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生命中的琴与情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david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对音乐一无所知的人,对“姜杰”两个字也会生出似曾相识之感。在穿越某条繁华街道的刹那,你可能与其擦肩而过,因而保留下一点儿印象。这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学校遍布北京,招牌简洁又响亮——“姜杰威尔谛琴城”,它不但在业内属于大腕级,在老百姓中知名度也颇高。
  这的确是一座音乐之“城”,庞大、丰富、运转有序。而创办者姜杰正端坐在“城堡”心脏位置的办公室里,掌控大局,思考新的发展点。助理、主管等人不时拿着文件进进出出,无数报表等待批阅。尽管按他的本意,自己更渴望舞台演出带来的满足感,宁愿沉醉于纯净的艺术之美。但此刻的企业家身份则毫无疑问地需要他担待更多。
  姜杰打起精神,与下属一遍遍敲定细节。身后的墙壁上,一个少年身着军装,手持《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作宣誓状,目光如炬,炯炯有神。这是姜杰19岁入党时的留影,也是他最珍爱的一张照片。
  
  琴
  “文革”改变了中国,也体现在少年姜杰身上,他不得不放弃练习已久但被列为“封资修”的钢琴,转向“忠字舞”指定乐器手风琴。16岁,凭借这个特长,姜杰参军成为一名文艺兵。直到30岁转业,姜杰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部队文工团大量地练琴和演出中度过。他热爱音乐,同时心气很高,“想成名成家,想当尖子演员”,他拼命练琴希望留在主力位置上。有时刚刚结束一场超常的体力劳动,为了“抵消对手的伤害”, 姜杰只能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强度去练琴,“以保持手指触键的灵敏度”。
  30岁是姜杰人生的分界,他由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奏员转变为北京市文化局的一名普通音乐干部。1985年,姜杰开始创办北京群众艺术馆下属的北京市手风琴钢琴学校。那时候人手不够,姜杰一人饰多角,他可能是校长、教师、会计、行政、教材编著者、招生人员,或者违章小广告张贴者。在部队磨练多年的他凸显出坚韧和执着的一面。
  1994年,在“全党办经济,社会主义不能穷”的指引下,文化局领导开始找姜杰“谈事”, 中心思想就两个字:改革。90年代是中国创业的黄金时期,“下海”和“承包”等新名词是每个人心底跃跃欲试的梦想。人们不再谈钱色变,能挣会花也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领导的一句“多创造经济效益”让姜杰彻底放下顾虑,很快,他停薪留职,把学校承包了下来。
  北京市手风琴钢琴学校从此脱离了公办的形式,对姜杰来说既有“自成一统”的喜,又有“不可承受之轻”的忧。设施落后和资金不足是学校的硬伤,归根结底还是利润点太单一,光凭借教学难以打开局面。姜杰思索:与其让学生在外面购琴,何不自己举办产业?教育需要实力,实力需要经济,想明白这个道理后,姜杰索性把“卖琴”这块业务抓了起来。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和转折,也是姜杰“做大做强”经营理念的一曲前奏。1994年7月,学校下设极具个人气质的“姜杰钢琴城”。从此,教学和销售形成一套组合拳,这种新颖的模式也给人们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1998年5月,姜杰在航天桥建成了第一个千余平方米的旗舰店。按照最好的标准装修,琴房的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出了他在美国的所见。他是一个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2001年,美国音乐院校的老师来访,此情此景让他们觉得难以置信。一位老教授拍着自己的额头说:“我不是在梦中吧!” 因为这跟几年前他在中国看到的状况有如天壤之别。
  2001年~2002年是姜杰钢琴城扩张最快的一个阶段,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旗舰店每年都要建几个。2006年,姜杰拥有了自己品牌的钢琴。教学范围也随着时代扩充,从“琴”延伸到“舞蹈”“声乐”“美术”“英语”五项全能。姜杰钢琴城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文化教育产业集团。2008年9月1日,姜杰钢琴城更名为“姜杰文化艺术学校 & 姜杰威尔谛琴城”。
  从食堂学校到今天的姜杰威尔谛琴城,近十年引而不发的姜杰,一旦获得时机,喷薄的激情便熊熊燃烧。21所分校,近万平方米的展销大厅;1200多名老师,3万多名学生;每年1.2亿元的营业额,上缴国家近千万的税款;占钢琴销售30%的市场份额:这一切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教育与商业结合的奇迹。
  
