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亲人们相互牵挂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前一段时间去沈阳出差,当地的同学请我吃饭,说咱们去吃朝鲜大炕吧。欣然前往。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春意融融。我们坐在热乎乎的大炕上吃烤肉,不一会儿就浑身发热,棉外套脱了,毛衣脱了,到后来同学十来岁的儿子只穿了件短袖,吃得热火朝天。同学的妻子看我吃得热,贴心地帮我叫了朝鲜冷面,大冬天吃冷面,必须在大炕上才配。
  這个大炕太舒服了,我打小就是睡着这样的炕长大的。这个大炕一下子就唤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
  很小的时候,住在新疆北疆的农村。我们住平房,条件简陋,没有集中供暖,连土暖气也没有。每家每户都是自己生炉火,通过火墙传导把大炕加热。大炕,就是全家的床。
  烧火炕挺有讲究的,怎样烧得既不太热也不太冷,有一些技巧。晚上睡觉前,要把炉子封起来,里面的煤炭既不充分燃烧,但是也不灭,家里的温度保持在让人比较舒服的状态。
  家里的那面灰色的火墙,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是附近一个能工巧匠上门来打的。火墙外的每块砖都均匀平整,每条缝都一样细致光滑。
  上世纪60年代,父母先后在30岁时从江苏到新疆去生活,火坑火墙在老家都是没有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适应的。这种火炉带的火墙和火炕,用一个冬天后,家里就会被烟尘熏黑。每到开春,家家户户都会找来石灰水,把墙壁整个粉刷一遍,于是一个夏天都是清清爽爽的。
  那种幽暗光线下的靠火炕助眠的生活,其实一点都不苟且。冬天的家里,也有绿色植物,往往是好多个浅浅的盘子里,放着水培青绿色蒜苗,在窗台上,依着漂亮多变的冰窗花,长出一排齐刷刷的茂密森林。青蒜苗可以观赏,可以吃。这是贫瘠年代的诗意和远方。
  在静静落雪的夜,村庄里白茫茫一片,全家人围坐在红彤彤的火炉边,色调温暖。有的夜晚,妈妈会把麻袋里的玉米棒子倒出来,我们一起搓玉米粒,一边搓一边说说笑笑。有的时候,妈妈会炒一大簸箕葵花籽,大家嗑着瓜子,愿意说话就说话,不想说话就一个接一个地嗑。瓜子壳散在地上,我把它们扫起来倒进火炉,炉子里就呼啦啦地放出亮亮的光来,夹着一些油脂的爆裂,发出好听的炸裂声。还有的晚上,大家守着那个红灯牌收音机,听说说唱唱的节目。隔不了几天,妈妈会从炉膛里刨出几个烤土豆或者烤红薯烤玉米给我们吃,房间里弥漫着又香又甜的热乎乎的味道。吹掉土豆外皮的炭灰,小心地剥掉皮,沙沙绵绵的土豆要多好吃有多好吃。
  从前妈妈总是不吃烤红薯,让她吃,她就说在老家吃得太多不爱吃了。我一直奇怪,烤红薯松软香甜,可谓人间美味,妈妈怎么不喜欢呢?
