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妻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打工。
酷夏的一天,年迈的母亲忽然打来电话,说梅谁也没告诉,跟村里的几个阿姨婶娘上山采茶去了。我跟妻听后,都很震惊。我问母亲,梅去采茶做什么?母亲哽咽着回答,三天前,梅曾经跟她提及,她要利用这个暑假跟叔伯婶娘一起上山采点茶,挣一点零花钱。
梅是我们唯一的女儿,才9岁。刚刚9岁的女儿,竟然要上山采茶自挣零花钱。听完这话,我跟妻子的眼泪都在眼眶中旋转。
我忽然想起了家中那泥筑的小屋,那个用了几十年尚在咯吱作响的石磨,那灶膛口因无钱买煤只好烧湿柴而滚滚涌动的浓烟,禁不住在心里说,梅,可怜的孩子,只怨爸妈穷啊!
妻说,章子,我们该回家看看了。
是啊,我们该回家看看了,为了母亲,为了女儿梅。我们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忙碌在流水线上,上班,下班,挤公交车,回出租屋,日复一日,差不多快两年了。两年来,曾有千百个回家的念头,却又千百次地被省点路费的念头打消。我的老家在渝东莽莽苍苍的七曜山中,回一趟老家,差不多要花掉近两个月的工资。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多多存钱,早一点儿回家盖房子,盖那种红砖大瓦屋,然后买一台磨浆机,换掉那个咯吱作响的石磨。面对梅,我们异口同声,爸妈还没有攒足回家的路费,等我们攒足了回家的路费,再来看你跟奶奶,好吗?这个时候,梅总是问我们,回家要好多好多的路费,对吗?然后又懂事地嗯了一声,说我明白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成熟,也许,梅就属于那一类的孩子。的确,两年来,梅没有向她的奶奶讨要一分零花钱,也没有对她的爸妈有半点怨言。
5天之后,我跟妻从那座南方的城市回到了渝东。
下了长途客车,我跟妻极目远眺,远山,是一片诱人的绿,那里正是梅采茶的茶山。那是一个国营茶场,已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每年3~9月,采茶季节,茶场总要从附近农村招聘一些采茶女。嫩嫩的茶尖,经她们灵巧的手指采摘,然后汽蒸,翻晒,烘干,再包装,就成了那些诱人的绿茶成品。早些年,妻也曾无数次地去那片茶场,烈日下,挥洒着汗水,每天挣着不到5块钱的工资。
见我们回来,母亲的声音就硬咽了。她说,回来了就好,你们快去接梅回来吧,听说梅生病了,我的腿脚不方便,上不了山。
爬上那座茶山,得走30里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一条机耕道绕上山梁,却没有一辆公交车。
四个小时的步行,我总算到达了那个国营茶场。
好大一片茶场啊!白云缭绕的大山上,青色的山峦,一层叠一层,梯形的茶垄,一条线一条线似的水平拉开,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缠住山峦的绿带。绿带丛中,一群农家女戴着草帽,顶着烈日,穿行在茶垄中,一边挥洒着汗水,一边忙碌。
梅——!我大声地呼唤。群山立即响起我的回音。采茶女们纷纷直起腰,向我投来一束束诧异的目光。
在采茶场的一家小诊所,我见到了梅,梅躺在一张红竹板床上,眼闭着,红扑扑的脸蛋,发出匀匀的鼾声。
你就是梅的家长吧?梅发烧了,刚才打了一针镇静剂。旁边一个医生模样的中年妇女没好气地对我说,这么小,就让她出来采茶,你们这些当家长的是不是也太狠心了?
我的鼻子酸了酸,眼泪再也止不住,簌簌落下。我哽咽着从怀中掏出一把钱,齐齐地堆在梅的枕旁。
梅,爸苦了你,这些钱,全都是你的零花钱,我在心中乞求着梅的原谅。
一滴泪,落在梅的脸上,顺着她的脸颊流淌。梅醒了,眨了眨她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先是惊诧,接着笑了笑,嘴唇瘪了瘪,最后就哭了。
爸,你终于回来了,妈妈也回来了吗?你们已经攒够了回家的路费了吗?梅一边流泪,一边询问。嗯,我忍住悲酸,沉沉地点了点头。
梅笑了,虽然泪珠仍挂在她的眼角。忽然,她坐起身,解开了她的衣扣。一只小小的布袋被她从怀中掏了出来,布袋中,是几张一元两元的零票,还有一个已写好地址的信封。
梅说,这钱,是我这几天采茶攒下的,本来打算等我快上学时连同这封信一起寄给你。
我颤抖着拆开了那封信。信中是梅几行工工整整用铅笔写好的字:
爸,妈:你们放心,梅很好,奶奶也很好。梅想你们,奶奶也想你们,可你们说,你们还没有攒够回家的路费,梅相信你们。你们打工的那个地方远吗?要多少路费才可以回家?这个暑假,我上茶山了,我能够采茶了。阿姨婶娘们说,梅,等你挣了钱,去买一件好看的花衣裳,买一堆好吃的泡泡糖,好不好?梅说不好,梅不要花衣裳,梅也不要泡泡糖,梅想好了,就是把梅攒的这些钱寄给你们,你们不是就多了一点回家的路费了吗?爸,妈,你们说是吗?
