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2015年度上海领军人才”、2016年度“最美商飞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女性是什么样子的?每一张光鲜亮丽的奖状背后,都虚掩着一个身影,默默地泼洒着汗水,那一滴一缕凝结成的汗珠,必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耕耘与钻研所淌下的。
一个暖暖的冬日,带着一份不同寻常的心情,笔者拨通了电话。“我目前在客服公司做ARJ21驾驶舱EICAS优化模拟机试验,春节后马上就要去阎良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通电话……”几句温婉的话语,让人感到一种谦和。电话的那一端,是ARJ21-700飞机副总设计师赵春玲,一位经过二十多年艰苦磨砺,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型号副总设计师的不凡女性。
这事值得一干
1967年7月,赵春玲出生在河南偃师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她从小的教育是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养成她认真、严谨的性格。198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一个女孩子选择攻读航空类专业,真可谓是理工“男”。
确实,赵春玲在高中时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进入以航空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也是很理想的选择。
虽然没有人告诉赵春玲未来该怎么走,但从一开始,她就模糊地知道,自己的未来要交给航空了。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洛阳的613研究所,这是中国最好的航空火控系统研究机构。
个人的命运总和时代联系在一起。“1991年,单位没有太多的军工型号项目,只能做些基础的研究工作。”她笑着说。
但“梦想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一定会为了梦想而一直坚持着梦想之路,哪怕终点是一条看不见的旅途,不会因为一些坎坷或挫折就放弃我的梦想,因为它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
机会永远留给坚持者。
在赵春玲的记忆中,1998年是一个转折,军机项目一下子“起来了”。
这一年4月,“一手抓新型武器装备发展,一手抓现有武器装备管理”的总装备部成立。同时,国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对军工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这次为期三年的军队和国防大改革,给年轻的军工工程师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直到今天,赵春玲仍然感叹那是自己成长最快的时段。“军机项目有句话,叫‘型号成功我成才。’当时,613所参与了国内绝大多数军机型号项目,比如歼轰七,歼十,直十,强击机,舰载机……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多机会,使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长进。”
然而,也有许多人却没有度过在此之前那段漫长的低潮时光。很多人离开,到外企,或者去下海。
而她,因为梦。“感觉这件事情还值得一干”,坚持了下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研究上,对于是不是应该做出别的选择并没有想太多。”
从1985年看到第一架尚在设计中的军用飞机,在不为公众所知的国防机构中默默工作了15年后,赵春玲于2006年出任613所副总师。
同在这一年,中国大飞机立项。
2年后,中国商飞公司成立。 2009年底,赵春玲举家从河南迁到上海。当时,她手中负责的军机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同事风趣地说:“你把军机的班加完了,该加民机的班了。”
然而,她并没有想到,从军机到民机,却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路走来,虽然非常辛苦,但我心情愉悦,只因为路途中一次不经意的回望,让我发现自己已收获颇丰。”
有梦才有远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让我们放飞梦想,因为有梦才有远方。人生,就是一个追梦的过程,无数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努力,沉浸在幸福中。

2009年,赵春玲怀揣着早日让祖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远离家乡来到上海,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任总师办主任设计师,兼任综合航电系统设计研究部副部长,直接参与C919项目的航电系统设计。2012年3月,赵春玲开始担任ARJ21-700飞机电子电气专业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导航系统、通信系统、自动飞行系统、指示记录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航电和电气专业。
赵春玲刚开始接手ARJ21-700新支线飞机项目,就面临着解决失速保护系统(SPC)的三大难题:SPC软件故障问题、SPC防冰能力的改善问题和SPC提前模式逻辑的软件更改问题。其中,最为迫切的是SPC软件故障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当时正在紧张开展的飞机失速试飞工作。
为解决SPC的软件问题,赵春玲和她的团队忙碌奔波着,经过大量的试飞数据分析、地面实验室测试和验证、与供应商的多轮协调和讨论,经过几次软件升级,终于解决了SPC软件故障问题,有力地保证了飞机失速试飞,并为后续开展的试飞科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改善SPC的防冰能力,赵春玲带领团队通过在国内的试验验证,积极和供应商协调讨论,SPC防冰能力的改善问题有了具体、可行的方案,保障了飛机结冰试飞及后续各项研制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ARJ21飞机适航取证期间,赵春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理航电、电气系统的适航验证。航电电气系统的试验试飞科目多,试验点多,对试飞机场的设备、地形、气象、空域、空管等多种外部因素有较高要求,需要开展多地点、多机场试飞。因此,她带领团队奔赴阎良、银川、东营、中卫、格尔木、乌鲁木齐、成都、咸阳、芷江、万州等大江南北的多地机场开展试飞验证。在民航机场试飞,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航班运营,试飞一般都安排在早间和晚间。因此,披星戴月是外场试飞的常态。 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她带领团队圆满完成航电电气专业的所有试飞任务。

