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总台春晚看电视与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和融合传播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积极探索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新的深度对接方式,适应全媒体时代观众的收看需求,在技术、内容、情感、生态、玩法等维度实现全方位创新突破,为技术创新与融合实践带来了新的成果,助推着总台新型传播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其他文献
一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在20多万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数百位民间文学专家的参与工作下,经历了25年的漫长岁月,于20世纪末全面完成,出版了省卷本90卷,地县卷本4 000多卷.编辑多卷本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一项搜集、整理、保存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民间文学遗产的一项宏伟计划.
期刊
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历着社会变动与风俗变迁,这些现象为当时居沪文人所感知并诉诸撰述.选取他们笔记中的代表文本进行民俗事象摘录与分类分析,发现其中高频出现的习俗风俗样态均有其历史素地,即物质生活习俗和游艺娱乐风俗展示出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商贸化转型,"西俗"体现了上海城市居民在接受异域民俗时的包容态度,而"坏俗""恶俗"等臧否是上海当时城市社会解组现象的风俗响应.细读这批作品不仅可窥见其中传统民俗与新风尚的对比与张力,更能体会"游"与"梦"构成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租界风俗书写的重要支点与情感呈现.若将其放置于"条
1954年由原文化部在北京团城举办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上,重庆荣昌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陶器",展出的作品受到中外宾客的广泛关注.本期封底展示的这件鱼纹油酒罐便是重庆荣昌陶的现代传承人的作品.
期刊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与内容,总台春晚中的国际元素之多维融入与多媒体渠道的无时差传播,从大屏到小屏,从国内到境外,接收形式不断延展、传播范围全球扩展,使春晚有望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超级IP.2021年总台春晚舞台的《节日》系列歌舞串烧和意大利歌唱家演唱的《我的太阳》《抱紧我》等节目,有机融合民俗和高雅的元素,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异域风情;舞蹈《朱鹮》演绎绿色叙事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凸显了总台春晚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发展态势.
据2021年3月新发布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丝绸,从显圣物视角整合三星堆五类奢侈物的谱系(玉、帛、金、铜、象牙),逐一做源流辨析和时空分布说明,确认其本土性或外来输入性,并给予神话学的观念解读,说明先民神话思维如何聚焦事物变形并从中体认生命永恒性的原理,强调中国史前文化中独有的丝绸用于"帛殓葬"现象,聚焦后世葬礼的玉帛互动特点,将原作为玉石神话信仰的"玉帛为二精"说,拓展为"玉帛信仰互动体系"的总体认识,诠释其对催生华夏文明所发挥的重要文化基因作用.五种显圣物中突显本土文化基因作用的是玉和帛.黄金则判断为通过
2021年全国两会的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往纵深方向融合、加速转型的创新探索.从媒体议程设置、采访策划、联合报道、跨媒介跨平台合作、智能技术赋能产品创新各方面展示了媒体融合的新样态,云端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全过程将成为今后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在媒体合作不断“出圈”的趋势下,融媒产品应重视新技术与新闻内容结合的适配性,要基于技术与产品形式的基础上创作更加优质、更具创新性的新闻内容,让技术为我所用是媒体融合之路的关键.
分析网络视频文本,需要将其放置于网络媒介特性中来研究.网络视频文本在互文性和叙事模式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体现了网络媒介特质的工具属性,而媒介工具属性的价值是通过服务于意义表达和内容传播实现的.本文尝试对网络视频文本的特点以及影响网络视频文本分析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媒介研究理论提供新的视角.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以跟随拍摄为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当代六位著名作家在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中深切体认到原点意义上的文学故乡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坚持行走在故土上不断寻找鲜活的文学故乡的足迹.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大特色是将作家自己讲述的文学故乡和纪录片创作者记录并构建的文学故乡很好地融为一体.
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曾经饱受启蒙知识分子的抨击,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标准衡量民间文学,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事实上,大团圆故事是一种世界性的民间文学现象,在我们考察的200则意大利童话中,至少有150则是以大团圆结局收尾的.与其将大团圆追求归结为国民性,不如归结为世俗性、民间性、人类性.毛姆认为对婚礼大团圆结局的热衷是一种深切的人类本能;约勒斯则认为大团圆结局遵循的是一种素朴道德的故事伦理,正是伦理判断和世俗的情感判断规定了故事的形式和结局.进一步我们可以说,所有故事都是在初始条件
鬼传说作为一种人为想象的民间叙事类型,借用传统信仰的鬼魂概念,以现世仿写为基础寄托对死生问题的关怀,且其情节还存在虚实组合的现象.据此,可提炼出"双影"模式,其有内外之别,前者指文本中生者和亡者的角色及各自际遇,后者指阅听人能在生者和亡者各自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共鸣和慰藉."双影"模式揭示鬼传说中所有角色的身份都在自身与他者间不断转换,故无论生者和亡者实为一体之两面,均是现实困顿的隐喻.依照"双影"模式,可进一步归纳出"三进三出"线路和"伦理双悬置"现象,得以更全面地认识鬼传说内部的建构机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