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年龄的孩子是怎么画画的?王老师给四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布置了同样的任务——画人。结果,我们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2~3岁 托班阶段 涂鸦期
我们忘记了要画人
发展特征
●处于涂鸦期,孩子们热衷于手臂的重复动作,对颜色的使用没有特定意图。
●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的后期,他们还习惯于用动作去思考,往往在涂鸦之前不知道自己手臂动作的结果,或者目的与结果完全不同。
●到本阶段末期(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把涂鸦的线条和图形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加以命名。
●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和行为,在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时,常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或顺应提问者的暗示。
●托班活动室有一面大大的“白墙”,那是老师用白色画纸贴起来的,上面贴满了小朋友的杰作,有的像小鸡吃的米粒,有的像杂乱无章的稻草,每幅涂鸦各不相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涂鸦期,那些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杂乱线条是孩子们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无师自通的涂鸦是他们将来提高绘画水平和能力的基石,就好像盖房屋需要砖和瓦一样,他们通过在纸上的涂鸦来尝试运用线条和图形,为今后的绘画发展打下基础。)
●老师布置好题目后,露露立即拿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圈。她告诉老师说要在圈里画个人。当美术活动结束时,露露却告诉老师,说自己画的是鸡蛋(最近活动的主题内容),指着另一个被涂乱的圆形说:“这个圆圈变成花蝴蝶了。”她完全忘记了本次绘画的主题。(这个时期孩子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布置画面时任凭自己的手臂动作,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图形进行想象命名。即使他们开始时具有完成任务的愿望,但最终往往忘记目的。所以孩子往往不能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任务。)
●波波是个男孩,比较大胆,画面的颜色非常丰富,但漂亮的颜色只是因为自己高兴,并没有具体意义。所以当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时,波波开始回答不出来,后来在听到同桌回答说“鸡蛋”时,他也告诉老师自己画的是鸡蛋。他同样也忘记了本次绘画的主题。(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和行为,在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时,常常容易爱到同伴的影响,或顺应提问者的暗示,表现出人云亦云。)
●一开始,多多在纸上画了一个挺不错的圆,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她。但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多多的图画变成了“大花脸”,上面重重叠叠绘满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涂鸦期的孩子在画画时还不会有目的地用线条去表征和象征物体,而且对于颜色的使用通常也不是很有意识,他们使用颜色只是为了高兴,而没有什么特定的意图。在涂鸦过程中,他们常常不在意选择什么颜色,常常不换笔而用同一支蜡笔画画。)
●点点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她突然觉得自己随意勾勒的封闭的线条很像毛毛虫的身体,这个发现让她很高兴,于是她又继续添画了很多重复的线条,高兴地叫起来:“我画的是毛毛虫!”(涂鸦发展到高级阶段,孩子开始具有将画在纸上的线条和形状同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联系的意识。他们会熟练运用各种涂鸦符号,自发地把涂鸦线条组合起来,形成有内容的图画。)
●美术活动结束时,老师让小朋友将蜡笔放回小筐里。可是小虎还没玩够,他把蜡笔装进了衣兜里。不一会,老师在小虎的桌面上发现了黑压压的蜡笔画迹。(涂鸦活动是儿童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以及控制精细动作的过程儿童学会走路以后,运动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双手,因此只要手上有笔,就开始到处乱涂乱画,大凡有平面的地方都会留下他们的“杰作”。)
链接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罗达·凯洛格认为,涂鸦活动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从简单的标记开始,最后出现复杂的图形。在托班后期,孩子们逐渐把自己的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起来,开始有目的的涂鸦活动。对于宝宝来说,涂鸦是他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家长为了保持整洁而对孩子一味限制,很可能会扼杀宝宝对绘画的兴趣。到了中大班,即使再送孩子上美术培训班,想着去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也很困难了。所以说,与其努力激发孩子兴趣不如积极地去保护孩子的兴趣。
爸爸妈妈的功课
家里有个爱添乱的“小画家”,年轻父母们该怎么对待呢,除了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以外,大人的鼓励和赏识在孩子早期美术发展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1 让宝宝自由地涂画。
为宝宝准备足够的画纸,提供色彩丰富而且性能安全的画笔,让宝宝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宝宝喜欢站着画墙,你可以给他买一块漂亮的立式儿童画板。
2.多跟宝宝交流。
