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野中的身体哲学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识哲学一直是西方文学与西方哲学的思想主流。与这种灵肉二元思维范式不同,身体哲学欲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建立从身体出发、强调灵肉一体的新的理论观念。本文通过对惠特曼诗歌及王阳明“心学”思想包蕴的身体之维进行阐释分析,试图在中西文学之比较视域中探究身体哲学思想的渊源,以期在理论上对其思想本质和价值意义进行梳理和定位,希冀为现代人建立一个重新理解世界和生活、实现生命和谐与完整的新坐标。
  关键词:意识哲学;身体哲学;灵肉二元论;身心一体
  作者简介:郭利云(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西方哲学家们大多主张灵肉二元论,注重形而上的重灵轻肉,或贪恋肉身而忽略、抵制灵魂。确切来说,这种灵肉二元思想是存在偏见的。人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完全的肉体物质主义或纯粹的灵魂优越说都是有失偏颇的。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1]p79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在其代表诗作《自我之歌》中也高声呼唤肉体和灵魂的平等和谐。
  一、惠特曼《自己之歌》和王阳明“心学”中的身心一体观念
  惠特曼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平等的,肉体、灵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密不可分。完整健康的人应是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同一者。他在其《自己之歌》组诗的第21首中这样写道:“我是肉体的诗人,我也是灵魂的诗人,/我享受天堂的快乐,也忍受地狱的苦难,我把快乐嫁接在身上并使之枝繁叶茂,/我把苦难译成新的语言。/我是男人的诗人,/也是女人的诗人……”[2]p88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魂和肉体的同等重视,更体现出其歇斯底里的灵魂张望和肉体渴望。那种压抑已久的苦闷情绪试图冲出理性的桎梏,使灵魂的热情在肉体的狂欢中得到宣泄和表达,使心灵的孤单在身体的袒露和肉体的交融中觅得自由和温暖。“沃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这句诗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自信和自豪感,其灵魂可以包罗万象,超越时空包纳一切;而同时他又是赤裸的实体,强悍而肉欲十足,“狂乱、肥壮、多欲、能吃、能喝,善于繁殖”(《自己之歌》第24首)。诗人还为我们展现了“我”在一系列探索中如何实现了灵肉的和谐同一:肉体使诗人能观、听、感受,灵魂则能跨越时空,带领自己踏足不同的领域,目睹世间众生百态。和诗歌内容的广度相协调,诗人还进行了深入的灵魂探索,善与恶、乐与苦、成与败、生与死在诗人看来都是辩证的。凡事利弊相对,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成功与失败同样荣光,生与死也不是泾渭分明的。诗人的身体在大自然的漫游中得以舒展康健,灵魂在自由的畅想中也实现了宽容与超越,重新恢复了无上的能量与能力,并认为自己是已成就的事物的最高表现。这说明诗人在灵肉的和谐同一中思想已达致更高的水平。惠特曼关于肉体和灵魂关系的思考富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人要通过灵魂和肉体共同地朝向永恒、神圣的努力追求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同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也包涵着必然的身体之维。譬如其“本然”、“明覺”观念:“本然”,即人的本性。王阳明认为,“至善者性也”,“至善”是人的固有本性,人心能对善恶做出基本的判断,即“良知”。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的蒙蔽,其“良知”就未发挥作用,或者只是使用了“本然”一小部分的功能,结果是每个人起点虽同,成长以后却各有所长,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王阳明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定位,“本然”乃刚出生的“良知”,而“明觉”是人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炼”后达到的境界。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实现“明觉”需要内外求索。向内是“内省”,即在“冥思”或“打坐”中,拂除各种欲望对内心的侵扰,减少各种桎梏对灵魂的束缚,以归至心灵的原初。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炼”,就是要践行“良知”,使自己在行动中掌握真知。而“事”是一种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缠结交织,在“事”中,是身物无分的,人只有将自身心灵及所有感官向世界打开,并充分调动肉体的动作功能,才能获得最深刻最全面的“体知”。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虽然“良知”源于心,“本然”是人原初的心性,但“致良知”却是一个身心结合并在“事上磨炼”的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
  王阳明“心学”思想另一重要观念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具有同步性,“知”是行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指导,“行”检验“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行动失败或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加深对“知”的认知和肯定,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自信和从容的魄力。“知行合一”成立的依据是什么呢?王阳明一再强调“知行”是“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事”,“知行合一”理论“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6]p19他指出“知行合一”的立论依据是“知行本体”,也即“身心一体”,阳明举了一个生活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来立个心去好。闻恶臭所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之人虽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恶。”[2]p3
