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lin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4917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ullin1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21例结直肠癌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以及淋巴结病理切片中的Cullin1蛋白。

结果

Cullin1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高表达100例)和转移淋巴结组织(高表达65例)明显高于正常黏膜(高表达22例),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高表达70例/30例)、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度(LNR)≥30/LNR<30高表达61例/39例]、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高表达36例/64例)、临床Dukes分期(DukesA/B比DukesC/D高表达16例/84例)、癌胚抗原(CEA,≥5 ng/ml比<5 ng/ml高表达65例/35例)以及生存时间(高/低表达平均生存时间56.4月/45.6月)等密切相关 (P<0.05),而且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P<0.05)。

结论

Cullin1表达上调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并且影响预后。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2(EGR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50对肝癌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中EGR2的mRNA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8个患者的肝癌组织及配对癌旁非癌组织中EGR2的表达。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QCXIP-EGR2并转染HepG2肝癌细胞,构建稳定高表达EGR2的肝癌细胞株,并采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在骨折愈合的作用,探讨其在成骨作用中对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闭合骨折模型,检测血液碱性磷酸酶(ALP)和骨保护素(OPG)浓度,采用微焦点断层扫描(MicroCT)比较两组创伤骨折后的成骨改变;运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骨痂组织中Runx2、缺氧诱导因子2A(HIF2A)、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从我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中,依据其血浆Hcy水平选取Hcy≤10 μmol/L(H1组)和Hcy>10 μmol/L(H2组)的患者各70例,并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70例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进行相关血生化指标及Hcy水平检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结果与对
目的观察原位检测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构过程中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达到稳定高血压状态后取新鲜胸主动脉进行原位增殖和凋亡检测。结果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3 d大鼠达到稳定的高血压状态。8周后胸主动脉出现血管重构,表现为壁厚增加,内径壁厚比缩小。溴化去氧尿苷 (BrdU)渗入法提示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水平上调[正常组(10.0±2.1)个/视野,高血
目的观察七氟烷(Sev)预处理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IRI)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ham组):只开左胸不夹闭肺门,机械通气3.5 h;缺血-再灌注(IR)组:左肺缺血30 min,再灌注3 h;Sev组:吸入2.5%七氟烷30 min,15 min后开左胸不夹闭肺门,机械通气3.5 h;Sev预处理+IR组(SIR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ARF抑癌基因(p14ARF)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70例结肠癌患者及对应正常肠黏膜细胞中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78.5%、
目的探讨圆盘状受体2(DDR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5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DR2的表达;Kendall's tau法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DDR2在肝癌组织中呈阳性高表达。肝癌组织中DDR2表达水平高低与肝癌肿瘤数量、分化程度、巴塞罗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hbF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2只SD大鼠均切除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后肢缺血模型鼠。成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MSCs组,缺血后肢肌内多点注射经过bFGF基因修饰的BMSCs;绿色荧光蛋白(GFP)-BMSCs组,缺血后肢肌内多点注射携带GFP空载病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