当宝宝涂鸦时,家长不妨提些问题“你画的是妈妈吗?”“这是你的小白兔吗?”等等。在成人的提问下,孩子会意识到成人希望他们的画能代表一些具体的事物,他们逐渐地会把绘画同自己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从随意的涂鸦逐步发展到有意识地表现自己认识的客观世界及情感世界。
3.欣赏宝宝的作品。
多和宝宝一起欣赏他自己的作品,引导他去发现创造的“神奇”,不遗余力地表扬他。细心的父母还可以把宝宝的涂鸦画制
3~4岁 小班阶段涂鸦期向象征期过渡
发展特征
●空间概念极大发展,会熟练运用涂鸦符号,创造出象征符号来表现事物的特征,逐渐进入绘画的象征期。
●能理解、认识具体的事物,并通过形状、颜色、大小来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开始出现最初的人物形象。这时期孩子最喜欢画的是太阳、人、气球等圆形事物。
●语言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常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乐意将自己的画说给旁观者听。
●手部的控制力增强,但灵活性仍不够,所以在画画时,常常会出现不流畅,造型与实际事物相去甚远等情况。
小班群画像
●老师布置了任务z后,小军迟迟不动笔,他说,“我不会画人的。”老师说:“没事,画点自己喜欢的吧”于是,小军先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告诉老师他画的是梨子。(与托班相比,他们已经能够关注到绘画的目的性时,自己手臂运动的结果有了初步的预见性。开始将他们自己的动作、画面上的形式与他们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缺乏自由涂鸦练习的孩子往往会对老师的任务不自信,有退缩现象 由此可见,创造让孩子自由涂鸦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豆豆在纸上画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红色圆圈,每个圆圈线上布有发散的短线。他指着一个大圆圈告诉老师:“这是我。”指着另一个稍小一些的圈说:“这是太阳,我在太阳下面玩。”(孩子对圆有一种天生的偏爱,他们常常会在画画时用圆形代表一切事物,下管是人、花、太阳,还是汽车和房子,甚至连尖尖的牙齿,也都会用圆形来表示,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自从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圆形的世界之中,妈妈的脸、眼珠。各种圆形的玩具如皮球、小铃、小鼓等等,这使孩子在早期生活经验中获得了时圆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圆的基础上,逐步又发展起太阳辐射式的图形,但与圆形一样, 这种图形同样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事物。)
●欢欢在纸上乱涂,老师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出欢欢画的人在哪里。于是老师很和气地问:“欢欢,你画的是什么呢?”欢欢很高兴地对老师说:“我画的是妈妈带我去少年宫放风筝。你看,我在前面跑……”可是下午妈妈来接他时,欢欢却告诉妈妈,他画了自己在草地上玩。(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经常通过讲述来完成涂鸦所不能表现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还不能对绘画任务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所以往往会出现在几分钟之后,孩子对同一幅画的解释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情况视觉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出现变化,是这一时期的正常现象。)
●奇奇画了两个亲亲热热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圆圆的,可是没有身体,活像两只小蝌蚪。(在涂鸦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孩子逐渐有创造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象征符号,这类人物形象很原始,好像蝌蚪,因此被称作“蝌蚪人”这一时期,有些幼儿画的圆形不仅代表人的头,而且往往是人的共和躯干的统一体,甚至包括上肢。随着孩子的思维发展,圆形所代表的意义才会越来越明确。)
●听了老师的话,乐乐立即开始作画,她很快画了一个人,告诉老师:“这是一个男孩,我还要画个女孩。”紧接着在右边又画了有头发的人,表示是个女孩。(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分辨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区别,他们会运用简单的象征符号,对绘画对象加以区分 在这幅画中,规则排列的短线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人物的手或是手指、腿、甚至女孩的头发。这种高度概括与简约的表达方式,说明了张子在思维能力上的进步,他们已经逐步懂得同一图形或线条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
●红红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我画了一个妈妈,妈妈很漂亮,我给她的嘴巴涂上口红,我喜欢她穿黄色的连衣裙,我也穿了一条黄色的连衣裙,我和妈妈起坐公交车,还有爸爸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中心语言,即我们说的“自言自语”他们在绘画时常常套伴随这种语言,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儿童对自己绘画的补充,以弥补他们在绘画活动中所不易表现的内容,儿童在人物画中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描绘,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说明孩子喜欢画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和人。)
链接 很多研究者认为,当3~4岁的孩子开始能够命名他们所描画的内容时,意味着他们能将自己的图画与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了。此时的儿童便步入绘画的学习阶段,可以逐渐开始儿童简笔画、儿童水粉画和国画的学习。但此年龄段的孩子手部的灵活性还很不够,因此在画画时,常常会出现画面粗糙、线条歪曲等情况,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写实画的标准去评价,而要从理解孩子人手,用童心去欣赏。
