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白霉素B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形态研究及发酵工艺优化

来源 :中国抗生素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fx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棘白霉素B的菌丝形态特点,建立新的棘白霉素B发酵工艺.方法 以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NCPC1246为出发菌株,发酵产生新型芬净类抗真菌药物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先导性化合物棘白霉素B(echinocandin B,ECB).通过激光诱变和显微镜检,对菌球直径、菌丝形态变化规律和ECB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ECB菌丝形态特点,优化发酵工艺.结果 通过激光诱变筛选得到突变株NCPC1246-36,其菌球直径约为1.0~1.2mm,具备球形紧实内核.依据菌丝形态特点,调整摇瓶通气量参数和培养周期,确定八层纱布、转速220r/min和周期为168~192h.在50L发酵罐上尝试新的通气量和周期工艺,放罐单位达到(3354±47)μg/mL,较原工艺水平提高37.6%±0.9%.结论 棘白霉素B发酵中,遵循菌丝形态特点,调整通气条件和培养周期,可以获得高产量.
其他文献
微生物可通过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NRPS)催化合成众多结构和功能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非核糖体肽(nonribosomal peptide,NRP).NRPS装配线由多个模块组成,其中末端硫酯酶(thioesterase,TE)结构域由于其独特的水解和环化双重活性,对于产物释放及线性多肽的体外环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TE催化的产物释放机制以及其非常规的功能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发新的NRPs类化合物以及环肽的体外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60岁以上者的第二大死因和致残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在全球接近1.13亿[1].脑卒中的症状包括肢体偏瘫、痉挛、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平衡协调障碍、吞咽障碍等[2].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无法从运动损伤中完全恢复,其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期刊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目前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临床上常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对CP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GM-FC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儿可以独立行走,但运动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受损,运动耗能增加;Ⅲ级至Ⅴ级的患儿则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借助助行器或轮椅进行功能性活动[2].CP患儿的步行能力与患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等都密
期刊
目的:探讨负载葡萄糖酸氯己定壳聚糖纳米球(CSn-CG)3D打印多孔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PLA/nHA)支架的理化性能、细胞相容性及抗菌活性.方法:借助离子交联法,完成CSn(空白壳聚糖纳米球)与CSn-CG的制备,借助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球形态进行观察.利用数字化设计3D打印技术,以PLA和nHA为原料,制备PLA/nHA支架.以浸泡法搭载CSn、CSn-CG,实验分为PLA/nHA组、PLA/nHA/CSn组、PLA/nHA/CSn-CG组3组.针对各组支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
目的:分析青春期骨性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与性别及颅面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使用正畸模拟治疗软件(Dolphin imaging 11.8)对391例15~16岁不同骨性错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髁突矢状面上对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测量并计算髁突相对位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不同性别、矢状骨面型和垂直骨面型髁突位置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关联性大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髁突位置在不同矢状骨面型和性别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T2DM组、bFGF-T2DM组、氯化锂(LiCl)-T2DM组.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其余大鼠以高脂高糖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建立T2DM模型.建模后,于右侧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种植体.bFGF-T2DM组在植入种植体前以重组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rbF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处理种植体表面,其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行关节盘复位锚固术后,使用颞下颌关节牵伸支具治疗开口受限的疗效.方法:选择67例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后开口受限患者,其中支具牵伸组32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居家康复训练,支具组接受常规居家康复训练加颞下颌关节牵伸支具牵伸.评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的最大主动开口度、疼痛评分以及下颌功能受限评分(JFLS-8).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最大开口度与下颌功能受限评分均显著改善.支具组最大主动开口度(36.7 mm)
目的:探讨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P)患儿术前单次大剂量快速输注血小板的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疗中心2011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6例KMP患儿,探讨术前不同时段单次大剂量快速输注血小板对术前1 h血小板的影响.其中,术前12+~24 h输注血小板患儿30例,术前6~12 h输注血小板患儿36例,均采用大剂量快速血小板输注,1/2~2/3治疗量,2~3 h之内快速输完.观察2组术前不同时段输注血小板对术前1 h血小板的纠正效果.采
目的:总结分析药物性颌骨坏死(MRONJ)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MRONJ患者共127例,按照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制定的有关MRONJ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法,分析MRONJ发生的诱因,危险因素与好发部位,患者手术情况、效果及预后.结果:127例患者中,93例(73.23%)发生于下颌骨,30例(23.62%)发生于上颌骨,4例(3.15%)上、下颌骨同时发生.MRONJ诱因中,98例(77.17%)因颌骨局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远心残端逆行供血滋养游离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采用飞利浦监护仪分别测定各分支血管的初始平均动脉压(MAP)和阻断血流后远心残端MAP,初始MAP与残端MAP之比为残端动脉压比值.以文献记载最先成功开展逆行供血模式游离皮瓣的下肢血管残端动脉压比值为参照,分析颈外动脉分支血管远心残端动脉压比值及其驱动游离皮瓣循环的可靠性.结果:本组颈外动脉各分支血管的远心残端动脉压比值均达到70%以上,大于文献记载的下肢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