在ARJ21-700飞机试飞取证的关键时间段,作为本专业的项目领头人,赵春玲几乎每天都奋战在第一线,白天忙着参加型号研制和技术讨论等各种会议,晚上要处理大量的邮件和工作文件直至深夜。2014年12月29日,ARJ21飞机适航取证前全部试飞任务顺利结束。
是啊,有一双翅膀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2015年1月,当大家还沉浸在ARJ21-700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的自豪、幸福和喜悦中时,中国商飞公司决策启动ARJ21飞机的设计优化工作。此次设计优化面向用户和市场,关系到ARJ21飞机能否完成T5测试和顺利交付首家用户成都航空公司,进度紧,难度大。面对如此压力,赵春玲肩负起重任,承担了航电电气集成、驾驶舱设计优化、EWIS设计优化三个1级IPT团队沉甸甸的担子。在这些担子里,有很多难度大、周期长的重大设计优化项目,驾驶舱设计优化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驾驶舱是整架飞机的核心,是飞行员人机交互最紧密的部分。民机驾驶舱的人机工效设计,影响到“最小机组工作量”,关系到飞行员操作的便捷性、有效性甚至影响飞机安全。
“2014年10月,ARJ21飞机在进行飞机型别测试(T5测试)过程中,就发现了驾驶舱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驾驶舱各系统间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做得不够充分,整机系统综合集成考虑不够全面,导致T5测试时暴露出人机交互的一致性不够好、告警信息过多、部分飞行阶段的告警需抑制等问题。”

赵春玲说:“事实上,项目团队在奋战TC取证的同时,就积极思考驾驶舱的优化设计问题。在TC取证后,马上就开始了优化设计工作,着力解决ARJ21-700飞机驾驶舱设计遗留问题,更好地满足飞机运营要求。”
驾驶舱设计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和方面:一是要满足T5测试第一阶段需求,确保交付运营状态,满足ARJ21飞机所有驾驶舱设计需求;二是要同步关注C919飞机驾驶舱的设计,使C919飞机从一开始就进行集成设计,更好地满足要求;三是要通过设计优化的深入实践,建立驾驶舱设计专业;四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商飞的驾驶舱设计理念、规范和标准,提升公司的核心能力。
赵春玲介绍说:“驾驶舱设计优化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涉及系统及专业广,而且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飞机级综合、多系统之间综合的问题,技术难度大;二是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人为因素的问题,需要从工程设计、工程思维的角度,转变为从驾驶舱使用者、飞行员的角度,去进行更改方案的评估和确认,涉及人为因素评估这方面,我们目前没有现成可用的方法、流程和规范。”
“为达到驾驶舱优化的目标,我们以试飞员、客户飞行员、局方飞行员(含TCT、AEG)提出的驾驶舱问题为基础,对设计理念和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驾驶舱进行全面的设计自查。考虑到项目的进度要求,我们把驾驶舱设计优化工作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完成T5测试前必须完成的设计改进,确保ARJ21飞机通过局方T5测试,满足基本运营要求;第二阶段是持续优化,打造精品工程,提升飞机市场竞争力,建立驾驶舱设计规范和体系。我们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局方的认可。”
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讨论,工作团队确定了驾驶舱设计优化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规划,明确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及具体任务,即:制定一整套驾驶舱设计理念及设计规范,确认ARJ21新支线飞机驾驶舱设计飞机级及系统级需求,制定驾驶舱优化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实施各项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并完成更改项目的补充适航验证。

为了确保设计优化的彻底和有效,赵春玲率领驾驶舱优化团队先行梳理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再研究确定更改方案。团队没有局限于只对局方和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更改,而是对照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开展大量深入的设计自查工作。同时,针对驶舱优化设计的特点,联合设计人员、飞行人员、航空公司用户、客户服务人员、供应商及局方代表集智攻关,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确保设计优化方案满足飞行员、用户和各方需求。这种驾驶舱设计优化的联合工作方式,为ARJ21在设计优化中关注飞行员和市场需求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不再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是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在优化改进设计的同时,不断梳理、总结、完善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建立驾驶舱设计体系,提升驾驶舱设计和集成能力。