爸爸妈妈的功课
1.保护孩子的绘画情感与想象力。
我们往往发现,在有趣而尽兴的体能游戏结束时,选择自由美术活动的孩子就会增多。这时候孩子的作品往往落笔大胆、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富有想象力。对孩子来说,画画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表现远比要求孩子画得逼真更有意义,千万要杜绝用批评和挖苦的语言去评价孩子的画,比如:“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这画真难看,一点都不像!”“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会画,你却不会画?真笨!”等等。
2.注意倾听孩子“谈画”。鼓励孩子的绘画兴趣。
当孩子画完画拿给父母看时,他的创作意图非常清晰,兴致也很浓。家长要耐心地听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即“谈画”。“谈画”对儿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孩子真正愿意拿笔画画时,他的内心充满需要表达的热情,即使那画上只是一堆胡乱的涂鸦,但是你听了孩子的介绍,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孩子的眼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谈画”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图画进行完美的补充,也发展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了他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
3.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宜的指导。
小班阶段的美术主要学习简单的线条和形状(直线、折线、曲线、圆形和方形),并用这些线条形状进行组合,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绘画游戏。同时加强对色彩的感受,让孩子在玩色游戏中充分体验丰富的色彩带来的快乐,学习均匀涂色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剪刀等美术工具,可以进行剪贴画的活动。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旧书、旧报纸上的图画剪下来,进行拼贴画的游戏,或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画画,这些都将有助于孩子绘画水平的提高。
4.培养有序的习惯。
小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有序的绘画习惯。首先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固定个位置,方便孩子自己取放颜料、画笔等材料。其次,在绘画前,和孩子一起准备纸、画笔,注意在画纸下垫上旧报纸以免弄脏桌子;在画画过程中,注意让孩子养成画笔随拿随放的习惯。再次,告诉孩子必要的卫生常识,如不将画笔含在口中,不将画笔随意涂在画纸以外的地方,画画后要用肥皂洗干净小手等。
2~3岁 托班阶段 涂鸦期
我们忘记了要画人
发展特征
●处于涂鸦期,孩子们热衷于手臂的重复动作,对颜色的使用没有特定意图。
●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的后期,他们还习惯于用动作去思考,往往在涂鸦之前不知道自己手臂动作的结果,或者目的与结果完全不同。
●到本阶段末期(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把涂鸦的线条和图形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加以命名。
●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和行为,在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时,常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或顺应提问者的暗示。
●托班活动室有一面大大的“白墙”,那是老师用白色画纸贴起来的,上面贴满了小朋友的杰作,有的像小鸡吃的米粒,有的像杂乱无章的稻草,每幅涂鸦各不相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涂鸦期,那些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杂乱线条是孩子们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无师自通的涂鸦是他们将来提高绘画水平和能力的基石,就好像盖房屋需要砖和瓦一样,他们通过在纸上的涂鸦来尝试运用线条和图形,为今后的绘画发展打下基础。)
●老师布置好题目后,露露立即拿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圈。她告诉老师说要在圈里画个人。当美术活动结束时,露露却告诉老师,说自己画的是鸡蛋(最近活动的主题内容),指着另一个被涂乱的圆形说:“这个圆圈变成花蝴蝶了。”她完全忘记了本次绘画的主题。(这个时期孩子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布置画面时任凭自己的手臂动作,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图形进行想象命名。即使他们开始时具有完成任务的愿望,但最终往往忘记目的。所以孩子往往不能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任务。)
●波波是个男孩,比较大胆,画面的颜色非常丰富,但漂亮的颜色只是因为自己高兴,并没有具体意义。所以当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时,波波开始回答不出来,后来在听到同桌回答说“鸡蛋”时,他也告诉老师自己画的是鸡蛋。他同样也忘记了本次绘画的主题。(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和行为,在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时,常常容易爱到同伴的影响,或顺应提问者的暗示,表现出人云亦云。)
