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火的赠品:柳湾彩陶(外二篇)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湟水北岸的柳湾村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但并不冷漠。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个静谧的小村子,每天早晨,庄户里的人家从梦里醒来了,他们不太注意自己家的院子里正在盛开的白色的苹果花或者粉色的杏花,更不会在意他们身后,被柳树掩映着的土黄色的大山。所以,女人们只是去喂她们的鸡,男人们则背着手轻松地走在田埂上,去查看昨天夜里刚浇过水的麦田。南来北往的司机和乘客看到的也只是满眼的绿色和离脚边不远的漫漫的湟水,谁也想象不到,这绿色的背后,还深藏着那么一段扑朔迷离,叫人浮想联翩的历史,一个遥远的引起现在人重视的主题——“历史与现代”。
  


  这是一个已经被证实了的事实,4600年前,青海乐都柳湾就是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他们不仅在此种下粟米,在湟水边捕鱼,在绿树遮盖的山上狩猎,还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能够让我们触摸到先祖体温,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去探询古人类生活奥秘的艺术品——彩陶。
  经过考古工作者15年21次的发掘后,37925件陶器露出了它真实的面孔,这个曾经在5000年前辉煌过的地方,终于开口说话了……
  1974年的春天,柳湾的社员和平常一样在村子北面的旱台地上平整土地,这是上个世纪最流行的劳动,当时和村民一起干活的还有解放军某部巡回医疗队的两位军医。平地的地方,实际上正是湟水沿岸发育良好的第三台地,是先民重要的墓地,因此被铁锨铲开的地方出现了一处重要的墓葬,墓葬内有陶罐、石器等实物。农民们很是惊讶,两位军医更是感到非同小可,于是脱下军装,小心翼翼地包了两件陶罐直奔省城西宁。
  这两件陶罐立即引起了青海省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派文物组的同志前往柳湾做详细的现场实地调查,并且从当地农民手里,征集了几十件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的彩陶罐,并做出决定,开始对柳湾墓地进行发掘。仅1974年到1975年一年间就发掘出25座墓葬,墓葬中伴随有大量的陶罐和其他随葬品。从此,柳湾成了一个被世人瞩目的地方,彩陶也似乎成了这个村子响亮的代名词。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叶,即使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也和柳湾村的农民一样,只知道铜器、银器是宝,而泥壶土罐什么的,只不过是泥巴胡乱烧成的家什罢了。1923年到1924年间,一位名叫安特生的瑞典人在我国甘肃、青海等地进行的考古工作,才让我们认识到红土烧制的壶罐原来竟传递着5000年前的文明信息。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南约1公里处的沟边最底层发现了一枚残破的红陶片,他在《黄土的儿女》一书中说“一小片红色的陶片,其美丽磨光的表面上为黑色的彩绘……我感到这类陶器会与石工具在一起发现是不可思议的……”回到北京后,他翻看1904年美国地质学家在俄国的考察报告,才认识到仰韶的彩陶可能与俄国的彩陶一样,是原始时代的遗物。于是他才对这个令他迷茫的发现,增强了热情,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开拓了一个新的显学——考古学。
  也许安特生的分析使他感觉到黄河流域可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因此他沿着黄河溯流而上,来到偏远的甘肃、青海。也因此让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曾经荒芜了许多年的土地。
  对柳湾地区的正式发掘是从1974年展开的,随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深入柳湾不断发掘整理的进程,那些逐渐出土的文物,那些彩陶上不断变幻的花纹,开始轻轻地诉说过去的往事。
  可以想象,在柳湾,这个至今尚且柳树成荫的村子,4600年前,是一个怎样被浓浓的绿树环绕,土地肥沃,水源充裕的地方。那时候,湟水两岸草木青翠,森林繁茂,不绝的林中,百鸟歌唱,野兽出没,先民们用来制陶的泥土是红色的,用来烧窑的木柴是取之不尽的,他们种植出来的粟米,即使现在出土后被放在博物馆里的,经过几千年后,看上去依然是那样的颗粒饱满。研究者经过分析与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准确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从东部宽广的湟水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的遗存。然而,像柳湾这样,遗存分布密度如此之惊人的程度却是不多见的。
  太阳正在头顶上高高地悬挂着,我和柳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慢慢登上柳湾的第三台地,也就是墓葬最稠密的地方。天空是湛蓝湛蓝的,像海洋一样深邃,小沙沟里的水时断时续,仿佛耕牛才留下的脚印。