经过一年多优化工作,赵春玲和她的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ARJ21-700飞机顺利通过T5测试,成功交付首家客户;驾驶舱第二阶段的设计优化方案已经确定,并已通过公司级评审;完成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的总结梳理,形成 ARJ21-700飞机驾驶舱设计文件体系规划、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为驾驶舱设计优化提供顶层文件,对设计优化工作提供指南和规范;驾驶舱设计集成和设計评估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核心能力正在提升,持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
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
和“孩子们”一起拼
型号研制的过程复杂而艰辛,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精心的组织,更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因此,赵春玲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视技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她用温和而不失严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
“孩子们”,这是赵春玲对团队中年轻成员的昵称,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他们,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努力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带着主人翁的使命感投身事业,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

“ARJ21飞机取证后,驾驶舱设计优化团队来不及调整和休息,就投入新的战斗。虽然设计优化工作难度很大,困难很多,但我们的团队发扬能吃苦、能打硬仗的精神,大家抱着对项目成功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厌其烦,加班加点。团队的氛围很好,年轻人很有热情,很有干劲,很愿意迎接新挑战。驾驶舱优化顶层策划和整体规划方案的制定,每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每个更改方案的研究制定,都是团队上下团结协作、集思广益、集智攻关的结果。”赵春玲对并肩战斗的团队给予由衷的肯定。
赵春玲注重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鼓励青年人多学习,多实践,让每一个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力争为整个ARJ21项目闯出一条新路。
在ARJ21飞机设计更改规划的139个项目中,航电电气系统占了38项。面对这样错综复杂和压力巨大的局面,如何高效、优质地完成这些更改,尽最大可能不影响飞机的安全运营,是摆在航电电气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面对这巨大的挑战,航电电气团队迅速调整自身的心态,在赵春玲的带领下,全面梳理每个设计优化项目更改需求、更改范围、关联关系,按照是否涉及航电大版本软件更改、更改工程量大小、任务紧迫程度等对每个更改项目进行划分,最终合理地制定了3个阶段的ARJ21飞机设计优化阶段的航电系统软件版本(PTC1.0 FD优化航电软件版本、PTC2.0 驾驶舱二阶段设计优化航电软件版本、PTC3.0运营问题航电软件版本)详细规划。
赵春玲感叹,攻坚克难的故事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奉献为了那一刻
和供应商打交道,也是赵春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有一些不了解的人说国产飞机不安全,但我们的ARJ21是很先进的,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研制的。比如,航電系统选择的供应商同样为波音、空客研制航电系统。”赵春玲说,“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同时对我们也是挑战。”
赵春玲经常和美国供应商开电话会,因为时差问题,开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态。“碰到很难缠、很难打交道的供应商,她会不遗余力地向供应商表示她的观点。”ARJ21飞机性能设计师李栋成这样评价。
赵春玲自己也认为,ARJ21对自己的性格改变很大,女儿经常称其为“女汉子”。
难道赵春玲就没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教育子女的压力”?
赵春玲说,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认真细致,具备更好的亲和力和抗压能力,更有助于团队的团结协作。但是,在工作中也会比男性承受更多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与负担,要承受和付出更多。
在这些日以继夜的日子里,赵春玲和整个ARJ21团队获得很多,也失去很多。
由于型号研制任务繁重,赵春玲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因为开会时将手机调至静音,错过了回洛阳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是我这辈子最后悔和最心痛的一件事。每次提起,我就没法再说下去……”她静默了很久。
女儿高考时,她也没有时间多陪伴,对于自己的家人,赵春玲有着深深的歉意。
不过,“国家有这么大的项目,把你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你就得负起责任来。每当攻克一项难关,不仅有激动,还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成就感、自豪感,这让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她说。
20多年的职业生涯让她收获了很多。赵春玲为自己能投身祖国的民机事业感到非常自豪,对中国民机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翱翔天际的那一天不远了,为了那一刻,我们一直在努力和拼搏!”