  确实,见好色与好好色、闻恶臭与恶恶臭具有同步性,鼻塞之人闻不到臭味,便没有厌恶臭味的行为动作。所以我们得知“知行本体”的实质乃是“身心一体”。
  二、中西“身体哲学”思想的渊源及定位
  首先,西方“身体哲学”思想得益于胡塞尔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认为身体本身是意识的根据、起点和归宿,人的生命活动本质并非是单纯的精神活动或肉体活动,人类从“自在存在”向“自为存在”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行动过程,倚赖的是身体的整体性。“身体”并非“是一个浑然不觉或自我封闭的肉身,而是运动着的活的生命。它感应于外而惕然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3]p30而自笛卡尔以来的意识哲学一味地将人提升至世界的崇高的“同一性”中,摒弃生动的、色彩缤纷的具象和个性。它将人一分为二:崇高、超越的“我”的思想和低下、庸俗的“我”的肉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吊诡之处在于:西方人将自我置于包括肉身之内的所有自然万物之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科学与文明的人工世界,人类的生活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军事战争和贸易大战频发、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人的信仰断裂缺失、价值观念无限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关系持续紧张、人类生活遭遇的威胁越来越大等社会问题丛生。人们试图依靠理性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却将自己带至空前的困境。另一方面,这种理性思想将自我以绝对的主体性从身体中提升出来之后,将人的身体视作丑陋的物欲、肉欲,而自己反而沦为这一物欲、肉欲的奴隶,人的主体之理性超越反而沦为一种谵妄和笑谈。事实上,个体生命的身心纠结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境遇,人无法消除身体的欲望,灵魂也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此在”是人的动态的生成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不是以主、客体的方式,而是一种在世的统一形式。   其次,“身体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始基,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呈现出对话、合流之势。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天人合一”、“返诸求身”为最高修养境界和最佳修炼方式的。这种思想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从“身体”出发去感悟世界万物,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人推崇“反躬修己”这一修养“功夫”,强调通过不断地正身修心,动静结合,打通内外,最终“显微无间地直接合为一体”回到原初的“本然”形态。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认为人作为世界万物的一类,也是由阴阳存在组合而成的,是由“阳性存在”所形成的肉体和一定的“阴性存在”所形成的灵魂共同构成的统一体,是一种阴阳适匀存在的状态。可见,中国哲学思想一开始便主张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比较视域中对中西“身体哲学”思想溯根求源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观念的定位,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特征:1.身体性。人的意识源于身体,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理机能的变化,人会出现不同的意识和精神状况。身体是精神产生困惑、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是思想和体验得以深化的沃土;2.反身性。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共同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平等而相辅相成,无所谓主、客体之分;3.超越性。灵魂对身体本能既有顺从,又有抵制和超越。顺从是自发的,忤逆则是对肉体放纵的抑制和超越。这种对肉体欲望的抑制和超越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三、“身体哲学”的当代启示意义
  从“身体”的二重性出发,我们认为人生应该是一个有所为有所思的系统,合理的人生应是肉体和灵魂的完美結合,人类价值的存在也应体现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和谐同一。不论是尊崇精神,还是崇尚肉体,都是生命对生活的一种偏执。肉体是有限的,它会生病、死亡,它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皆受到种种限制,但灵魂却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在宇宙天地间自由地徜徉。这种自由的特性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使人性变得积极、深刻,它可以让我们追忆、忏悔和体悟,使我们心中充满爱的神圣感。所以,物质财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它是更充分实现灵肉统一的基础和手段,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在鲜活的肉体容器里盛满灵魂的幸福。灵魂的理性与肉体的感性相结合便成为理性而又感性的人。只要我们的灵魂爱好思维,能够沉入自我心灵深处,能够沉入生活和事物内部去寻找真相与真理,我们就能在拥有健康肉体的基础上清醒地感悟自然和万物的本相。在不断的肉体行动和事上磨炼中,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能够最大程度上摆脱肉体带来的困顿和痛苦,并最终达至灵肉结合高度协调统一的境界。
  幸福的智者应是一个拥有自主、向上和向善的灵魂,并辅助以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勇于承受和吸收一切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在岁月的长河中清醒而冷静地思辨众生百相,并最终走上新的灵魂高度。
  参考文献: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美]惠特曼.草叶集[M].赵萝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张曙光.身体哲学:反身性、超越性、亲在性[J].学术月刊,2010(10).
