  [关键词]病人;护理;心理护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81-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客观上有上腹饱胀,暖气反酸,纳差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胃肠镜检可排除溃疡糜烂,肿瘤等胃肠的器质性改变,生化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的一类胃肠功能性疾病。国内近年的统计表明在内科消化道疾病中,功能性胃肠疾病占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临床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74-01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儿童和少年较多见,皮损无明显特征,患者常伴有血清IGE水平升高。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特应性皮炎的个人史或家族史。随着近年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特应性皮炎逐渐成为现代皮肤病学中的一个新热点。    1 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75-01  [摘要]目的:探讨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胸腔积血、积液的护理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胸腔积液24例。结果:24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结论:深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创伤小,安全性好,疗效好,是治疗老年患者胸腔积血、积液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胸腔积液;闭式引流;护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49-02  [摘要]目的:实施“导乐陪产”分娩,帮助孕妇克服各种恐惧、焦躁、阵痛的心情。方法:150例孕妇的临床观察。在临产后,如何摆脱这种心理的困扰。在整个产程中全程伴陪孕产妇以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语言上的交流,使产妇了解分娩每一个阶段自然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结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82-01  [摘要]目的:总结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最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门诊患者,运用中药,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并配转移园子注射液,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行综合治疗。结果:30例患者通过治疗,有效率达96.6%,20天内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治愈。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82-01  [摘要]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本文所述抵抗力差易感者,落枕,汗证,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皆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桂枝汤;运用举隅;易感者;落枕;汗证    1 易感者    肖××,女,61岁,2006年5月3日。患者素体虚弱,近来极易感冒,气候变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54-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180-02  [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护理经验。方法:中西医结合组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及相应护理;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93.1%,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