  情
  30和40这两个数字把姜杰的人生分成了三段:第一段,基本上是演奏员;第二段,基本上是老师;第三段,一半是企业家,一半是音乐家。但一个词却贯穿了他的一生——音乐。
  姜杰的成人大专学历实在没有含金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的他把自己心智的成长归功于艺术教育的实践和部队文工团14年的培养锻炼。在音乐的演奏和创作中,姜杰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智慧和乐趣,形成了“对人和事物判断的敏感性和开拓性的思维方式”。
  音乐家天马行空的性格特征为姜杰定下了基调,而从商的经历又让音乐家姜杰在演奏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商海浮沉,宏观与微观,宣传与教学,老师与学生,一个关节协调不到位都不可以。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曾经让姜杰很头疼,但当他全心投入,感悟了非艺术事务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百味人生”后,姜杰再一次拉起了手风琴——“我自己都能感受到琴声里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深刻,甚至难以言状。”
  当姜杰和一些世界级的俄罗斯手风琴大师同台重奏时,也能从他们眼中看到这种惊奇。姜杰手中流淌的旋律或许不是单纯的喜悦或者哀伤,更多磨难后产生的汹涌的感情色彩都会随着音乐宣泄。“一个艺术家融入生活的深处和底处后,再回到艺术里来表现。商场的磨练对艺术家来说可能也是难得的课程。”
  姜杰如此诠释“责任”——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坚持还体现在一处细节,学校里所有的收银台都贴着“阳光提示:请索取发票”的广告。因为个别提示位置不明显,姜杰还曾要求重新张贴在明显的地方。一位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学生家长感叹:“我做了20多年税务工作,这是见过第一家企业能真正如此认真地规范在所有的收银台都这样写。”
  这是一所坦诚的学校,它的风格折射了创建者的人生态度——功夫在“琴”外,功夫在“商”外。“不功利、无目的,这种境界是最理想的。”当姜杰把教学理念定位为“教琴育人”时,没有人质疑它的实至名归。
  “弹琴,弹什么?”姜杰经常会这样问学生,然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 这似乎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问题,可若细想,你会发现它必须得到解答。
  “音乐讲乐句、语汇,跟诗歌一样,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领悟情感,用音乐‘说’出来。用琴说话,此为真谛。”
  
  也许,“琴”与“情”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出姜杰一生的追求了。琴能生情,情由琴发,这互为因果的两者让他舍得拼上所有,也让他矢志不渝。从宣誓少年到今天的功成名就,音乐对姜杰来说类似于一种信仰,就像那双眼睛,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浪漫——是艺术家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就像我的姓一样。左边立人,右边是‘官’字去掉宝盖。不喜官帽,做个普通人。”侣明亮便是以这种幽默诙谐的态度对待人生:乐意做一个内心明亮的普通人。而立之年,正值书画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他反而急流勇退,开始了一种更为恬静、洒脱的人生游历。    书法往事    少年时,侣明亮见到比自己大一岁的街坊总是饶有兴味地去上书法课,墨汁特有的味道令他难忘。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
期刊
生活垃圾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特别是当今中国。在过去贫困的年代,每家每户除了炉渣煤灰以外,每天要处理的垃圾少得可怜。那时候吃的用的不像现在这样过度包装,也没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据媒体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有200多万吨,而现在日产垃圾1.84万吨,更为头痛的是不可持续的处理方式。从过去的露天堆放,到后来的填埋、焚烧,都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垃圾成山”
