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作品中“寻梦”模式的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离不开内容和结构,内容是文章的血肉,灵魂,结构是骨架,尤其是构思精巧者更能如同能工巧匠,助文章一臂之力。现行高中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不乏此类文章,它们不仅文笔优美,想象奇特,而且构思别具匠心,且有相同之处,实属难得。
  下面,本文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找到这些美文在构思上的共同点——“寻梦”模式。这里的“梦”,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超脱,避世,寻求解脱的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往往徘徊于现实于理想,济世与厌世的内心矛盾冲突中,这种模式正是作者内心痛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放逐出京。信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兼济天下的心愿如昙花一现,现实与理想如奔腾之流,一泄而下。诗中开篇先造势,紧接着一句“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始暂时超脱现实处境,去寻梦,寻求解脱。在梦镜中,诗人获得超脱,内心的痛楚,现实的境遇得以忘却,然而始终好梦难成真,现实也难以长久逃避。从神仙光贵陆离,色彩斑斓的梦境中一句“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又回到了现实。这种构思可简要概述为:现实矛盾冲突无法解脱——寻梦——梦醒——回到现实。
  与之相似,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社会动荡的大革命时期,当作者的美好理想被现实碰撞的不知所向时,诗人故地重游,看着眼前的美景,恍若又回到当年的梦境,可以“放歌”,只可惜片刻的超脱后只能选择“沉默”,又回到现实。
  同样,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苏轼的《前赤壁赋》的构思又何尝不是“寻梦”模式。上述篇目无疑是中国文学长廊里的旷世美景,何以都采用相似的构思?那么这种模式又有什么特点?
  首先,这种封闭的圆形结构,本身有始有终,原点,入世,出世,回归,切合了人生的生命历程,这种模式即宇宙意识的体现,其张力是无限的,留给读者的思考也是无限的。
  其次,从价值观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呈现为:济世——厌世——超脱——现实,是现实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知识分子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的再现,秉承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价值观,此种情感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这种价值观在潜意识里于人们的寻梦情结在碰撞后获得情感共鸣。
  第三,从文章的表现技巧方面,这种模式中的“寻梦”给了作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于天地,极尽才华展现,让读者领略到真性情,并且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读者深深折服其笔力深思。
  第四,从中国文学偏重于写实,偏重于人事,这种模式却偏重于写虚,以虚为主,暗合了“文章似山喜不平”的创作原则。虚则是曲,曲折回环,腾挪跌宕,极尽变化,丰富了作品内容。
  当然,对于这种构思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不同的解读。希望笔者拙见能引发大家不同角度的思索,共同推动语文新课改的工作。
其他文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赤壁怀古》,如惊天骇人之巨浪,便横空出世了千古之绝唱。清人词论家徐釚称之为“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苏轼诗词,在宏大的意境之中寄寓了他超旷的襟怀、明达的识度。词圣苏轼用他激昂悲凉的心灵培育了震撼人心的篇章,又将生命的感悟倾注笔端,演绎出了独特的生命美学。  苏轼的词作正如他的人生经历一样,雄浑开阔的诗意与人生“百年第一”的映照。一首《赤壁怀古》,正
当前,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和选择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战略。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五条发展路径: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特色名校
鲁迅的《风筝》围绕"风筝事件",深刻反思了"我"粗暴对待弟弟的行为。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说:"松寿(周建人)小时候爱放风筝,也善于自糊风筝,但那是戊戌(1898年)以后
近年来,受国际贸易争端及国内整体经济趋势下行的影响,公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日益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实现保效益底线已成为公司当务之急。本文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