  我的面前,是几千年前,甚至是现在,仍然非常适合人类墓葬的一座座山丘,从它的不甚高峻的山的中部平挖下去,就会形成一个长长的墓穴,这种既省力、宽敞,又容易保持干燥的墓穴,以及墓穴背依大山,面临湟水,整个墓葬群被半圆形的山形围绕的天然形成的好位置,就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永久藏身的地方。打开墓穴,长方形的竖穴式土坑里,有一个用松柏类的圆木挖成的独木舟样的木棺,里面是一个成年的男人,还有一个或者两个没有棺木的年轻的女人躺在男人的身边,和或多或少的彩陶、石器。看上去,年轻的女人死的时候是不安静的,她们的身子扭曲,还有的头骨有明显的裂痕,那是因为当她们被推下墓穴的一刻,一般是健康而清醒的。
  然而,柳湾,毕竟是辉煌的柳湾,单从考古学的意义上讲,柳湾墓地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墓地,而且,只有在柳湾出土的墓地里,才同时并存着半山、马厂、齐家、新店四种文化,其中,最早的半山类在4600年以前,最晚的辛店类在3600年以前,其间延续了1000多年。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出现在柳湾彩陶上的某些序号或者某些符号,似乎表明人类已经有了文字的意识,符号中有一些象征着陶器的类型,还有一些好像是陶匠留下的记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可能具备先民表达意识,交流情感的功能。假如研究者能够考证这就是原始人最早使用的文字的话,那么,文字的出现恐怕还要往前推进至少1000年。
  此外,柳湾还是出土彩陶最多的墓地,大多数出土在湟水北岸的第三台地,距河面800米,这一带地势不是很高,面对着的是阡陌纵横,开阔平展的庄稼地。如果沿着沙沟里的一条不宽的季节河往上走,要不了一刻钟,就可以站在台地上,望见看不到尽头的千山万壑,像波浪一样奔涌,望见山头上沿着山尖追逐的云的影子。山的颜色是黄白色的,没有多少树,但是,只要是活着,必是坚强的,茁壮的。还有一些匍匐在地上的莲翘的花蕊,还有那些好不容易长出几厘米高的竹荆条的黄花,也是绚丽得让人心疼。我拾起一枚残破的陶片,那上面没有彩绘,因此大约可以肯定它是齐家时期或辛店时期,因为青铜器的到来,制陶工艺明显粗糙了的素色陶器上留下的碎片。从4600年前的马厂文化到3600年前的辛店文化,我们的先民度过了漫长的一千年,这一千年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尽管如此,先民们还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了构图精美、纹饰繁缛、器形多样、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并不断地营造生活,接近文明。
  


  在早期的半山类型中,制陶的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采用的是当地的细泥,烧制时火候很高,要达到800到1200度,成品质地坚硬,外表打磨得比较光滑,有壶、罐、瓶等大型器物,特别以壶类居多,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部分器物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彩陶的底色大多呈橙黄或米黄,那时,盛行黑红两彩,也有少量黑色单彩。而且都是在腹部以上上彩,也有少量器物通体绘彩,彩陶的纹饰以锯齿纹、涡纹、葫芦纹和四大圈连续纹最常见。还有带纹、网纹、方格纹、弦纹、波折纹、圆点纹、连弧纹、垂帐纹和平行线纹等。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中最容易见到的纹饰,但是它总是在器物的口、颈部或作为腹部主体纹饰的辅助纹饰出现。涡纹是半山类型彩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一般都绘在壶、罐等大型器物的腹部,是主要器物的主要纹饰。半山类型彩陶,因为普遍使用了黑红两彩合镶的手法,其纹饰又和陶器的底色构成了红黄黑三彩交织的绚丽图案,所以看上去,色彩对比强烈,甚是华丽。如此均衡严谨的构图,流利的笔锋,不仅流露出线条无尽的韵律和强烈的动感,同时也表现出陶工细腻熟练的手法和高超的技艺。
  到了马厂时期,彩陶的器物类型更多了,除了壶、罐、盆,还有碗、豆、杯等,而且纹饰繁缛,富于变化。早期以黑色为主,只在器物的唇部和颈肩的交接处,饰以紫红或绛红的图案,或者以颜色勾绘出腹部主体纹饰的骨饰,也有少量施单色红彩的。马厂中期以后,红彩消失,陶器变成了单纯的黑彩,或者多施红陶衣,色彩显得单薄、不均匀。彩绘的纹饰仍然以几何纹为主,也有动植物纹样。但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浮雕和捏塑的手法,表现出粗犷质朴的特点。到了晚期,彩陶已经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彩陶壶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纹饰简化潦草,早期活跃、生动的蛙纹,也已名存实亡,显然,我们的先民对制陶工艺已经表现得有些漫不经心了。
  齐家文化在青海地区的分布范围和马家窑类型相似,器形有壶、罐等,但是彩陶器不发达,常见的彩绘是紫红或橘红色的,其纹饰是双大耳罐腹部两边对称的同心三角纹,上着直线或者是平行线。通常是上下对错、波折,给人以明快、简练、清晰的印象。
  