期刊
当10岁的索阿贵牵着邻居姑姑的手,到中国杂技团招生处报名的时候,她对“杂技”二字的含义一无所知。  那时候,索阿贵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家住北新桥石雀胡同九道湾。一日,恰巧赶上中国杂技团在这条胡同里招生。人小鬼大的索阿贵瞒着父母,在街坊的陪伴下急急忙忙地照了快照、报上名,已经排在300个名额中的298位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招生是中国杂技团成立以来首次开办学员班。  索阿贵搭着报名的末班车,在随后的文
期刊
提到齐凤林,中国杂技团的老人儿都评价他是“土生土长的中杂干部”,而他自己也说“这是缘分,是该着”。  不到10岁,齐凤林被送到中国评剧团学徒,他陪着上台的是小白玉霜,但两三年过去,老团长见外形可爱的小齐“没嗓儿”,转而把他保送到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就此,入对了路子,金子开始发光。    作学员,不苦,而是甜  1954年,北新桥门楼胡同。中国杂技团的学员班里,关玉和老先生正在教13岁的齐凤林蹿
期刊
1950年1O月,新中国成立1年后,中国杂技团成立了。因其在建国初期对促进外交作出的巨大贡献,被誉为“外交轻骑兵”。  当时,从民间老艺人中甄选组成的中国杂技团演员兵分两路,一路走访未建交的国家促进文化交流;另一路在国内巡演、动员百姓捐赠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志愿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有意培养一支具备新文化知识的杂技接班人队伍。  中国杂技团第一批学员班承载着梦想成立了,在位于北新桥门楼胡同的
期刊
“你在哪儿?来接我!”同行的女友正在命令电话另一端的老公。  “我在小小,你也来吧。”  对方意愿似乎更强大,女友瞬时打车奔去了。  小小酒家,北京人开的家常菜馆,有什么了不起?很了不起。它起初栖身在国贸写字楼,十几平方米的店面,日日爆满,就没有不等位的饭点儿,前不久,它移居百子湾,还是十几平方米,依旧爆满。追随而来的老客人,都是国贸写字楼的白领,吃惯了的“小小”,就好像离不开的家。    奔人多
期刊
最近在北京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活跃在北京交通最拥堵的地区,他们脸上涂着“飙爱”字样的油彩,身穿印有“飙爱”红心图案的T恤。当人行横道的红灯亮起,他们就手挽手组成“爱心人肉斑马线”,用阳光的微笑和善意的劝导,让许多原本想闯红灯的行人停下脚步。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公益行动,让这段道路的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他们就是最近被大家所热捧的“飙爱族”。    停下来并不寂寞,  跨过去成为传说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
期刊
4月25、26日,第三届南锣鼓巷创意市集敲锣打鼓地开张了,这次iMART创意市集的参与者近50家,有经历了三届创意周的老商家,像胖兔子粥粥的环保加卡通故事系列,这次带着老婆一起来创意市集,现场签收的同时还向大家宣传环保;还有初出茅庐的新手,带着诞生不久的创意作品,像介绍她的新生宝贝一样珍爱着自己的成果。  一进了市集我就不能自己了,刚看到一家满是玩具的展位,还没来得及全部扫射一遍呢,又望见前面不远
期刊
她和普通的售票员不一样。齐耳短发,一张小巧的嘴永远流露着微笑,她很有“气场”。人多的时候,她总是光着脚站在座位上扫视车厢,在这样的眼睛下,小偷真不好下手。她的车厢总流动着优美的歌声,最热烈的时候全车人一起为她鼓掌。  很多人把她称为第二个李素丽。9年来,这个最普通的女人,把638路公交车车厢变成了最舒适的休息室。    乘客也不好“对付”  闻秀玲没想到,售票工作比她想象的难得多。打小见车就晕的她
期刊
2009年11月8日,北京首届高校物流设计大赛决赛在北京工商大学隆重举行。作为首都的第一届高校物流设计大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郭广生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田洪滨副处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朝鲜以及研究生部主任何明珂教授等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此次高校物流设计大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主办,并由北京工商大学承办。大赛吸引了北京市20所高校的48支队伍参加,并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经过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