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计划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无远处转移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鼻咽部周围重要器官多,解剖关系复杂.另外,由于鼻咽黏膜下毛细淋巴管网非常丰富,鼻咽癌患者表现出极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60%~85%),放疗时需要对颈部进行预防照射[1-2].由于靶区体积大,形状复杂,危及器官邻近等因素,调强放疗(IMRT)等精确放疗技术已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而且多采用同步加量(SIB)的放疗方法.容积旋转调强(VMAT)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放疗方式,该技术将动态调强与弧形照射技术相互结合,在360°多弧设定的任何角度内进行持续旋转照射,并调控射线在肿瘤上的强度,根据肿瘤体积各部位的厚薄不一,给予最合适的射线强度.本研究将探讨VMAT在鼻咽癌同步加量放疗中的应用,并与IMRT相比较,寻找该技术在鼻咽癌放疗方面的优劣。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研究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静态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的计划质量、治疗效率和剂量精度,为临床治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0例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患者,行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在同一计划系统上给予相同处方剂量和目标优化条件,分别设计5野IMRT计划和双弧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PTV/CTV)受量、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危及器
目的 探讨河南省菜市放射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群体的心理支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市32个单位放射工作人员424人,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收集个人剂量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筛选.结果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SAS及SDS得分高于中国常模(t=10.5
目的 探讨局限期前列腺癌精囊临床靶区(CTV)的勾画范围.方法 114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限期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定位CT扫描,对比欧美指南共同参考的精囊亚临床灶范围的病理结果,得到精囊长轴距起点1.0 cm和2.0 cm处的精囊截面,确定精囊近端1.0 cm和2.0cm的解剖范围,然后测量两个截面距精囊起始平面的最大垂直距离(D10H、D20H)和最小垂直距离(D10L、D20L),并与欧美指
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医疗机构从事放射性工作的职业人群不断增加,这一群体的职业照射剂量成为放射防护关注的重点.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客观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水平,同时也为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评价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病诊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现将烟台市2013年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2011年5月,浙江省某市发生一起131I放射性核素污染事件,经检测,有4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事发后,作为上海市核辐射救治基地,上海市肺科医院立即对可疑放射性核素污染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医学应急检查和及时的去污处理,有效地去除了患者的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为处理放射性核素污染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这次事件的发现、检测和处理过程及体会做简要概述。
期刊
目的 通过改变扫描位置优化下颌骨CT扫描方法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50例下颌骨CT扫描的连续病例纳入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25例.分别进行体位优化法和常规法扫描,比较其图像质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扫描范围长度(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体位优化法与常规法的下颌骨图像质量相同,两组的CTDIvol无明显差异,体位优化法扫描范围长度(L)和剂量长度乘积(D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42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用吉西他滨诱导化疗7周,每周1次,每次1 000 mg/m2,休息1周后开始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卡培他滨剂量为825 mg/m2,2次/d,5 d/周;放疗采用常规分割1.8~2.O Gy/次,中位照射剂量54 Gy(34 ~64 Gy).结果 临床受益反应(CBR)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妊娠期母体对同种半异体的胎儿表现为免疫耐受,过去普遍认为这是孕妇免疫系统受抑制的结果,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免疫调节过程.妊娠期母体通过复杂的激素-免疫-细胞因子网络对妊娠的各个生理过程,包括着床、胚胎生长发育以及分娩过程进行免疫调节,而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
期刊
脑转移瘤病例在接受放射治疗时,一般要求全脑靶区(PTV)进行预防性照射,同时转移的肿瘤区域(GTV)需要达到更高剂量水平.以往传统的适形治疗方法是设计两程计划,首先进行全脑的水平对穿照射,一般经过10次左右,单次剂量为3 Gy的治疗,使PTV先达到处方剂量要求,之后再针对GTV设计一个单次剂量为2~3 Gy共5~10次左右的适形或者调强计划,优点是适形野照射全脑,可以保护眼晶状体;后程计划因为只照
期刊
职业照射评价以个人监测为基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评价的重要依据[1].为了保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工作必须贯穿于个人剂量监测的全过程,即监测计划制定到结果评价的全过程[2].而双轨监测是其中的一个质量控制手段,秦山核电厂(现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秦一厂)正是以双轨监测的形式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辐院”)实施长期的外照射双向比对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