一个暖暖的冬日,带着一份不同寻常的心情,笔者拨通了电话。“我目前在客服公司做ARJ21驾驶舱EICAS优化模拟机试验,春节后马上就要去阎良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通电话……”几句温婉的话语,让人感到一种谦和。电话的那一端,是ARJ21-700飞机副总设计师赵春玲,一位经过二十多年艰苦磨砺,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型号副总设计师的不凡女性。
这事值得一干
1967年7月,赵春玲出生在河南偃师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她从小的教育是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养成她认真、严谨的性格。198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一个女孩子选择攻读航空类专业,真可谓是理工“男”。
确实,赵春玲在高中时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进入以航空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也是很理想的选择。
虽然没有人告诉赵春玲未来该怎么走,但从一开始,她就模糊地知道,自己的未来要交给航空了。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洛阳的613研究所,这是中国最好的航空火控系统研究机构。
个人的命运总和时代联系在一起。“1991年,单位没有太多的军工型号项目,只能做些基础的研究工作。”她笑着说。
但“梦想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一定会为了梦想而一直坚持着梦想之路,哪怕终点是一条看不见的旅途,不会因为一些坎坷或挫折就放弃我的梦想,因为它已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
机会永远留给坚持者。
在赵春玲的记忆中,1998年是一个转折,军机项目一下子“起来了”。
这一年4月,“一手抓新型武器装备发展,一手抓现有武器装备管理”的总装备部成立。同时,国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对军工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这次为期三年的军队和国防大改革,给年轻的军工工程师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直到今天,赵春玲仍然感叹那是自己成长最快的时段。“军机项目有句话,叫‘型号成功我成才。’当时,613所参与了国内绝大多数军机型号项目,比如歼轰七,歼十,直十,强击机,舰载机……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多机会,使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长进。”
然而,也有许多人却没有度过在此之前那段漫长的低潮时光。很多人离开,到外企,或者去下海。
而她,因为梦。“感觉这件事情还值得一干”,坚持了下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研究上,对于是不是应该做出别的选择并没有想太多。”
从1985年看到第一架尚在设计中的军用飞机,在不为公众所知的国防机构中默默工作了15年后,赵春玲于2006年出任613所副总师。
同在这一年,中国大飞机立项。
2年后,中国商飞公司成立。 2009年底,赵春玲举家从河南迁到上海。当时,她手中负责的军机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同事风趣地说:“你把军机的班加完了,该加民机的班了。”
然而,她并没有想到,从军机到民机,却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路走来,虽然非常辛苦,但我心情愉悦,只因为路途中一次不经意的回望,让我发现自己已收获颇丰。”
有梦才有远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让我们放飞梦想,因为有梦才有远方。人生,就是一个追梦的过程,无数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努力,沉浸在幸福中。

2009年,赵春玲怀揣着早日让祖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远离家乡来到上海,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任总师办主任设计师,兼任综合航电系统设计研究部副部长,直接参与C919项目的航电系统设计。2012年3月,赵春玲开始担任ARJ21-700飞机电子电气专业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导航系统、通信系统、自动飞行系统、指示记录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航电和电气专业。
赵春玲刚开始接手ARJ21-700新支线飞机项目,就面临着解决失速保护系统(SPC)的三大难题:SPC软件故障问题、SPC防冰能力的改善问题和SPC提前模式逻辑的软件更改问题。其中,最为迫切的是SPC软件故障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当时正在紧张开展的飞机失速试飞工作。
为解决SPC的软件问题,赵春玲和她的团队忙碌奔波着,经过大量的试飞数据分析、地面实验室测试和验证、与供应商的多轮协调和讨论,经过几次软件升级,终于解决了SPC软件故障问题,有力地保证了飞机失速试飞,并为后续开展的试飞科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改善SPC的防冰能力,赵春玲带领团队通过在国内的试验验证,积极和供应商协调讨论,SPC防冰能力的改善问题有了具体、可行的方案,保障了飛机结冰试飞及后续各项研制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ARJ21飞机适航取证期间,赵春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理航电、电气系统的适航验证。航电电气系统的试验试飞科目多,试验点多,对试飞机场的设备、地形、气象、空域、空管等多种外部因素有较高要求,需要开展多地点、多机场试飞。因此,她带领团队奔赴阎良、银川、东营、中卫、格尔木、乌鲁木齐、成都、咸阳、芷江、万州等大江南北的多地机场开展试飞验证。在民航机场试飞,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航班运营,试飞一般都安排在早间和晚间。因此,披星戴月是外场试飞的常态。 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她带领团队圆满完成航电电气专业的所有试飞任务。

