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式引流管在小儿回肠末端穿孔原位造瘘四例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蕈式引流管造瘘在小儿回肠末端穿孔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收住的4例急腹症患儿(均为男孩,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9个月),我们采取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均发现有回肠末端穿孔,穿孔距离距回盲部从1.5 cm至3 cm不等,术中我们均采用了蕈式引流管经回肠末端穿孔原位造瘘。

结果

本组4例患儿均在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有发热,体温38.0 ℃以下,第三天正常,且有肛门排气、排便,肠蠕动恢复,第四天拔出胃管给予流食,第六天正常饮食,因为采用了减张缝合,平均住院2周,住院期间,蕈式引流管远端和引流袋连接,有少量稀水便和气体排出,使用蕈式引流管体外造瘘均痊愈出院,出院后2个月复查,患儿饮食及大小便正常,引流管无明显粪便排出,经体表拔出引流管,再经1周体表皮肤愈合,随访半年,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结论

小儿回肠末端穿孔(距回盲部约10 cm)采取一期吻合困难的患儿,常规采用回肠远端封闭,回结肠吻合;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或者采用穿孔修补,其近段回肠造瘘,这几种术式造成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小儿的生理、心理发育。然而蕈式引流管在回肠末端穿孔中的应用使回盲部免予切除,使患儿免于回肠造瘘后并发症的影响及第二次手术带了的双重打击,因此值得临床探讨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aspase-12参与高氧所致新生小鼠胼胝体白质损伤的情况。方法新生6天的C57BL/6小鼠共12组,随机分为高氧组及对照组。高氧组分别给予高氧24 h或48 h以及高氧48 h后在
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所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减重代谢外科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发展过程,从被排斥到逐渐被认可,进而被广泛接受,整个过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减重代谢手术作为治疗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方法,逐渐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并应用于临床,其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修订,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笔者回顾代谢外科近百年来发展历程,深入阐述减重代谢外科理念的变迁。
期刊
@@
心力衰竭是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有效减少了合并症和病死率.其中药物沙库必曲/缬沙坦已被纳入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华法林作为近年来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基石一直未被完全取代,却因其治疗上存在的众多限制
期刊
@@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
目的分析近8年住院新生儿败血症构成比、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原
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血管扩张剂类药物是较早在随机试验中证实对心力衰竭有益处并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药物.硝普钠作为血管扩张剂的一种,用于治疗心力衰
Roux-en-Y胃旁路术(RYGB)是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但目前空肠食物支及胆胰支旷置的长度存在较多争议。基于美国减重外科协会的调查,目前空肠旷置长度,食物支为10~250 cm,胆胰支为35~250 cm。小肠旷置过短,可能影响临床疗效,旷置过长,又容易导致营养障碍、腹泻等并发症发生。小肠旷置长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长度的食物支和胆胰支组合与术后多余体质量下降及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