你们的女儿:梅
看着梅的信,我再也忍不住,一把抱住她,涕泪满面。
从那以后,我跟妻商量,再也不去那个远方的城市。我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做零工,每过一个月就回一次家,看母亲,看妻子,看梅。钱是少挣了,可我无怨无悔。
我现在想通了,我要看着梅长大,要她健康地成长,而世上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人快乐呢?(王熙章)
酷夏的一天,年迈的母亲忽然打来电话,说梅谁也没告诉,跟村里的几个阿姨婶娘上山采茶去了。我跟妻听后,都很震惊。我问母亲,梅去采茶做什么?母亲哽咽着回答,三天前,梅曾经跟她提及,她要利用这个暑假跟叔伯婶娘一起上山采点茶,挣一点零花钱。
梅是我们唯一的女儿,才9岁。刚刚9岁的女儿,竟然要上山采茶自挣零花钱。听完这话,我跟妻子的眼泪都在眼眶中旋转。
我忽然想起了家中那泥筑的小屋,那个用了几十年尚在咯吱作响的石磨,那灶膛口因无钱买煤只好烧湿柴而滚滚涌动的浓烟,禁不住在心里说,梅,可怜的孩子,只怨爸妈穷啊!
妻说,章子,我们该回家看看了。
是啊,我们该回家看看了,为了母亲,为了女儿梅。我们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忙碌在流水线上,上班,下班,挤公交车,回出租屋,日复一日,差不多快两年了。两年来,曾有千百个回家的念头,却又千百次地被省点路费的念头打消。我的老家在渝东莽莽苍苍的七曜山中,回一趟老家,差不多要花掉近两个月的工资。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多多存钱,早一点儿回家盖房子,盖那种红砖大瓦屋,然后买一台磨浆机,换掉那个咯吱作响的石磨。面对梅,我们异口同声,爸妈还没有攒足回家的路费,等我们攒足了回家的路费,再来看你跟奶奶,好吗?这个时候,梅总是问我们,回家要好多好多的路费,对吗?然后又懂事地嗯了一声,说我明白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成熟,也许,梅就属于那一类的孩子。的确,两年来,梅没有向她的奶奶讨要一分零花钱,也没有对她的爸妈有半点怨言。
5天之后,我跟妻从那座南方的城市回到了渝东。
下了长途客车,我跟妻极目远眺,远山,是一片诱人的绿,那里正是梅采茶的茶山。那是一个国营茶场,已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每年3~9月,采茶季节,茶场总要从附近农村招聘一些采茶女。嫩嫩的茶尖,经她们灵巧的手指采摘,然后汽蒸,翻晒,烘干,再包装,就成了那些诱人的绿茶成品。早些年,妻也曾无数次地去那片茶场,烈日下,挥洒着汗水,每天挣着不到5块钱的工资。
见我们回来,母亲的声音就硬咽了。她说,回来了就好,你们快去接梅回来吧,听说梅生病了,我的腿脚不方便,上不了山。
爬上那座茶山,得走30里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一条机耕道绕上山梁,却没有一辆公交车。
四个小时的步行,我总算到达了那个国营茶场。
好大一片茶场啊!白云缭绕的大山上,青色的山峦,一层叠一层,梯形的茶垄,一条线一条线似的水平拉开,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缠住山峦的绿带。绿带丛中,一群农家女戴着草帽,顶着烈日,穿行在茶垄中,一边挥洒着汗水,一边忙碌。
梅——!我大声地呼唤。群山立即响起我的回音。采茶女们纷纷直起腰,向我投来一束束诧异的目光。
在采茶场的一家小诊所,我见到了梅,梅躺在一张红竹板床上,眼闭着,红扑扑的脸蛋,发出匀匀的鼾声。
你就是梅的家长吧?梅发烧了,刚才打了一针镇静剂。旁边一个医生模样的中年妇女没好气地对我说,这么小,就让她出来采茶,你们这些当家长的是不是也太狠心了?
我的鼻子酸了酸,眼泪再也止不住,簌簌落下。我哽咽着从怀中掏出一把钱,齐齐地堆在梅的枕旁。
梅,爸苦了你,这些钱,全都是你的零花钱,我在心中乞求着梅的原谅。
一滴泪,落在梅的脸上,顺着她的脸颊流淌。梅醒了,眨了眨她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先是惊诧,接着笑了笑,嘴唇瘪了瘪,最后就哭了。
爸,你终于回来了,妈妈也回来了吗?你们已经攒够了回家的路费了吗?梅一边流泪,一边询问。嗯,我忍住悲酸,沉沉地点了点头。
梅笑了,虽然泪珠仍挂在她的眼角。忽然,她坐起身,解开了她的衣扣。一只小小的布袋被她从怀中掏了出来,布袋中,是几张一元两元的零票,还有一个已写好地址的信封。
梅说,这钱,是我这几天采茶攒下的,本来打算等我快上学时连同这封信一起寄给你。
我颤抖着拆开了那封信。信中是梅几行工工整整用铅笔写好的字:
爸,妈:你们放心,梅很好,奶奶也很好。梅想你们,奶奶也想你们,可你们说,你们还没有攒够回家的路费,梅相信你们。你们打工的那个地方远吗?要多少路费才可以回家?这个暑假,我上茶山了,我能够采茶了。阿姨婶娘们说,梅,等你挣了钱,去买一件好看的花衣裳,买一堆好吃的泡泡糖,好不好?梅说不好,梅不要花衣裳,梅也不要泡泡糖,梅想好了,就是把梅攒的这些钱寄给你们,你们不是就多了一点回家的路费了吗?爸,妈,你们说是吗?
你们的女儿:梅
看着梅的信,我再也忍不住,一把抱住她,涕泪满面。
从那以后,我跟妻商量,再也不去那个远方的城市。我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做零工,每过一个月就回一次家,看母亲,看妻子,看梅。钱是少挣了,可我无怨无悔。
我现在想通了,我要看着梅长大,要她健康地成长,而世上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更让人快乐呢?(王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