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追溯记忆的四种方式(四)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还可能引起一种恐惧或者敬畏,甚至我们不愿意重新体验曾有的记忆空间。在历经了十年的奔走和折磨之后,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回到了阿根廷,这片她并不情愿回到的土地。然而这时候开始学习摄影,带给她从未有过的新的体验。或者,摄影给了一位女性另一种表达空间,一种治愈的可能,而希望说出的历史,则是不再可以重复的自身。
  这些影像选择了大画幅的输出,超过了实际物体大小。第一眼看去,它们仅仅是一些斑驳的墙面,废弃建筑的局部。然而这些墙面却让摄影家构成了一种隐喻,上面似乎蚀刻了自己的身体,以及其他女性的身体,承受着专制独裁的冷酷制约,让人联想到30年前阿根廷的“肮脏之战”(Dirty War)。
  面对“墙的悲号”,如同进入了一个圈套。人们似乎在分担摄影家的悲伤和痛苦,想到那些被诱拐的女性。
  可以想象当她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些墙依然存在,仿佛一种永恒的蚀刻,让时光重新,让伤痕依旧,从而也可能唤起一个人抗争的意识。鲁特林格解释说,数十年间她都无法说出曾经遭遇的一切。她渴望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一切,但是却又无法逃脱巨大的张力中所混杂的记忆的裂痕。
  她说,我的记忆在流动。好像这些三十年前的记忆和此时此刻都已经混杂在一起。在拍摄这个主题时,我并非一定想说出发生了什么,我想说出的就是自己的记忆和其他女性的记忆中三十年前相似的部分。记忆一直残留在所有的裂痕中。
  鲁特林格说:“我往下走了大约二十到三十步,我听到了巨大的铁门正在关闭。我想象中那个地方还在下面,很大,因为你可以听到人声的回应,听到飞机在头顶轰鸣,或者就在附近。这些噪音会使你抓狂。有人曾经对我说,你是一个心理学家?狗娘养的,如同所有的心理学家。这里你可以找到什么是优秀的。然后他真的让我反胃。”
  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通过影像疗治自己的创伤,也希望帮助有相同境遇的女性。她在21岁怀有身孕时被国民军绑架,并且被秘密监禁五个月。她在2001年曾获古根海姆基金奖励,作品被一些机构永久收藏,包括一些私人的收藏。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如今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巴黎。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都在感受,都在回忆不同的事情。我们的感觉一直在持续地接受着一个世界的挑战,这个世界就是记忆的安全感,或者说我们的大脑对付混沌感觉的最佳承受力。于是我们看到,伊兹汀选择他人的肖像表达他自己的感受,鲁特林格则是合并了他们的话语。当卡里米波尔将自身的记忆推回到观念层面,布克莱则将其从中拔了出来。这四位艺术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承受着情感的体验压力,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大一片没有触摸过的空间,因为记忆的轨迹是脆弱的,朝生暮死的。
  好在他们的作品留了下来,哪怕记忆发生了变化,或者消隐。
其他文献
是艺术和不是艺术,都成为一种观点,各有所指和针对性。“是艺术”表面这一“艺术”名称下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它拥有的内在属性和自身规定性;“不是艺术“则表明怀疑这一名称之下的对象或行为的不合法、不具有一种特殊属性,是违背艺术的东西。“艺术”因名相之累而产生争执,非以是否为艺术而争是非,而不是以名相之外还有什么为探求。是也好,不是也好,又因名相之争得到了什么呢。所争者,并非艺术与否,而是身为艺术的辩护者与
期刊
谈论起中国近20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史,陈箴绝对是一位无法错过的艺术家。陈箴(1955-2000)上海人,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80年代移居巴黎,开始使用日常物创作装置作品,如帆布床、床垫、保龄球等等。作为一位活跃于西方的跨文化的中国籍艺术家,他善于向世界发问,向人性发问。由于他对本土文化深刻的反思、领悟,又将本土文化向外来文化全面开放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跨越两者的道路。陈箴的作品蕴涵丰富的知识层次
期刊
以前我曾在CNN网的头条读到过一条新闻:一对银行破产的年轻情侣,抢劫了七百万美金潜逃,后被抓获。有趣的是,新闻特别提到,他们在远走高飞前,还悄悄在房东的邮箱里留下了当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觉得诧异,该记者借一位受访人之口写道:如果我是抢劫了七百万的在逃犯,谁还会记得付几百块的房租? 该记者似乎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讲述了房东对他们的好评价后,还引述了其中男孩子的博客,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看就深深地记住了,在他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雕塑最重要的学术动向是,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看起来,这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打破封闭的文化隔绝状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对话,在和其它民族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凸显自身的民族身份,这是中国当代雕塑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向世界”的说法曾经遭到质疑:世界在哪里?难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的,世界就是由中国这样
期刊
杨小彦: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上海美术馆,我希望这次研讨能换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大家不用像其他研讨会一样排队发言,都提一个问题出来,尖锐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集体讨论和回答。  鲁虹:我觉得李群力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风景,但并不是传统的自然风光,而是表现了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你拍完照片后,你的想法已经都呈现出来,直接展示照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根据所拍照片再画一遍?有没有必然要这样
期刊
雷姆·库哈斯,这位因城市论《S,M,L,XL》被建筑界称为建筑圣经的作者、当下世纪的潮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领军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Pritzker)的获奖者、身高身高1.92的库哈斯,不能不说是高大的,可是他被那些无聊的绯言折腾的略显憔悴,但独来独往的库哈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一成不变的建筑学是一种颠覆,他的创意对建筑界来说,如同鲜氧。  建造本身就
期刊
日本摄影  东京都摄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名为“60年代日本摄影的创新”的展览,以此探索60年代日本摄影关键时期的重要性。展览的时间是在1991年。  摄影是在1850年代传入日本的,到了20和30年代现代摄影开始成形。作为对摄影的觉醒,摄影家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摄影的可能性,包括画意摄影,新摄影,先锋摄影以及新闻摄影,从而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前创建的摄影因为独特的社会状态向战后摄影
期刊
沈:今天我们做一个访谈,或许会比较尖锐。人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因为我们直面问题,所以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自我提升,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从这个角度展开。  我知道你很早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了,在市场上也是挺活跃的。这既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坏事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我觉得市场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避免不了的,学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包括国外的顶级大师,不是说仅仅用市场来界定其价值,但是市场的确是其中一个重
期刊
5月12日,韩啸在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实施了他的行为艺术“手术”。  整个活动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著名批评家易英、王春辰、段君撰写了批评文章,吴鸿、王春辰、刘礼宾、杭春晓、段君、朱小钧、胡斌、郝青松、夏彦国、李国华、  王栋栋、崔灿灿等12名活跃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了研讨。  由于有网络直播、微博互动以及各大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报道,『手术』成了引人瞩目的艺术事件。据说,参与讨论评论家们,在『
期刊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由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伴生并发展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女性主义艺术也由初始的对抗状态日渐趋于融合。女性主义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的环境中呈现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女性艺术相去甚远。北京草场地艺术区荔空间7月举办的《“无差别”当代艺术展》所遴选的若干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便呈现出“去性别”的作品样态。展览开幕前,荔空间有意在对外宣传时隐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