●一开始,多多在纸上画了一个挺不错的圆,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她。但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多多的图画变成了“大花脸”,上面重重叠叠绘满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涂鸦期的孩子在画画时还不会有目的地用线条去表征和象征物体,而且对于颜色的使用通常也不是很有意识,他们使用颜色只是为了高兴,而没有什么特定的意图。在涂鸦过程中,他们常常不在意选择什么颜色,常常不换笔而用同一支蜡笔画画。)
●点点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她突然觉得自己随意勾勒的封闭的线条很像毛毛虫的身体,这个发现让她很高兴,于是她又继续添画了很多重复的线条,高兴地叫起来:“我画的是毛毛虫!”(涂鸦发展到高级阶段,孩子开始具有将画在纸上的线条和形状同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联系的意识。他们会熟练运用各种涂鸦符号,自发地把涂鸦线条组合起来,形成有内容的图画。)
●美术活动结束时,老师让小朋友将蜡笔放回小筐里。可是小虎还没玩够,他把蜡笔装进了衣兜里。不一会,老师在小虎的桌面上发现了黑压压的蜡笔画迹。(涂鸦活动是儿童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以及控制精细动作的过程儿童学会走路以后,运动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双手,因此只要手上有笔,就开始到处乱涂乱画,大凡有平面的地方都会留下他们的“杰作”。)
链接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罗达·凯洛格认为,涂鸦活动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从简单的标记开始,最后出现复杂的图形。在托班后期,孩子们逐渐把自己的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起来,开始有目的的涂鸦活动。对于宝宝来说,涂鸦是他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家长为了保持整洁而对孩子一味限制,很可能会扼杀宝宝对绘画的兴趣。到了中大班,即使再送孩子上美术培训班,想着去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也很困难了。所以说,与其努力激发孩子兴趣不如积极地去保护孩子的兴趣。
爸爸妈妈的功课
家里有个爱添乱的“小画家”,年轻父母们该怎么对待呢,除了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以外,大人的鼓励和赏识在孩子早期美术发展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1 让宝宝自由地涂画。
为宝宝准备足够的画纸,提供色彩丰富而且性能安全的画笔,让宝宝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宝宝喜欢站着画墙,你可以给他买一块漂亮的立式儿童画板。
2.多跟宝宝交流。
当宝宝涂鸦时,家长不妨提些问题“你画的是妈妈吗?”“这是你的小白兔吗?”等等。在成人的提问下,孩子会意识到成人希望他们的画能代表一些具体的事物,他们逐渐地会把绘画同自己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从随意的涂鸦逐步发展到有意识地表现自己认识的客观世界及情感世界。
3.欣赏宝宝的作品。
多和宝宝一起欣赏他自己的作品,引导他去发现创造的“神奇”,不遗余力地表扬他。细心的父母还可以把宝宝的涂鸦画制
3~4岁 小班阶段涂鸦期向象征期过渡
发展特征
●空间概念极大发展,会熟练运用涂鸦符号,创造出象征符号来表现事物的特征,逐渐进入绘画的象征期。
●能理解、认识具体的事物,并通过形状、颜色、大小来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开始出现最初的人物形象。这时期孩子最喜欢画的是太阳、人、气球等圆形事物。
●语言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常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乐意将自己的画说给旁观者听。
●手部的控制力增强,但灵活性仍不够,所以在画画时,常常会出现不流畅,造型与实际事物相去甚远等情况。
小班群画像
●老师布置了任务z后,小军迟迟不动笔,他说,“我不会画人的。”老师说:“没事,画点自己喜欢的吧”于是,小军先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告诉老师他画的是梨子。(与托班相比,他们已经能够关注到绘画的目的性时,自己手臂运动的结果有了初步的预见性。开始将他们自己的动作、画面上的形式与他们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缺乏自由涂鸦练习的孩子往往会对老师的任务不自信,有退缩现象 由此可见,创造让孩子自由涂鸦的机会是多么重要。)
●豆豆在纸上画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红色圆圈,每个圆圈线上布有发散的短线。他指着一个大圆圈告诉老师:“这是我。”指着另一个稍小一些的圈说:“这是太阳,我在太阳下面玩。”(孩子对圆有一种天生的偏爱,他们常常会在画画时用圆形代表一切事物,下管是人、花、太阳,还是汽车和房子,甚至连尖尖的牙齿,也都会用圆形来表示,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自从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圆形的世界之中,妈妈的脸、眼珠。各种圆形的玩具如皮球、小铃、小鼓等等,这使孩子在早期生活经验中获得了时圆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圆的基础上,逐步又发展起太阳辐射式的图形,但与圆形一样, 这种图形同样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事物。)
●欢欢在纸上乱涂,老师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出欢欢画的人在哪里。于是老师很和气地问:“欢欢,你画的是什么呢?”欢欢很高兴地对老师说:“我画的是妈妈带我去少年宫放风筝。你看,我在前面跑……”可是下午妈妈来接他时,欢欢却告诉妈妈,他画了自己在草地上玩。(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经常通过讲述来完成涂鸦所不能表现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还不能对绘画任务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所以往往会出现在几分钟之后,孩子对同一幅画的解释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情况视觉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出现变化,是这一时期的正常现象。)