  [4]方英敏.王阳明的身体哲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5(3).
  [5]王建华、张再林.身体里隐匿着灵魂自身的秘密——灵肉二元论之身体维度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4(12).
其他文献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后现代思潮逐渐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与此同时否定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有了复辟的倾向。为了纠正后现代思潮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建设性”这一理念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前进的新方向。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一种后现代思潮,具有鲜明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具备发展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思想的潜力。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思
小时候我看过一本小说,忘了什么名字,大概就是讲一个传说,如果死掉的人,没有被发现死掉,自己也不会知道,还能被爱人看到,还会在人类的空间生活下去。其他情节我都忘了,只有这个传说我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这个故事造成了我性格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件会难过的事,我会自动屏蔽,假装没有发生过,它们是不被我拆开的快递,不被我点开的信息,不被见到的人,扔在某个角落里,我想着说不定哪天它自然就消失
摘 要:我们知道“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考察乒乓球的包装市场为开端,做简单的市场调研,了解这种物品的特性,为乒乓球量身定做包装。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这种球类制作的本身就是实惠的,所以相匹配的包装也是廉价的,大部分是缺少设计感的简易包装。  关键词:包装;材料;结构  作者简介:李昕馨(198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80几岁的老汉已经登顶珠峰创造了世界纪录,“零基础”也可以在20 几小时内完成一次“One Touch”式的5000 米登顶,很多爱好者都登上勃朗峰——这几个故事并不是在鼓吹登山很简单。在一个个真实的攀登故事里,相信你会找到自己的答案……“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哪里……”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句台词,但说出此话的英国大咖马洛里在几十年前是怎样的心境却不是几句话可以解读,或者任何门外汉都可以听懂的。如果
摘 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有许多共通之处,伽达默尔提出的“偏见”和“视阈融合”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大概念,也是译者主体性的有利佐证,即译者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视阈与原作者视阈达到融合。本文尝试以阐释学视角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以许渊冲唐诗英译为例,探讨不同历史维度下的译者与原作者的视阈融合过程。  关键词:阐释学;视阈融合;译者主体性;唐诗英译 
这里有阳光,有衣着朴素的种田老人  有在老人眼眸里一寸寸长高的蔬菜,和  蔬菜上闪烁的  露珠  这里有被汗水打湿的黎明  晨曦的白和两鬓的白,交汇相映  这里有收获,块儿八角里的零碎里  喜悦比一溪流水欢快  有黄昏里的守候,路灯下  一聲声问候,质朴里透着  亲切  慈祥,和蔼,坚韧,执着  是的,这里什么都有  唯独没有对生活的抱怨,和忧郁的  眼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我生活十五载的老屋  今天迎来它新的主人  過了知天命的年龄  心里总是难舍难分  依然是那样宽敞明亮  依然是那样宜居舒适  我曾经的安乐窝我的天堂  喜怒哀乐再也没有你分享  别了,我的老屋  这些年你为我遮风挡雨  我却未能和你相伴终生  生活中有些分离  总是出乎你的预计
那年  泪 像秋天的叶  飘落在脚下  一片一片  记录忧郁的时光  那年  静好的风景  盼望你回头的一眸  或许 你我未曾相识  悄悄地隐藏  那一份  我難言的忧伤  暮色苍茫  凄楚的背影  练习一个人的狂欢
摘 要:《伊豆的舞女》于1926年发表,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行时邂逅舞女的故事。本稿参考敬语的功能理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外意识,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为中心,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内”与“外”的关系,并探究了“内”与“外”的关系转化。结果表明,日本人与人交往时存在内外关系,其形式体现在敬语使用方面。同时随着条件的变化内外关系也会发生转化的。  关键词:“内”与“外”;《伊豆的舞女