  乐都柳湾是辛店文化集中分布的地方,随着青铜器的诞生,彩陶从早期作为富人收藏和拥有的华贵的饰品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品。所以,至辛店时期,彩陶才成为常人使用的器物,其器型也就相应地变得浑厚,有力量了。这一时期的彩陶颈部的纹饰大部分是简单的回纹,腹部为双勾纹,黑色单彩,普遍施白陶衣,体现出朴素、实用、大方的特点。
  因为安特生,我们曾一度认为,文饰繁缛,构图精美的彩陶出现在后期,而朴素耐用的齐家、辛店属于早期文化,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考证,证实我们的祖先首先是视彩陶为装饰品,后才得以普及,被广泛用于生活中的。
  乐都柳湾彩陶是我们研究和探索人类文化源头的实物,是我们的眼睛寻找历史,寻找美,寻找西部神韵与青海高原古文化的最鲜活的生命。从它们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见,含笑的先民们在燃烧的淬火前,拍陶、打磨、精心勾绘的背影,能听见他们流畅的口唇间发出的悠长、低沉的埙音。
  离开西宁市区沿高速公路到乐都县城,再向东前行17公里,就能看见柳湾博物馆白色的屋顶了,在这个朴实的小村子里,柳湾博物馆和周围散发着牲口气息的农家院落一样宁静、自然,仿佛浑然天成的一幅清清淡淡的水墨画,留给我们的是无边的遐想。
  但是,当你步入博物馆的大门,被展台上流光溢彩的每一件彩陶深深的吸引的时候,你会真心的感动,真心的喟叹,你会觉得那些先民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抽象,反而似凝固了的人群,怀抱着温暖,释放着情感……
  距今3600年后的日子里,柳湾先民告别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在他们眼里也许不再美丽富饶了的土地,不知所终。大地默默无言,只剩下这些神秘而幽雅的彩陶,散发出缠绵的悠悠古情。细细体会古人当年的心思,虽然有可能使我们在想到它的时候会变得愈加苍老,但是,也更加有可能使我们人类在不断寻觅的过程中,重新选择,走出一条更新的路。
  (本文图片由青海日报杨展望提供)
其他文献
新闻发布会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根据不同的发布内容,可分为企业战略发布、新品发布、危机处理、事件告知等,其目的就是对公众传播企业需要传递的信息。如今客户对新闻发
你的足迹到过,你的笔端写过——那些旅途故事,那些风物人情,期待你的诉说人在旅途历史已然匆匆流过了上千年,几经战乱,几经沧桑,但这里的草木依旧繁荣;时间不断地打磨着石碑
我收藏的鼻烟壶系列中有一件碧玺鼻烟壶,高5.5厘米,腹宽3.6厘米,呈瓶状,腹部略扁,做工非常精细。  传说1703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几个小孩玩荷兰航海者带回的石头,并且发现这些石头除了在阳光底下出现的奇异色彩外,更惊讶这些石头有一种能吸引或排斥轻物体如灰尘或草屑的力量,因此,荷兰人把它叫做吸灰石。一直到1768年,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内斯发现碧玺还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所以又称电气石。  中国碧玺
最近,公安部、监察部、建设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1996年全国火灾发生情况。火灾形势总的来看是稳中有降,但是火灾严重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1996年,全国共发生火
Zisha (purple clay) teapots are made from natural clay only produced in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Teapots made from purple clay have greater density than cerami
近日,珲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先后实地查看了昌盛社区、环卫局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垃圾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ncerns precision,comprehensiveness,agileness,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
“呼!呼!呼!”西北风咆哮了一天一夜。立冬前这一天,最低气温陡降到零度。一台、二台、三台……,新星乡24台中型拖拉机在秋耕中接连趴了窝。 “滴铃铃!滴铃铃!”乡农机站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才能带出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中国电信广西公司作为大型
电脑安全将与性能和外观并驾齐驱,成为最受用户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大多厂商对高端商务用户、集团用户、企业用户倍加呵护,而对家庭用户却厚此薄彼,鲜有对应政策或产品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