  成年后我才知道,其实妈妈一直喜欢吃烤红薯,她看着几个孩子吃得欢天喜地,可开心了。至今我只要一闻到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就会想起童年火炉边的味道。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视,连看一场电影都难得,北疆漫长的冬天里,我们却一点也不寂寞无聊,也没有觉得苦寒。那个小小的没有围墙的热乎乎的小院,那里有幸福的一家人,有我还年轻的父母,有我稚气未脱的兄弟姐妹,还有那个快乐满足的我。
  (编辑 韩丽晴)
其他文献
在江苏镇江扬中,有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水火不容的争吵中,妻子为丈夫写了数百篇瑜伽日志,不仅挽救了婚姻,开办了瑜伽会所的她,还成为中印文化交流使者。  隐藏在日子里道不明的绝望  李茂华1973年出生于江苏扬中,比丈夫小6岁。她单纯、美丽,他成熟、稳健,郎才女貌曾让很多人艳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心中时常空落落,不知是自己选择错了,还是丈夫骗了自己。在朋友面前,他彬彬有礼,而对于她,每句话几乎
期刊
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進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丧失了人的尊严。  ——卡夫卡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鲍勃·迪伦  如果你想真正关心自己、关心别人,你就应该经历一些痛苦,真正明白受苦的含义。  ——基耶斯洛夫斯基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
期刊
近几年来,“啃老”成了中国社会热词,各种啃老的奇葩新闻不绝于耳,甚至有父母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经济独立。啃老引发的家庭惨剧,也时见报道。啃老,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家庭的疼痛,更是社会的伤口。    就业压力大、房价居高不下等,是大部分年轻人啃老的原因,属于无可奈何的选择。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择业理想与就业市场上的期望差距,高不成低不就,依赖父母过日子,而成了啃老一族。  在法国,啃老族被形象地称
期刊
小试牛刀打通血管  台湾彰化人王炳霖是典型的宅男,曾为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公务员,一辈子闲暇差不多都用在看书上。与小5岁的同乡、在台北税务部门工作的陈清珠成家后,两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王炳霖毕业于台中逢甲大学企业管理系,但他酷爱学习,一直想有机会再进大学。即便儿子已经读中学,45岁的王炳霖依然不改初衷。他索性停薪留职,去了美国北达科他大学,攻读国际营销。学校在美国最北部,冬天极冷。而因为
期刊
分享的快乐  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最喜欢的,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他说,要想起来就能吃到,一醒来就能吃到。我跟他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说,他喜欢自个儿吃,谁谁谁吃东西都不给他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  正好那阵子他换牙,我告诉他一句老话;众人吃,喷喷香;一人吃,烂牙床。把他掉牙与吃独食联系起来,这一招起了作用,因为他觉得牙齿掉了很难看。可换牙继续,他委屈地说:“我没有偷吃啊!”看
期刊
人生经不起解剖,做人要有些钝感,太“锐利”不好。  眼睛不要太“锐利”,不要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黑白分明。有无冤假不论,单这“明白”二字就会压得人生疼,处处受伤。洞若观火此等技艺不修炼也罢,因为极易走火入魔。  耳朵不要太“锐利”,切忌听见风就是雨。须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耳听八方未必是好事,信息太多,真伪莫辨,不如耳根清净,糊涂自在。  嘴巴不要太“锐利”,像刀子似的,扎得身邊人血流一地,扎得朋
期刊
杨福舟是我哥哥的大学同学,大我五岁。那年暑假,他来我家,我对他一见钟情。我相貌平平,而且不善口头表达,一直是个羞怯胆小的人,但不知为什么,对杨福舟,却是那样的主动。我知道自己喜欢他,想跟他在一起。于是我给杨福舟寫信,毫不掩饰对他的好感与爱慕。然而他只把我当做小妹妹。从哥哥那里,我知道他们班上有个女生跟杨福舟走得很近,两人之间有着似有若无的情愫。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我不管不顾地追求杨福舟,表现得执
期刊
之前看过的一期《非诚勿扰》里,有位IT界男嘉宾,毕业于名校,神情中有孤傲气。  他谈过数次恋爱都失败了,原因出奇得一致,“她们都说我没情趣,乏味极了。”然而,才艺展示环节,他令人大吃一惊。  他的爱好是做皮具。他家有间房,专用来放置针线、楦头、锉刀、各种色彩绚丽的皮料。这房,捯饬得像爱马仕的顶级作坊。而他穿上皮围裙,在工作台上剪开皮料的样子,实在像一位国宝级手艺人兼哲学家。  24位女嘉宾看呆了,
期刊
大多人用不上绝交的,不待见,大不了不联系就是了。可也有人要用一个形式,有名的如管宁割席,事情不大,不过是朋友看见金子捡起来看看,读书时听见外面的车马声站起来看看,他割断坐席宣布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令人惊讶。又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要他出山做官,不愿意不做就是了,他写信大骂,这一骂千古流芳。后来他获罪被斩,行刑前却把儿子托付给做官的山涛,那抹做父亲的悲凉令人沉思。再如鲁迅和胡适绝交,
期刊
一天和几位老朋友约饭局,其中一位大姐级人物表示自己很忙:“哎呀,明天不行,我有事……后天也有事……”我们都很气愤,“你一个退休的老太太,能有什么事?”她嘎嘎笑:“我真有正经事。”好说歹说,大姐答应抽时间和大家见面。  菜刚上齐,大姐打电话说马上就到,我们正要把大姐的酒满上,呼啦啦一群人进了门。盘头、化妆、艳丽的旗袍、婀娜的身姿,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大姐吗?  原来大姐真有正经事,她们老年模特队今天在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