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格尔顿文本情节意识批判的理论逻辑与方法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66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的代表人物,在继承了第一代新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和第二代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后创造了自己对政治社会进行批判和分析的思维和方式.这种文本情节意识的政治批判就是伊格尔顿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研究后,对历史事件和文本情节的一种综合运用.在这种文本视域中的事件分析中,伊格尔顿将悲剧引入了文本的创作和解释的过程,在悲剧情节所能为社会主体提供的崇高中,伊格尔顿为社会主体人的存在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身份认同.
其他文献
案卷移送制度与其他诉讼制度一样,其确立是程序设计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结果,旨在实现多元的诉讼价值目的 .以起诉书一本主义模式作比较研究,从程序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价值三大诉讼价值维度,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全案移送主义在裁判中立性、程序对等性、程序合理性等程序正义价值上皆有明显缺陷,对于实现实体公正也并无明显优势,亦非审判效率之不可或缺,起诉书一本主义在我国司法环境中也“水土不服”.应探索中间道路,采取阶梯式案卷移送,以更好地实现诉讼程序内在与外在的善.
权衡方法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大争论——在权衡的哲理基础方面,存在着如何看待权利的争论;在权衡的主体方面,存在着司法者是否可以取代立法者进行权衡的质疑;在权衡的方法方面,存在着是否能找到可通约标准的疑问;在权衡的对象方面,存在着何种因素以及哪个方面具有相关性的疑问;在权衡的后果方面,存在着是否会危及司法确定性的担忧.哈贝马斯把权利看成是“门槛”,视规范为“防火墙”,主张规范和原则的义务论性质,反对将规范和原则与诸善、目标和价值等同.在他看来,权衡是非理性的,会将权利的“门槛”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是第一部系统汇集和科学整理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的大型字典,该书材料可靠,字形清晰,收字宏富,释义精审,在碑刻异体字的整理和考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汉魏六朝时期碑刻文字变异严重,异体众多,该书在收字和释义方面尚存在一些可斟酌之处.本文择取数例加以讨论,以期为该书的利用和修订提供一些参考.
“香观说”为钱谦益晚年所倡诗论.以香气的感官经验与隐喻表达为契机,钱氏不仅系统地批评了声色迷乱的七子派诗风,也建构了可以对抗时代、逆风远熏的理想诗学.他将徐波、旦公等人的诗歌推为内蕴香气的代表,以对照于时人创作中熏染著香、偷词窃句的“伊兰恶臭”.借助香法来疗救病入肺腑的恶道诗魔,可谓钱氏的核心关切之一.“香气诗学”的诠释旨趣,便是希冀通过对抒情诗“灵晕”的追寻,使诗歌创作摆脱近代诗论的诸多桎梏,从而回归更为纯粹的情感与诗学世界.
余虹与刘小枫都是当代中国知名的人文学者,两位学者的人文学术研究都具有反思现代性的特质,他们都从存在论角度入思、批判现代审美精神.两者的共同点尤其在追寻神性精神维度上表现出互文性关系,这使得他们的美学言述具有伦理层面的价值关怀.余虹与刘小枫神性维度的精神资源,受到了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等美学资源的影响.
诚信体系建设是政府推进善治、走向治理方式变革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实现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初行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基层政府在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出现了组织保障层面亟待增强、环境营造层面宣传聚焦不尽精准、行政执行层面工作运行不太顺畅等诸多问题,从而加剧了打造诚信政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阻碍.当前政府诚信体系建设中呈现的诸多阻滞现象,其实然状态应从行动者个体,即政府部门领导成员目标决策导向偏移,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思维导向偏移层面予以解读;其应然状态是
一、引言rn汉语的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成书距今不到120年的时间,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和使用却在“没有规则”的语境下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武和平、王晶,2016).英语语法在中国需要教吗?如何教?针对英语语法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有些教师对语法教学持消极的态度,认为语法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用处不大,即使迫不得已教,也是采取“讲规则+题海战”的方法,教学枯燥无趣,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很有必要,因为中国学生缺少英语交际的真实语言环境,语法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捷径,
期刊
2021年10月22至24日,严学窘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中南民族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湖北省语言学会和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武汉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协办.
期刊
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的“洿”“汙”音义匹配关系分明,不存在混用的情况.
清初诗坛对竟陵诗派特别是其领袖锺惺和谭元春的接受,具有多元面相和复调特征.有识之士反拨指责竟陵的风气,廓清锺、谭与其趋从者的界限,并揄扬其诗心、诗风与诗论中的精髓,肯定其在明诗发展链条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众多诗坛翘楚的创作实践也不同程度地取法锺、谭.在此基础上,他们折衷七子与竟陵,力图消弭门户之争,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趋向,从而催生了回护竟陵诗派的潜流.这一潜流虽然在后世受到了极大的遮蔽,却是竟陵诗派在清初接受的重要侧面,也展现出清初诗学与明代中后期诗学一脉相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