●奇奇画了两个亲亲热热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圆圆的,可是没有身体,活像两只小蝌蚪。(在涂鸦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孩子逐渐有创造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象征符号,这类人物形象很原始,好像蝌蚪,因此被称作“蝌蚪人”这一时期,有些幼儿画的圆形不仅代表人的头,而且往往是人的共和躯干的统一体,甚至包括上肢。随着孩子的思维发展,圆形所代表的意义才会越来越明确。)
●听了老师的话,乐乐立即开始作画,她很快画了一个人,告诉老师:“这是一个男孩,我还要画个女孩。”紧接着在右边又画了有头发的人,表示是个女孩。(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分辨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区别,他们会运用简单的象征符号,对绘画对象加以区分 在这幅画中,规则排列的短线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人物的手或是手指、腿、甚至女孩的头发。这种高度概括与简约的表达方式,说明了张子在思维能力上的进步,他们已经逐步懂得同一图形或线条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
●红红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我画了一个妈妈,妈妈很漂亮,我给她的嘴巴涂上口红,我喜欢她穿黄色的连衣裙,我也穿了一条黄色的连衣裙,我和妈妈起坐公交车,还有爸爸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中心语言,即我们说的“自言自语”他们在绘画时常常套伴随这种语言,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儿童对自己绘画的补充,以弥补他们在绘画活动中所不易表现的内容,儿童在人物画中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描绘,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说明孩子喜欢画一些他们熟悉的事物和人。)
链接 很多研究者认为,当3~4岁的孩子开始能够命名他们所描画的内容时,意味着他们能将自己的图画与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了。此时的儿童便步入绘画的学习阶段,可以逐渐开始儿童简笔画、儿童水粉画和国画的学习。但此年龄段的孩子手部的灵活性还很不够,因此在画画时,常常会出现画面粗糙、线条歪曲等情况,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写实画的标准去评价,而要从理解孩子人手,用童心去欣赏。
爸爸妈妈的功课
1.保护孩子的绘画情感与想象力。
我们往往发现,在有趣而尽兴的体能游戏结束时,选择自由美术活动的孩子就会增多。这时候孩子的作品往往落笔大胆、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富有想象力。对孩子来说,画画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表现远比要求孩子画得逼真更有意义,千万要杜绝用批评和挖苦的语言去评价孩子的画,比如:“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这画真难看,一点都不像!”“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会画,你却不会画?真笨!”等等。
2.注意倾听孩子“谈画”。鼓励孩子的绘画兴趣。
当孩子画完画拿给父母看时,他的创作意图非常清晰,兴致也很浓。家长要耐心地听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即“谈画”。“谈画”对儿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孩子真正愿意拿笔画画时,他的内心充满需要表达的热情,即使那画上只是一堆胡乱的涂鸦,但是你听了孩子的介绍,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孩子的眼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谈画”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图画进行完美的补充,也发展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了他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
3.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宜的指导。
小班阶段的美术主要学习简单的线条和形状(直线、折线、曲线、圆形和方形),并用这些线条形状进行组合,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绘画游戏。同时加强对色彩的感受,让孩子在玩色游戏中充分体验丰富的色彩带来的快乐,学习均匀涂色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剪刀等美术工具,可以进行剪贴画的活动。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旧书、旧报纸上的图画剪下来,进行拼贴画的游戏,或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画画,这些都将有助于孩子绘画水平的提高。
4.培养有序的习惯。
小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有序的绘画习惯。首先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固定个位置,方便孩子自己取放颜料、画笔等材料。其次,在绘画前,和孩子一起准备纸、画笔,注意在画纸下垫上旧报纸以免弄脏桌子;在画画过程中,注意让孩子养成画笔随拿随放的习惯。再次,告诉孩子必要的卫生常识,如不将画笔含在口中,不将画笔随意涂在画纸以外的地方,画画后要用肥皂洗干净小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