在ARJ21-700飞机试飞取证的关键时间段,作为本专业的项目领头人,赵春玲几乎每天都奋战在第一线,白天忙着参加型号研制和技术讨论等各种会议,晚上要处理大量的邮件和工作文件直至深夜。2014年12月29日,ARJ21飞机适航取证前全部试飞任务顺利结束。
是啊,有一双翅膀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2015年1月,当大家还沉浸在ARJ21-700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的自豪、幸福和喜悦中时,中国商飞公司决策启动ARJ21飞机的设计优化工作。此次设计优化面向用户和市场,关系到ARJ21飞机能否完成T5测试和顺利交付首家用户成都航空公司,进度紧,难度大。面对如此压力,赵春玲肩负起重任,承担了航电电气集成、驾驶舱设计优化、EWIS设计优化三个1级IPT团队沉甸甸的担子。在这些担子里,有很多难度大、周期长的重大设计优化项目,驾驶舱设计优化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驾驶舱是整架飞机的核心,是飞行员人机交互最紧密的部分。民机驾驶舱的人机工效设计,影响到“最小机组工作量”,关系到飞行员操作的便捷性、有效性甚至影响飞机安全。
“2014年10月,ARJ21飞机在进行飞机型别测试(T5测试)过程中,就发现了驾驶舱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驾驶舱各系统间的一体化、集成设计做得不够充分,整机系统综合集成考虑不够全面,导致T5测试时暴露出人机交互的一致性不够好、告警信息过多、部分飞行阶段的告警需抑制等问题。”

赵春玲说:“事实上,项目团队在奋战TC取证的同时,就积极思考驾驶舱的优化设计问题。在TC取证后,马上就开始了优化设计工作,着力解决ARJ21-700飞机驾驶舱设计遗留问题,更好地满足飞机运营要求。”
驾驶舱设计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和方面:一是要满足T5测试第一阶段需求,确保交付运营状态,满足ARJ21飞机所有驾驶舱设计需求;二是要同步关注C919飞机驾驶舱的设计,使C919飞机从一开始就进行集成设计,更好地满足要求;三是要通过设计优化的深入实践,建立驾驶舱设计专业;四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商飞的驾驶舱设计理念、规范和标准,提升公司的核心能力。
赵春玲介绍说:“驾驶舱设计优化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涉及系统及专业广,而且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飞机级综合、多系统之间综合的问题,技术难度大;二是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人为因素的问题,需要从工程设计、工程思维的角度,转变为从驾驶舱使用者、飞行员的角度,去进行更改方案的评估和确认,涉及人为因素评估这方面,我们目前没有现成可用的方法、流程和规范。”
“为达到驾驶舱优化的目标,我们以试飞员、客户飞行员、局方飞行员(含TCT、AEG)提出的驾驶舱问题为基础,对设计理念和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对驾驶舱进行全面的设计自查。考虑到项目的进度要求,我们把驾驶舱设计优化工作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完成T5测试前必须完成的设计改进,确保ARJ21飞机通过局方T5测试,满足基本运营要求;第二阶段是持续优化,打造精品工程,提升飞机市场竞争力,建立驾驶舱设计规范和体系。我们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局方的认可。”
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讨论,工作团队确定了驾驶舱设计优化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规划,明确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及具体任务,即:制定一整套驾驶舱设计理念及设计规范,确认ARJ21新支线飞机驾驶舱设计飞机级及系统级需求,制定驾驶舱优化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实施各项驾驶舱优化设计更改,并完成更改项目的补充适航验证。

为了确保设计优化的彻底和有效,赵春玲率领驾驶舱优化团队先行梳理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再研究确定更改方案。团队没有局限于只对局方和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更改,而是对照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开展大量深入的设计自查工作。同时,针对驶舱优化设计的特点,联合设计人员、飞行人员、航空公司用户、客户服务人员、供应商及局方代表集智攻关,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确保设计优化方案满足飞行员、用户和各方需求。这种驾驶舱设计优化的联合工作方式,为ARJ21在设计优化中关注飞行员和市场需求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不再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是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在优化改进设计的同时,不断梳理、总结、完善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规范,建立驾驶舱设计体系,提升驾驶舱设计和集成能力。
