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历史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和德育素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与人生》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历史与人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97-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得以贯穿落实,生根发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或者学工辅导员队伍的职责,广大专业课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节上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专业老师,对每门主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即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化的推动下,主动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領作用相结合,潜移默化的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良好效果,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历史与人生》这门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讲教师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教育育人“无缝衔接”,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课程性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历史与人生》是历史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入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引导和价值观引导方面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低年级学生进入历史学领域,认识和学习历史学基础知识,领会和形成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导入性课程。本课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从读史学史的角度,认识并熟悉且进一步学习规范化,体系化历史学专业知识,通过系统介绍学者们在史学之路上行走钻研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对历史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未来大学四年专业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以上课程性质来看,贯穿本门课程的主线的确是“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但从实际课程运行的几年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导读课,过去几年一直作为选修课开设,且多由新入职的年轻老师承担。从运行来看,选修课往往不易引起学生重视,尤其是在现行学分制的运转之下,很多学生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选修课程就是为了刷高学分,完成硬性的学习任务;而年轻老师的授课因普遍缺乏宏观视角下的大历史观,加上教学经验的相对欠缺,往往和对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距离,其授课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课堂上专业知识灌输的多,专业引导和育人教育往往被忽视,于是乎整个课堂低头族多,混学分现象比较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老套,不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与转换,不注意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由于课程教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自然也无法影响与教育学生。
  二、课程思政主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设计
  针对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要在课程思政主导下使学生在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和树立正确的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就需要在课程的培养要求和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实现“知识传播与育人教育无缝衔接”。
  1.课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定。
  根据课程性质,结合本课程对后续学习阶段各课程的影响,《历史与人生》课程目标应围绕着下述几个方面:(1)对历史学专业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明白四年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专业学习规划;(2)养成专业学习的理论素养;(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优秀史学工作者和优秀历史人物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培养目标设定后,其课程培养的毕业要求也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形成对应关系,即毕业要求应设置为:(1)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知识的结合能力,熟悉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工作职责,具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2)具备历史教学资源与素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能力,具备教书育人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的理念与能力,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培养学生对国家优秀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3)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及专业发展的能力,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具有清晰的教师职业规划,具有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开设时间设定、教学内容设计、主讲教师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目标设计达成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会影响到该课程最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有可能与预计目标相距甚远。
  教学改革探讨前,《历史与人生》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学生的第二个学期开设。之所以这样安排,因为从这个学期开始,历史学专业将进入到更多的选修课学习中。第一学期主要是一些基础必修课,如《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大学生通识必修课,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等。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有了对专业知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在第二学期进一步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事实上,无论从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还是从专业课程引导效用来看,《历史与人生》这门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更加合适,符合教学和身心发展规律,因为刚从中学迈入大学的新生从入校时起更需要引导,这种引导既包括对专业的认识及未来职业的了解,也包括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为人师表的师范教育观的塑造和培养。很显然,这门课程放在专业课程中的首门课程开设是非常必要的,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从调整后的实际运行过程来看,效果也比之前要好,对学生的引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课程内容上看,以往的教学多固定于已有的一两本教学参考书,讲解的知识多是“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如何读史,学史”等历史學专业基础知识,并没有将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说这门课只注意了“教”,忽视了“育”的功能。因此,课程改革中,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即让学生了解历史和历史学,认识历史的维度、历史的思维、历史的智慧等相关概念,厘清历史的认知、历史与人生的内在连结、历史与人生的书写实践等三个方向,分析历史、历史学与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相互关联,从而探求如何学习历史学,更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史学与做人的道理,明白学好了专业对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在课程学习上,还可以开设出一系列相关书单供学生阅读,如张广达的《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亦辛的《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王希等的《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何兆武的《思想的苇草:历史与人生的叩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等,通过大量阅读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专业自信,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实际教学开展来看,作为一门专业引导课,我们采取了几次教学方式的改革,最开始是由一位年轻老师负责整个课程,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授为主。学生反馈的信息是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案例教学不够。随后我们改为一位资深教师授课,该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尤其是增加了一些课堂案例,效果比之前要好,但仍然有一些意见反馈,尤其是认为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接着我们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和专业特点,进行了再次改进,该门课程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分专题进行,一共由十几位老师主讲,每人负责一至二讲。这些主讲教师由本专业教师和优秀校友组成,本专业教师要求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或海归博士,优秀校友则是高中特级历史教师和行业专家。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放在刚进大学的大学生入门课上,可谓实力雄厚。每个人从各自对历史学的理解、感悟出发,从自身走上历史学道路的过程谈起,为学生走进历史殿堂和迈入人生新征程作了很好的引导。如省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唐凌教授主讲的“千里习史路,迈好第一步”在开讲中就提出,“历史是一个专业,人生是一个过程,当专业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就会打下难以磨灭的底色。”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及个人的求史轨迹,唤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并与之共鸣,这样的集体授课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仅是主讲教师的变化,还体现在教学形式的改变。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是比较直观的方法。此外,这门课程我们还安排了很多的小组讨论,通过智慧课堂的形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参与其中,发表自己对历史学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设想,如“你所了解的历史学是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历史教师?”、“假如我是一名历史学家”等等。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教学要求。此外,这门课程还适当安排了一些现场教学活动,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促进专业认同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进入大学起就立志于做一个优秀的史学工作者。
  三、教学改革总结
  专业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只是从教学的角度定义专业课的“智育”的目的。此外,从教育的角度定义专业课,还应包括“德育”的目的。因此,只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实现“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才是我们培养专业人才的真正目的。
  《历史与人生》这门课程,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德育课;它需要专业知识引导,也需要借助思政的方案完成育人的教育环节。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恰当引导,循循善诱,既能够激励学生的求知热情,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习总书记所说的育人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3.
  [4]柳逸青,王鑫,刘晓,郑芬.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6):141-146.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项目来源:2018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实践应用研究”(2018JGA124)。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高职院校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方向,理念和基础方案。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是基于多媒体互动教学技术支撑,模拟虚拟技术开发的综合性实训室,本文从建设目标,主要
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政府决策与民意表达的层面上来讲,就是要充分重
尕斯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污泥产生量大、单方污水药剂成本高,主要原因是pH调整剂(石灰乳)加量大。石灰乳活性低是造成石灰乳加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量的石灰乳加量也是造成药剂单
摘 要:道路路基作为道路工程中的施工基础,路基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化建设的施工形象,因而关于路基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一定要引起道路施工队伍的高度重视。该文将针对路基的施工要求以及路基的施工技术展开讨论,要求对路基施工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道路工程 路基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
翻转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满足培养综合素质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环境学导论》课程的特点,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努力方向,学科素养的培养成为学科课程重要的目标。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思维,是达到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总结探究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策略,以期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素养;时空观念;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82-
川庆测井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的射孔器生产厂家。经石油工业油气田射孔器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这个公司送检的127型射孔器穿透深度达到1433毫米,89型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各个健身馆、高校等流行起来,迅速成为当前最时尚的健身方式。健身瑜伽能够塑身健体,调节身心,舒缓情绪。在高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滋生出一种带有功利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情感现象—“怨恨”。舍勒运用情感现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认为怨恨是“一种自我心灵的毒害”,在本质上是一种源于价值攀比的个体感受活动。本文通过分析怨恨的词源解释、思想来源、结构及功用,剖析其中包含的修正价值颠覆、改善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和抑制社会泄愤的教育意蕴,进而提出道德实践和伦理学理论的一致性、学会有选择的遗忘和重建基督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