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研究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检测,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2010年5月12日,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接收135名由于胃肠道感染就诊的某幼儿园儿童病例,采集患儿粪便标本34份和呕吐物标本4份,采用real-time PCR快速检测、常规病原学分离培养、噬菌体裂解试验、ATB细菌半自动鉴定系统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的检测及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型,并与当地散发沙门菌感染病例的PFGE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该幼儿园21个班级中有20个班级有学生发病,班级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在135例患儿中,男性76例(56.3%),女性59例(43.7%),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38℃以上)、腹痛、腹泻伴呕吐.经过real-time PCR快速检测与病原分离培养鉴定后,在34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9株肠炎沙门菌,检出率为56%;4份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19株肠炎沙门菌的血清学分型、生化性状、药物敏感性、噬菌体裂解模式均相同.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并且与当地散发病例PFGE图谱不同.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及分子分型,证实本起疫情系一起由同一来源的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其他文献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最近一期《国际癌症期刊》上报告,体重增加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病例一对照研究纳入了6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674例对照者,采用面对面采访的形式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资料及人体测量数据,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女性与体重正常女性相比其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RR值分别为1.54(95%CI:1.13~2.10)和4.76(95%CI:3.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联合疫苗( DTP)作为最早纳入WHO扩大免疫规划(EPI)的疫苗,已经在预防和控制这3种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由于接种灭活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日本及荷兰等国家出现了抵制疫苗接种甚至停用的现象,导致接种率下降,致使百日咳的发病率出现反弹[1].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等,均已采用以副反应较小的无细胞百
期刊
自从1981年人类首次报告艾滋病以来[1],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巨大威胁,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HIV通过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在非洲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0%~65%的新发感染来自配偶或同居性伴间性传播[2].有关国际组织及相关专家针对预防单阳配偶间性传播的策略和方法陆续开展了专门的调查研究[3].我国目前
期刊
目的 调查中国4个城市中小学生日均饮水次数及每次饮水量,并分析饮水次数与每次饮水量与饮水总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9-10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共抽取了5914名中小学生,其中5868名完成调查.采用连续7d24h饮水记录法,详细记录每天每次饮水的种类及量,分析饮水次数、每次饮水量与饮水量的关系.结果 中国4个城市中小学生每天的饮水量为(1089±540) ml.
身体形态发育是反映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最重要的标志,而体重、身高、坐高、胸围、腰围和臀围又是身体形态发育最基本的指标.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人群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存在差异.[1-2] 为掌握蒙古族人群的身体形态发育基本数据,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人群的身体形态发育变化趋势,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群身体形态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目前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控制病毒的复制,但是对感染HIV-1的患者来说,实现治愈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HIV基因组能够融进休眠的CD4+T细胞的DNA中,并处于潜伏状态,从而躲过免疫检测及药物进攻而在免疫系统中持久存在。这也是艾滋病患者停止药物治疗后再度出现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此患者需要终身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其耐药性、药物副作用以及成本等影响加大。而破坏和清除这些潜伏的病毒,正是找到艾滋病治
空气污染暴露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据WHO估计,每年约有200万例死于空气污染诱发的疾病.研究证实,高浓度环境颗粒物( particulate matter,PM)暴露能造成健康成年人的心率改变,还与血脂升高相关。
期刊
《炯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简称TC),创刊于1992年,双月刊,由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该刊稿件接受率为29%,2010年影响因子为3.077,5年影响因子为3.488,期刊网址:http://tc.binjjournals.com/。
目的 分析1989-2009年中国9个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分别在中国9个省(区)调查了488、2807、2802、2580、2520、1604、1305、1159名6~17岁儿童,对其3d24h膳食同顾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特征儿
HIV-1在通过黏膜表面后会通过淋巴组织传播在人类免疫系统建立一个广泛的感染体系。HIV-1在目标细胞早期传播和后期系统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体外研究表明,感染T细胞和非感染T细胞之间在持续接触过程中形成的病毒学突触可以大大增加病毒传播的效率。但目前尚不清楚体内的T细胞接触在细胞不断运动的情况下是否足够稳定以在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中形成这种功能性的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