经过一年多优化工作,赵春玲和她的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ARJ21-700飞机顺利通过T5测试,成功交付首家客户;驾驶舱第二阶段的设计优化方案已经确定,并已通过公司级评审;完成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的总结梳理,形成 ARJ21-700飞机驾驶舱设计文件体系规划、驾驶舱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为驾驶舱设计优化提供顶层文件,对设计优化工作提供指南和规范;驾驶舱设计集成和设計评估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核心能力正在提升,持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
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
和“孩子们”一起拼
型号研制的过程复杂而艰辛,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精心的组织,更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因此,赵春玲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视技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她用温和而不失严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
“孩子们”,这是赵春玲对团队中年轻成员的昵称,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他们,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努力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带着主人翁的使命感投身事业,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

“ARJ21飞机取证后,驾驶舱设计优化团队来不及调整和休息,就投入新的战斗。虽然设计优化工作难度很大,困难很多,但我们的团队发扬能吃苦、能打硬仗的精神,大家抱着对项目成功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厌其烦,加班加点。团队的氛围很好,年轻人很有热情,很有干劲,很愿意迎接新挑战。驾驶舱优化顶层策划和整体规划方案的制定,每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每个更改方案的研究制定,都是团队上下团结协作、集思广益、集智攻关的结果。”赵春玲对并肩战斗的团队给予由衷的肯定。
赵春玲注重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鼓励青年人多学习,多实践,让每一个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力争为整个ARJ21项目闯出一条新路。
在ARJ21飞机设计更改规划的139个项目中,航电电气系统占了38项。面对这样错综复杂和压力巨大的局面,如何高效、优质地完成这些更改,尽最大可能不影响飞机的安全运营,是摆在航电电气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面对这巨大的挑战,航电电气团队迅速调整自身的心态,在赵春玲的带领下,全面梳理每个设计优化项目更改需求、更改范围、关联关系,按照是否涉及航电大版本软件更改、更改工程量大小、任务紧迫程度等对每个更改项目进行划分,最终合理地制定了3个阶段的ARJ21飞机设计优化阶段的航电系统软件版本(PTC1.0 FD优化航电软件版本、PTC2.0 驾驶舱二阶段设计优化航电软件版本、PTC3.0运营问题航电软件版本)详细规划。
赵春玲感叹,攻坚克难的故事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奉献为了那一刻
和供应商打交道,也是赵春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有一些不了解的人说国产飞机不安全,但我们的ARJ21是很先进的,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研制的。比如,航電系统选择的供应商同样为波音、空客研制航电系统。”赵春玲说,“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同时对我们也是挑战。”
赵春玲经常和美国供应商开电话会,因为时差问题,开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态。“碰到很难缠、很难打交道的供应商,她会不遗余力地向供应商表示她的观点。”ARJ21飞机性能设计师李栋成这样评价。
赵春玲自己也认为,ARJ21对自己的性格改变很大,女儿经常称其为“女汉子”。
难道赵春玲就没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教育子女的压力”?
赵春玲说,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认真细致,具备更好的亲和力和抗压能力,更有助于团队的团结协作。但是,在工作中也会比男性承受更多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与负担,要承受和付出更多。
在这些日以继夜的日子里,赵春玲和整个ARJ21团队获得很多,也失去很多。
由于型号研制任务繁重,赵春玲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因为开会时将手机调至静音,错过了回洛阳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是我这辈子最后悔和最心痛的一件事。每次提起,我就没法再说下去……”她静默了很久。
女儿高考时,她也没有时间多陪伴,对于自己的家人,赵春玲有着深深的歉意。
不过,“国家有这么大的项目,把你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你就得负起责任来。每当攻克一项难关,不仅有激动,还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成就感、自豪感,这让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她说。
20多年的职业生涯让她收获了很多。赵春玲为自己能投身祖国的民机事业感到非常自豪,对中国民机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翱翔天际的那一天不远了,为了那一刻,我们一直在努力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